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百年激流,给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启示。

内容简介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最初的基因。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两条脉络、三次世代更替和四个内部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更替和内部分化,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从精神世界考察知识分子的“前与后”
  •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三次世代更替
  • 从晚清到民国知识分子的四次分化
  • 第一章 晚清官僚士大夫的自改革
  • 从理到势:经世致用的出现
  • 洋务VS.清流:讲利害还是讲是非
  • 边缘人:口岸知识分子
  • “制”的变革,究竟是体还是用?
  • 第二章 晚清的文人士大夫
  • 文人士大夫以及精神世界
  • 两代士大夫的比较
  • 保中国,不保大清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争夺变法的领导权
  • 保国、保种、保教
  • 戊戌维新是失败还是成功?
  • 第三章 晚清一代激进知识分子
  • 从体制中分离出来的新游士
  • 走上革命道路的外部因素
  • 排满复汉的族群民族主义
  • 无政府的破坏主义
  • 虚无主义的志士精神
  • 第四章 五四运动中的“旧派中的新派”
  • 什么是“旧派中的新派”
  • “老新党”与“新青年”所争的,只是一个态度
  • 两代知识分子争夺话语权的论战
  • “都市青年”与“小镇青年”的不同态度
  • 第五章 从怀疑到信仰:“五四”两代知识分子
  • 虚无主义的出现
  • 四种不同的纵欲与虚无
  • 以行动解决虚无
  • 运动之后的第二波虚无
  • 第六章 从“五四”到“创党”:“五四”的激进知识分子
  • 问题与主义论战背后的两种“主义”之争
  • 从“态度的同一性”到“主义”的分裂
  • 从“柔性的主义”到“刚性的主义”
  • 复调的马克思主义,还是一元的列宁主义?
  • 第七章 五四后期知识分子的内战
  • 出身、场域以及与体制的关系
  • 绅士与名士:“文化惯习”的对立
  • “语丝派”文人内部的名士与斗士
  • 狂飙一代的“新流氓主义”
  • 第八章 五四时期“新派中的旧派”
  • 留美学生的分化
  • “学衡派”的新古典主义情怀
  • 理学知识分子VS.文人知识分子
  • 行为与观念的相悖
  • 第九章 “大革命”和“一二九”两代革命知识分子
  • 家庭与少年经历
  • 学校、学潮与运动
  • 通向革命的四大精神气质
  • 信仰与组织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代际断裂处寻找精神脉络

    书中通过三次世代交替(戊戌时期、五四时期、1925 年前后)和四个内部分化,揭示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历史夹缝中寻找出路。晚清士大夫在鸦片战争炮声中惊醒,陷入集体性撕裂:魏源高呼 “师夷长技以制夷” 时仍追怀 “三代之治”;康有为一面解构儒家经典正统性,一面在《大同书》中建构儒教避难所;梁启超以 “新民说” 重塑国民精神,却在目睹西方文明危机后转身拥抱东方伦理。这种 “传统与现代” 的撕扯并非弱点,恰是知识分子在文明转型期的精神胎记。作者采用精神史的双线结构,既考察历史发展的精神逻辑,又剖析精神形成的内在肌理。他引入狄尔泰的生命体验哲学与布迪厄的 “场域” 理论,來论证所謂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既源于个体思想选择,更受制于体制内外、留学背景等文化场域。当 “语丝派” 名士风流遭遇 “现代评论派” 绅士做派,当哈佛留学生的审慎碰撞哥伦比亚大学圈的激进,代际冲突的本质实则是精神气质的殊途。五四运动章节堪称全书华彩。作者拒绝将这场运动简化为反传统狂欢,而敏锐捕捉到那一代人特有的精神症候:“既自信、又怀疑”。当胡适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为启蒙划定理性边界,当周作人从 “人的文学” 转向 “闭户读书”,当鲁迅面对包办婚姻的困局,这些旗手们的矛盾轨迹暴露出启蒙理想遭遇现实时的无力感。书中对精神真空与信仰渴求的剖析尤为深刻。五四后的怀疑主义浪潮催生了普遍的精神焦虑,这种 “意义的饥饿” 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培育了土壤 —— 它既能满足认知需求,又可填补心灵信仰的空洞。而中共以 “精神父亲” 的感召力吸引知识青年 “到延安去” 的现象,揭示了政治选择背后深刻的精神动力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晚清时期要面临中国的文化传统面临崩溃的困境,要坚持儒家经典,要是要向西方学习的选择。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都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命运的探索。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没有把中国领入新的纬度,导致中国知识分子的迷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给他们带来希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越来越自信

        “古与今”“中与西”“左与右”“上与下”。所谓 “古与今”,乃是从传统与现代的视角,考察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所谓 “中与西”,指的是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研究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的历史差异与文化不同;所谓 “左与右”,是从政治或思想的视域,讨论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立场选择:革命左翼或自由主义、文化激进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所谓 “上与下”,意即从社会流动的视野,探究知识分子的分层与上下流动。这些独特的论域,如同瞎子摸象一般,丰富了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认知,然而,作为对整体大象的把握,在古今、中西、左右、上下之外,是否还有一个盲点呢?是的,这就是 “前与后”。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