社会学
类型
7.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0千字
字数
2023-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我们离下一次重大生物恐怖事件,还有多远?
内容简介
2001年10月,距“9·11”事件过去不到一个月,美国遭遇了第一次重大生物恐怖事件:炭疽袭击。
本书中,理查德·普雷斯顿将我们带入位于德特里克堡的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这里曾经是美国生物武器的研发总部,现在是国家生物防御的中心。
对于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顶级病毒学家彼得·耶林而言,他最紧迫的任务是开发一种能对抗天花的药物。天花病毒曾夺走10亿多条人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地球上被根除,这是现代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目前,天花毒株被封存在两个地方,亚特兰大的疾控中心和西伯利亚一家病毒学研究所的高度安全的冷柜中。但是,冷柜里的恶魔已被释放。
几乎可以肯定,秘密实验室的生物学家正在利用基因工程创造一种新的超级病毒,一种能抵抗所有疫苗的天花病毒。
目录
-
版权信息
-
空气里有东西
-
梦中恶魔
-
去博拉岛
-
月之暗面
-
一个平静生活的女人
-
恶魔之眼
-
炭疽骷髅
-
超级痘
-
术语表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人类的私欲,才是最可怕的
和《血疫》《血殇》一气呵成的流畅整体感不同,《冷柜里的恶魔》更像一部卖力剪辑的电视剧,试图把炭疽和天花这两个相关性并不突出、但时代背景更为庞大的主题联系到一起。这本只有 200 页的小书读起来并不容易。前 20 页是炭疽恐袭事件的引子,和《血疫》一样悬疑、紧张,还充斥着一些抓眼球的血腥场面。此后故事开始转向天花的过去与现在,直至第 144 页,两架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时代剧变,炭疽再一次回到了叙事舞台中央。1999 年,作者普雷斯顿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同名长篇报道《冷柜里的恶魔》,深入浅出地涵盖了这本书里的天花故事。我猜想,这本书关于天花的部分,他早已想写并一直在跟踪采访及搜集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突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 “9・11” 事件及其后的炭疽杆菌系列恐怖袭击,作为深度报道写作者,让作者有了更新更有爆炸性的由头。2002 年,作者也许像绝大部分美国人一样,还时常陷于本土遭遇重大袭击的情绪波折里,无法充分理性应对一个仿佛不认识了的外部世界,更无力预估未来的历史走势,在 “文明冲突” 和 “历史终结” 之间摇摆不定。在《冷柜里的恶魔》书中甚至能捕捉到作者这种正在进行时的情绪。他在结尾处不无迷茫地写道:“彻底根除之梦已经破碎。这种病毒最后的生存策略是迷惑它的宿主,把自己变成一种力量来源。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根除天花,但无法把它从人心里连根拔起。” 和 “9・11” 没有多大关系的天花,仿佛也寄托了作者在历史转折关头对于人性、对于历史不由自主的感慨。这也使此书不仅具备了科普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世贸中心倒掉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间难得的历史切片。也许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冷柜里的恶魔》不像《血疫》《血殇》那样洋溢着对人类正面情感联结的赞颂和肯定,而是始终弥漫着一种未知的有着距离感的怀疑论。即便人类已经几乎彻底战胜天花,并将其 “降伏” 至两处重兵防守的实验室,普雷斯顿也不遗余力地警醒,最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人类的欲望。
蠢蠢欲动的恶魔
有些恶魔从瓶子逃出来就回不去了,有些却能暂时被收回。那些收回的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控制的错觉,事实上不论其有多安稳,总是在蠢蠢欲动,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出现来兴风作浪。《冷柜里的恶魔》里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为读者讲述了天花病毒的故事。它曾经杀人如麻,如今藏身冷柜之中。看似掌控在人类手中,却随时可能带来新的危机。1. 危机边缘天花病毒在人类社会的灭绝已经有些时日,如今再提起人们可能没有太多印象。读者打开此书更像是在听一个遥远的故事,可事实上我们应该更为关心。《疫苗的故事》告诉我们借助科学技术让疫苗保护人类的安危不再是神话,天花病毒就算是其中的成功案例。可惜时移世易,人们很难再高枕无忧。《欺骗世界的医生》讲述了受到一位英国医生的鼓动,英美等国很多人不再信任疫苗。拒绝疫苗的结果不光是危及自身,更因为缺乏足够的群体免疫让天花等病毒有了死灰重燃的机会。仔细阅读本书,不难发现天花病毒尽管被关在了一些冷柜里,可仍就蠢蠢欲动。事实上我们再次面临天花病毒的危机不是天方夜谭,更不是遥远的事情。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本书以及其所提及的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往大了说是关心人类命运,往小了说是为了自身安危。哪怕病毒出现在异国他乡,在全球紧密联系的当下,其触角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伸向各个地方。