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8千字
字数
2023-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多位作家、批评家现场对话,传播文学并影响社会。
内容简介
作家、批评家的公共言说总能在不同层面上传播文学,潜在影响社会。本书会集韩东、徐则臣、王祥夫、李浩、弋舟、王春林、何平等十多位作家、批评家相关访谈十六篇,力图还原他们在不同场合的对话交锋。如韩东对乡土小说与前辈作家的阐释;徐则臣幽微而又深刻地绘制自我文学地图的雄心;王祥夫、李浩、弋舟对书画艺术或诸多现实的不同表意;王春林、何平对技术时代或城乡变革的坦诚言说;等等。这些现场感十足的灵动对话在不同意义上呼应文学研究、多主体的口语表达与对话交锋的生机,或能为板结的文学研究、沉寂的理论思维带来蓬勃的审美活力,为文学公共性建构提供新的生产可能。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绪论 作家访谈是发展中的文学新类型
- 文学纵横:乡土、文脉与世界
- 前言
- 从乡土小说、高晓声谈起
- 一 乡村经验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写作就会呈现不同
- 二 高晓声不时髦,但东西肯定能留下来
- 三 他们理解的成功比较单纯,就是把东西写好
- 四 作家写故事,首先自己得成为故事
- 五 最基本的是一个诚实的问题
- 六 好的小说没有虚荣心,又特别有章法
- 中西文脉与当下文学
- 一 小说家可以任性,导演和编剧很难任性
- 二 任由网络文学蔓延,对民族文化、文脉都是一种伤害
- 三 我之所以是我,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我有的你没有
- 四 个别审视比集合性、概念化谈论作家可能更有效
- 五 现代文学与古典传统缺乏本质性的内在关联
- 六 现代小说是从西方过来的,它带有侵略性
- 七 强调独特性时,必须要知道我们的东西从哪儿来
- 从乡村到城市 文学的穿越
- 一 乡村能更好地帮助你理解生命
- 二 城乡中间地带,包含了很多未知的可能
- 三 如果能把中关村看清楚,你就能把中国看清楚
- 四 不同样本,构成了文学马赛克般的城市书写
- 五 耶路撒冷,就是一些秘密愿望的代名词
- 文学是认识一个国家的重要地图
- 一 南京是一个文学人的福地
- 二 每个人物我都拿出100%的真诚和热情
- 三 现实逻辑无法解释的问题,需要文学来解决
- 四 读书就是获得他人看问题的方式
- 五 河流、火车,我希望它把我的想象一直带到远方
- 文学、世界与我们的未来
- 运河、花街与地方文学
- 文学之都:从文本出发的世界漫游
- 前言
- 摆荡中,找出文学的平衡
- 一 刘晓东是对琼瑶式名字的反动
- 二 城市书写远没有达到心目中的那种状态
- 三 文学一定深刻打着时代的烙印
- 四 乡土和城市本身就是两种系统
- 五 每个人都会活成审美意义上的人
- 越少介入性别意识可能越安全
- 一 一个人和城市的关系
- 二 孤独、忧郁,大多是日常生活常态
- 三 希望所有父亲都能多为自己活一点
- 四 日常细物拉近了我们与小说的关系
- 五 纸质翻页式阅读,可以培养孩子思维或性格
- 小说应该对人的一切保持高度敏感
- 一 南京非常适合文化发育、聚集与繁荣发展
- 二 把小说作为一个艺术品弄到最好,这就行了
- 三 细节是可以编的,但你对人生、人性要有深刻洞察
- 四 小道具会给作品增加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 乡村可能才是我们的精神归宿
- 一 很多好作家都有几套笔法
- 二 现在农民对科学的掌握和学习是无法想象的
- 三 世俗生活与想象天堂是可以融合的
- 四 文学提供了与现实疏离的异样世界
- 散文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文体
- 一 笔记其实是古人非常在意的文体
- 二 写作《云中锦》,我有意识运用了一些小说笔法
- 三 在阅读、写作中寻找内心声音
- 大湖滋养了我的精神和文学
- 一 洞庭湖是我创作永不枯竭的源头
- 二 江湖儿女,流动性孕育出独特的地方性格
- 三 文学更新在于变化,变化才会有新的文学史
- 文学跨界:写写画画,说说聊聊
- 前言
- 通达于艺而游手于斯
- 点与线是中国书画的舍利子
- 这个时代,通才意味着庸才
- 美是对平庸的一种拯救
- 附录 主要受访人简介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