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助你直面脆弱、追逐幸福的自我疗愈法。

内容简介

成长是一段塑造自我的旅程,在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遗憾、压力、疲惫的风雨,滋养着名为“脆弱”的荆棘在内心肆虐。当我们找到脆弱的根源,并以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对待它时,我们便能够直面过去的经历,让荆棘开出幸福之花。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研究和咨询经验归纳了与脆弱和解的核心策略,帮你厘清行为、心理、情感等失控的原因,运用自我关怀、自我认同修复内心的裂痕。唯有心灵的创伤被抚平,我们才能走出黑暗,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阅读须知
  • 前言
  • 人们为什么无法有效控制自我
  • Part/1
  • “倾倒”生命中的遗憾与伤痛
  • 敞开心门,进入被谎言隐藏的隐秘角落
  • 暴饮暴食无法填饱情感的饥饿
  • 被酒精引发的“逃逸感”消解的勇气
  • 别被愤怒之火灼伤了身体和心灵
  • 调节欲望,减轻压抑,自然沉浸
  • 用安全感拯救挥霍无度的“购物欲”
  • Part/2
  • 先爱己,后爱人
  • 为被别人的脸色压垮的自己“解解压”
  • 勇敢开口寻求帮助,过不累的人生
  • 信任与亲密是治愈“恐人症”的解药
  • 遮蔽与掩饰——探索羞愧感背后的秘密
  • 带刺的批判引发的双向痛苦
  • 别让多疑成为你与多彩世界间的屏障
  • 摆脱依赖,调节亲密关系中的吸引力
  • 照顾内心深处的“不完美”小孩
  • 自然流露,识破嫉妒的“罪恶假象”
  • Part/3
  • 爱是渴望,更是认同
  • “舒适圈”内虚假的安定感
  • 识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骗局
  • 爱情不是治愈一切的灵丹妙药
  • 化疲劳危机为重新出发的契机
  • 扫清“脱单”路上的心理障碍
  • 与汹涌袭来的寂寞感和解
  • 合理把握亲密关系中的执着与依赖
  • Part/4
  • 在内卷时代同时具备“松弛感”与“内驱力”
  • 唤醒内在动力,才能摆脱懒惰循环
  • 脚踏实地的逐梦之旅更精彩
  • 决定做出改变,就别再原地踏步
  • 重复犯下的错是映照真实自我的镜子
  • 接受自己,超越自卑
  • 繁忙人群的解压法则
  • 责任感,人生大厦的坚固地基
  • Part/5
  • 成熟的人,懂得接受翻涌的情绪
  • 对话恐惧,解读威胁感的密码
  • 与无力感抢夺人生主动权
  • 治愈“选择恐惧症”的决断法则
  • 掌握调节不安的“情绪遥控器”
  • 享受美好生活,解锁幸福人生
  • Part/6
  • 修复尚未愈合的心理创伤
  • 拒绝,是交往中的一门艺术
  • 无法责备他人,是一段漫长的内耗
  • 原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自由
  • 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没什么大不了
  • 在忧郁的迷宫中寻找出口
  • Part/7
  • 只有你能放下压垮自己内心的巨石
  • 拥抱寂寞中不完整的自己
  • 知足常乐,面对挫折也要轻松地活
  • 正视由“情感勒索”产生的罪恶感
  • 后记
  • 努力接近无意识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感受并觉察伤口,聆听和信任身体

    本书作者金亨根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人格模型:人的心灵由外而内有三层 —— 保护层、脆弱层和本质层。我们出生时,原本处于本质层,那是我们真实的存在。后天的创伤和压力,让我们逐渐形成了保护层和脆弱层。保护层是我们展示给外界的一面,是一层坚硬的外壳,用来保护内心那个受惊吓的小孩。而脆弱层,则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恐惧、羞愧和不安全感。作者认为,现代人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源于这三层关系的混乱。我们过度依赖保护层,否认自己的脆弱,反而让脆弱层更加扩大。书中详细分析了内在受惊吓小孩的四种基本恐惧:压力与期待的恐惧、被拒绝被抛弃的恐惧、没有空间被误解被忽略的恐惧、身体或精神上受虐待受侵犯的恐惧。这些恐惧往往源于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但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它们对我们成年生活的深远影响。作者指出,“恐惧本不是问题,是没被接纳的恐惧,制造了问题。” 当我们拒绝承认自己的恐惧时,恐惧并不会消失,反而会以各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焦虑、愤怒、逃避,甚至身体疾病。亲密关系,是我们面对内在受惊吓小孩的最大舞台。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常常是保护层与保护层的碰撞,而非脆弱层与脆弱层的相遇。作者特别分析了依赖与反依赖的戏码,认为 “依赖者对孤单的恐惧和反依赖者对亲密的恐惧,同样都是阻碍关系的绊脚石。” 依赖者与反依赖者会相互吸引,因为 “他们是挣扎着想要变得完整的两个部分,各自将自己少掉的那一块投射到对方身上。” 这种互相吸引却又互相伤害的关系模式,根源在于我们未能与自己内心的脆弱和解。而为了逃避内心的脆弱,我们会逐渐发展出各种补偿机制。作者列举了十一种常见的补偿行为:取悦、照顾 / 控制、理性化 / 分析、对抗 / 叛逆、退缩 / 躲在内在的两面性等。这些行为本身并不一定是负面的,但当我们无意识地依赖它们时,它们就成为我们与自己真实感受之间的障碍。例如,取悦者 “可以欺骗自己,以为我们的善解人意是有灵性的、非暴力、慈爱的,却未认出伴随这些行为而来的堕落,以及深藏在底层的巨大愤怒。” 而习惯于理性化的人,则 “将能量从身体移向让我们感到安全、牢靠和可控制的头脑”。作者提供的疗愈方法简单而深刻:对保护层,要不批判、不改变、感受并觉察防御机制;对脆弱层,同样要不批判、不改变、感受并觉察伤口。这种疗愈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一个温和的觉察过程。作者强调 “聆听和信任身体” 的重要性,他认为 “我们的身体是极度敏感的,比头脑更接触到我们的内在深处。” 通过让喋喋不休、自我批判的头脑安静下来,我们才能接触到身体所知道的深层智慧。当我们学会聆听身体的声音,接纳自己的恐惧与羞愧,那些长期被我们排斥在意识门外的感受,才能得到温柔的接纳。

      转发
      1

    出版方

    斯坦威图书

    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肇始于2001年成立的北京斯坦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除传统的经管、财会图书的策划出版优势外,主要的策划出版领域为人文学术、心理学专业及大众读物,以及高品位的时尚艺术类图书。其出版图书 80% 以上为各语种的引进版权作品。专业化、国际化与时尚化是我们不懈的努力目标。理性、激情、想像力是我们不变的工作风格,也是我们策划出版的旨趣所在;为读者传递“生生不息的激情与想像,永远向前的动力和理念”是我们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