2. 天花病毒病毒作为最小的生命形式,虽寄生在宿主体内,但和我们以往的认知不同,不存在生死,只是一种生命状态。对于天花病毒来说,它更容易越过免疫系统的阻挡不受阻碍进行繁殖。天花病毒的得名来自于拉丁文,一个主教用来描述该种疾病。随着人类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那个曾让人闻风丧胆的天花病毒开始在人类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纪的哭泣》里提到的艾滋病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才达到了 5000 万病例,对于天花病毒十到二十周就可以实现。其恐怖之处不光在于造成的危害性,还在于指数增长的扩展速度。毫不夸张地说,从地球的一端传染到另一端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快。在有效疫苗的帮助下,这种传染的速度会大大减弱,甚至可以成为保护我们的安全屏障。疫苗接种人数的减少无疑是在自毁长城,将更多的人类暴露在危险的病毒面前。要是考虑到病毒在宿主身上那种跨物种的跳跃,看似随机,却充满目的性,情况恶化的速度只会比预计更快。3. 天花疫苗熟悉历史的人很容易想到了爱德华・詹纳和牛痘疫苗的故事,这是最为传统的天花疫苗。现在看来是高危操作,当时却称得上是最好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天才般的。感染牛痘预防天花的设想在大胆的操作下逐渐被证实,人们此后有了对抗天花的武器。有些人在保命之后会留下一些印记,就像康熙皇帝的麻子脸一样。天花病毒的一大弱点是它只能通过人体这个宿主来进行传播,故而在足够疫苗的帮助下可以逐渐切断传播途径,从而实现最后将其隔离在冷柜里的目的。传统的天花疫苗除了有些不奏效之外,还存在效力失去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时间的面前可能会或多或少给了病毒一定的可乘之机。现如今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其中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所提到的更多还是基于以往的记载,天花病毒被锁进冷柜之前是这样,可未来要是不幸放出来的话,那恐怕就是另一个故事。依照眼下的情况来说,实在不容乐观。4. 人与病毒 “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根除天花,但无法把它从人心里连根拔起。” 在人类与天花病毒的这场持续战斗中,我们可以说目前暂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有些人或许沾沾自喜,有的可能以为自己彻底掌控,可稍加了解就会发现这种妄念实在是让人可笑和不安。对于病毒来说,可能正好达到了迷惑宿主从而壮大自身的目的。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人类所做出的努力,更让读者明白了前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光是一个天花病毒就让人陷入到旷日持久的绝望和恐惧,想必经历过疫情的人多少会理解一些。“隔在人类物种和超级病毒制造之间最主要的事物,是生物学家个体的责任感。” 当贺建奎之流开始对婴儿下手后,曾经那些视为坚不可摧的高墙也出现了裂痕。要是考虑到抗生素的滥用以及抗药性的加强,情况会更为糟糕。《白色天空下》自然的破坏以及对于人类造成的系列伤害正在为世人敲响丧钟,可惜有些人仍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5. 丧钟敲响如果说在阅读之前,我们对于天花的认识还仅限于历史故事和道听途说,那么在作者的科普之后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丧钟正在敲响。天花病毒现在看起来确实不是值得我们担忧的问题,可传染性的病毒以及其带来的伤害也让不少人领教了它的厉害。熬过疫情的人们把酒言欢之时恐怕难以忘记曾经的那些岁月。一件事的出现是难以被预测的,我们还可以骗自己说没有办法。概率小一点的甚至可以说不足为虑,面对如此大概率且危害严重的事件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借口和谎言来自圆其说?据说斯蒂芬・金曾说 “第一次骗我是你不好,第二次上当是我活该。” 对于病毒,我们早已过了初次相识的阶段,再次打照面还手足无措实在说不过去。有趣的是当下次出现类似的危机,我们并不能保障可以做得比之前更好。哪怕有诸多的科学技术加持,人类的表现也未见得就会有明显的进步,故而表现出乐观实在有些强人所难。6. 写在最后冷柜里静静躺着的天花病毒,暂时不会为祸人间,可人们并没有彻底驯服这头蠢蠢欲动的恶魔。或许可以说恶魔一直在暗处观察,伺机而动,就看人类什么时候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冷柜困不住恶魔,我们和危机的距离只有一线之隔。昨日的胜利果实未必可以保证今日可以免受其害,甚至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情况。人与人之间的紧密互动、遭受严重破坏的大自然,诸多因素的参与都可能让局面雪上加霜。作者的用意大概是为了科普,可在了解了书中的知识读者的反应未必仅限于此。了解到其曾造成的危害之后,想必很难再无动于衷,或许会在内心留下种子。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似乎让我们觉得人类无所不能,可事实上情况常常让人失望。一个小小的病毒就可以让人们看清楚事实,更加意识到残酷的现实。我们的阅读起于此,却远没有结束。作者的介绍只是抛砖引玉,更多值得发现的还等着读者和后来人的进一步探索。最后的结果究竟如何,可能只有等到真正出现的时候才知道。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