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洞察金融监管逻辑,把握市场运行底线。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清华大学开设的《金融监管》研究生基础理论课程的核心内容,重点论述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作者从外部性、信息问题和代理问题等引发的市场失灵出发,讨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以及同样是这些因素导致的金融监管失灵,由此阐述了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原理。

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金融监管既要关注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健康有效运行,也不能忽略宏观经济稳定。因此,本书除了关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金融基础设施等的审慎性监管及市场行为监管,也深入探讨了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宏观审慎监管以及金融监管体制等宏观层面的问题。

尽管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泛起,但是,金融全球化的基本格局并不会轻易逆转,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机制仍然是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础。本书不仅概述了主要国家的监管制度及其演变,还详细介绍了国际金融组织在各金融领域确立的相关监管原则。

本书虽然聚焦金融监管,但其中探讨的市场失灵和监管失灵,也普遍存在于反垄断、环境保护等政府监管领域。本书希望通过对金融监管的深入剖析,为关注政府监管议题的读者提供新的思考视角,洞察不同政府监管领域内在的共性和基本逻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市场失灵与监管
  •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监管
  • 第二节 监管措施
  • 第二章 金融市场失灵与金融监管
  • 第一节 金融系统及其功能
  • 第二节 金融市场失灵
  •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机制
  • 第三章 金融监管失灵
  • 第一节 监管失灵
  • 第二节 金融监管失灵
  • 第四章 最后贷款人与金融监管
  • 第一节 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及其职能演进
  • 第二节 市场的最后贷款人
  • 第三节 最后贷款人与金融监管
  • 第五章 宏观审慎监管
  • 第一节 系统性风险的定义与监测
  •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及其实施
  • 第三节 宏观审慎监管与其他政策的关系与协调机制
  • 第六章 金融监管体制
  •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体制
  •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
  • 第七章 银行监管(一)
  • 第一节 银行的准入监管
  • 第二节 资本监管的演变
  • 第三节 第一支柱
  • 第四节 流动性监管
  • 第五节 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结合和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
  • 第八章 银行监管(二)
  • 第一节 银行的代理问题
  • 第二节 第二支柱
  • 第三节 第三支柱
  • 第四节 银行的公司治理
  • 第五节 问题银行的恢复与处置
  • 第六节 存款保险制度
  • 第九章 保险监管
  • 第一节 保险合同及市场行为监管
  • 第二节 保险公司监管制度的演变
  • 第三节 偿付能力监管
  • 第十章 证券市场监管
  • 第一节 信息与证券市场监管
  • 第二节 证券的定义与证券公开发行的监管
  • 第三节 信息披露制度
  • 第四节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
  • 第五节 证券执法
  • 第十一章 集合投资计划的监管
  • 第一节 集合投资计划及其治理
  • 第二节 公募集合投资计划的监管
  • 第三节 开放式集合投资计划的流动性管理
  • 第四节 对集合投资计划管理人和托管人的监管
  • 第十二章 货币及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
  • 第一节 货币与支付体系
  • 第二节 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
  • 第三节 加密资产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 第十三章 英国金融监管体制及其演变
  • 第一节 自律监管为主的体制形成
  • 第二节 监管体制向正式监管过渡
  • 第三节 2012年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 第十四章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及其演变
  • 第一节 银行监管体制的形成与演进
  • 第二节 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监管
  • 第三节 保险市场监管
  • 第四节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 第五节 对2020年新冠疫情触发的金融市场动荡的应对
  • 第十五章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及其演变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大一统银行体系
  • 第二节 中央银行体制和一体化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
  • 第三节 金融监管机构的分立和“机构监管”体制的建立
  • 第四节 金融监管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 参考文献
  • 常见金融监管机构名称对照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部中国金融治理的实践指南

    2025 年盛夏,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办的研讨会上,王娴教授新着《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正式发布。这部以清华 "金融监管" 研究生课程为核心编撰的专著,恰逢中国金融深化改革关键期,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系统性方案。王教授的独特背景 —— 兼具中国证监会国际委员的实战经验与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的学术积淀 —— 赋予作品双重特质:既涵盖监管前线的实践智慧,又构建了严谨的理论框架。全书以市场失灵的经济学原点为逻辑起点,辩证剖析监管必要性与潜在风险,形成贯穿始终的核心视角。本书突破传统教材模式,构建多层监管体系:微观层面涵盖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的审慎与行为监管;宏观维度聚焦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与系统性风险治理。尤为突出的是,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作者明确指出金融全球化不可逆转,通过梳理巴塞尔协议等国际准则、对比英美欧盟监管体制,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坐标。正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所言,该书超越 "制度移植" 思维,揭示 "橘生淮北则为枳" 的深层原理,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交叉视角解构中国特色监管体系。在金融强国 "六个强大" 战略框架下,作者强调监管的基石作用:既是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前提,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保障,更是维护币值稳定的制度根基。这一思想具象化为三大实践命题:创新监管平衡术:针对金融科技、稳定币等新业态,提出 "监管沙箱" 与风险隔离并行策略;央地协同机制:构建跨市场风险联防联控网络,破解分业监管权责难题;国际规则适配:在对接巴塞尔 III 等标准时,植入中国发展阶段特殊性考量。作者开创性地将金融伦理纳入讨论,将清华校训 "厚德载物" 转化为监管理念:金融资产安全与系统稳定最终系于从业者操守。书中更将思政元素融入案例教学,塑造 "德法兼修" 的监管人才。

      转发
      1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