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统介绍了法律解释规则的理论与运用。

内容简介

本书核心内容分别从“文义解释规则的优先运用”“体系解释规则运用的基础地位”和“目的解释规则运用的实质导向”三方面展开分析,并将每一类法律解释规则的具体运用要求融入其中。

此结构安排一方面解决了法律解释方法的分类难题;另一方面,“优先运用”“基础地位”“实质导向”的话语表达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运用顺位指引性,间接解答了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条件不明难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精品文库编委会
  • 总序
  • 导论
  • 第一章 法律解释的登场
  • 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历史演进
  • 一、传统的解释技巧阶段
  • 二、法律解释的本体论研究
  •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论回归
  •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立场选择
  • 第三节 裁判中的法律解释方法
  • 一、法律解释方法概述
  • 二、文义解释方法
  • 三、体系解释方法
  • 四、目的解释方法
  • 第二章 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难题
  • 第一节 法律解释方法运用的中国语境
  • 一、法律、政治与道德多元规范交织作用于司法裁判
  • 二、独特的法律解释体制
  • 三、法律解释方法本身的非自足性
  • 第二节 解释方法的分类标准不清
  • 一、分类不清是解释方法运用的首要难题
  • 二、当下不同的解释方法分类标准
  • 第三节 解释方法的运用条件不明
  • 一、解释方法运用的累积和冲突
  • 二、不同解释方法运用位序的纠结
  • 三、特定解释方法的运用标准模糊
  • 第四节 不同解释方法之间的相互冲突
  • 一、不同解释方法运用标准之间的冲突
  • 二、方法冲突直接导致其运用缺乏现实可操作性
  • 第三章 直面难题的法律解释规则
  • 第一节 法律解释规则的概念
  • 一、法律解释规则同法律规则具有本质区别
  • 二、解释规则是解释方法的运用标准
  • 三、解释规则是对解释技术的总结和凝练
  • 第二节 法律解释规则的性质
  • 一、法律解释规则性质的理论探讨
  • 二、法律解释规则的原则属性决定其思维引导性质
  • 三、法律解释方法运用中的思维型规则
  • 第三节 两大法系的法律解释规则
  • 一、我国的法律解释规则研究
  • 二、国外的研究成果
  • 第四节 法律解释规则的价值功能
  • 一、法律解释规则是解决法律解释运用难题的关键
  • 二、法律解释规则研究的理论价值
  • 三、法律解释规则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四章 法律解释规则的现实生成
  • 第一节 “权威生成”抑或“权力建构”
  • 一、“权威生成”方式:通过司法判例客观形成和表达
  • 二、“权力创设”方式:教义学思维下的主观建构
  • 第二节 我国解释规则生成的现实基础
  • 一、立法文本中的法律适用规则及其要求
  • 二、司法解释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 三、公报案例和指导性案例中的裁判要点、裁判方法
  • 四、现行司法中有效的裁判经验和裁判方法
  • 第三节 我国解释规则生成的“二元模式”
  • 一、此模式融合了“权威生成”和“权力创设”两种方式
  • 二、“双重”生成模式兼具法治的形式和实质要求
  • 三、“双重”生成模式的两个方面仍有主次之分
  • 四、双重生成模式理论对司法现实的指引
  • 第五章 法律解释规则的司法运用
  • 第一节 两种解释规则运用类型
  • 一、形式意义上的解释规则运用
  • 二、实质意义上的解释规则运用
  • 第二节 基于实践的解释规则分类
  • 第三节 作为运用条件的解释要求
  • 第四节 解释规则的司法实践关注
  • 一、基于教义学立场建构解释规则体系
  • 二、解释规则体系要具有当下司法实践关注
  • 第五节 我国解释规则的运用概况
  • 第六章 文义解释规则的优位选择
  • 第一节 文义解释优先规则理论
  • 一、尊重文义是解释正当性的基础
  • 二、理解文义时的解释规则诉求
  • 第二节 文义解释优先规则的具体运用
  • 一、文义是所有解释的首要出发点
  • 二、文义解释优先规则的司法展现
  • 三、我国解释实践中该规则的运用
  • 第三节 文义解释优先规则的例外
  • 一、文义解释优先规则并非绝对
  • 二、例外运用的可能条件
  • 三、例外运用的司法实践
  • 第四节 确定不同“文义”的解释规则选择
  • 一、几种常见的文义理解冲突
  • 二、法定含义优先运用规则
  • 三、法定含义优先的例外
  • 四、区分普通含义和特定含义的“平义规则”
  • 第七章 体系解释规则的基础地位
  • 第一节 体系解释规则的运用条件
  • 一、文义穷尽方可适用体系
  • 二、逻辑要素优先价值要素
  • 第二节 体系解释规则的具体要求
  • 一、结合语境和上下文理解法律概念
  • 二、客观把握法律文本的整体与部分
  • 三、“同词同义”并不排除“同词异义”
  • 四、每一法律语词均存在有效解释
  • 第三节 广义的体系解释规则运用
  • 一、法律规范冲突协调规则运用
  • 二、例示规定解释规则运用
  • 第八章 目的解释规则的实质导向
  • 第一节 目的解释的价值补充功能
  • 一、目的解释的导向价值
  • 二、目的解释的运用情形
  • 第二节 目的解释活动中的规则约制
  • 一、目的解释过程中的后果考量
  • 二、具体的目的解释运用条件
  • 三、体系化的目的解释规则诉求
  • 第三节 主观目的解释规则及其运用
  • 一、立法本意优先解释
  • 二、主观目的辅助文义和体系解释
  • 三、面对重大瑕疵可僭越文义和体系
  • 第四节 客观目的解释规则及其运用
  • 一、文义理解忽视社会效果时选择客观目的
  • 二、客观目的解释不得单独定案
  • 三、法律原则运用必须具体明确
  • 第九章 其他法律解释规则与运用
  • 第一节 社会学解释及其解释规则
  • 一、社会效果衡量要求下的社会学解释
  • 二、社会学解释运用需考量的要素
  • 三、社会学解释方法运用的标准与限度
  • 第二节 被忽略的案例解释及其运用
  • 一、司法裁判中的案例解释
  • 二、案例解释方法如何运行
  • 三、案例解释方法运用标准
  • 结语 从“法律解释方法”到“法律解释规则”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法律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由司法部领导和管理。法律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逾600种,产品包括法律法规、法学教材、学术专著、法律 实务、案例、法律词典、司法考试等,出版形式包括图书、活页、刊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网络产品,是中国政法院校师生、法律研究机构、法律职业者汲取法律知识、查询法律信息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