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封面文章《超现实自我的新装》。

内容简介

本期收录文章:《萨尔瓦多·达利“请和我一起跃入虚空”》《达利脑中的艺术世界》《实证、史料与全球化视野 重建近代中国的问题意识》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萨尔瓦多·达利“请和我一起跃入虚空”
  • 达利脑中的艺术世界
  • 实证、史料与全球化视野 重建近代中国的问题意识
  • 《对面的小说家》一次与作家内心世界的邂逅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提倡一种全球化视野,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特别是民国史研究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关联性、互动性与开放性视角带来的变化将涉及研究选题、方法创新与历史评价等。首先,全球化视野可以更好地帮助研究者发现有价值的关联性视角,避免史学研究的碎片化。史学研究的碎片化是近年来史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当前史学研究领域的困境之一。如何从整体史的角度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与近代化,确实需要研究者具备全球化视野,因为全球化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存在。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在《全球化:来龙去脉》中指出:“全球性因素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现象。而全球化,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指全球因素增加的过程。” 对此,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倡导历史研究要具有 “全球性眼光” 和 “总体历史眼光”,“世界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和冲突…… 如果我们不采用全球性的眼光,就不能够理解塑造世界史的诸种力量。” 只有具备全球化视野,强调历史考察的分析视角是全球性的,而非区域性的,才能更好地发掘有意义的问题意识,打碎学科封闭的藩篱,加深对中国近代化与全球化历史规律的新认识。其次,全球化与中国近代化研究的互动性视角,有利于研究方法的创新。俞可平曾指出:“全球化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向度,从而也在改变着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和分析角度,即使像历史科学这样一些已经发生的事件和人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正是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著名国际关系史学者入江昭倡导 “国际史” 取向,即 “超越国家的分析视角而把全世界作为一个研究框架”,除以解读政府间往来文电为主的传统外交史方法外,更加注重宏观历史,强调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互动,强调内政与外交的联系,从多线角度综合权力、利益、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不仅是政府外交史,中外关系领域中的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宗教、艺术史等问题均可以借鉴这一分析视角与方法,观察中国近代化的世界意义,客观评估近代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最后,全球化与民国史研究的开放性视角,可以促进民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知名汉学家白鲁恂曾评价北洋时期的社会变迁,“军阀时代的竞争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个案:这一时期的中国对意识形态与知识的多元化都持开放态度。国家也受到更加多元性与竞争性政治的挑战。” 近年来,在荷兰学者冯客看来,民国时期在政治、思想、市场等方面都是开放的,是与全球化紧密相联的。现代中国的制度、商品、思想、人员与世界不断交流,全球性的流动促使社会的多元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新京报

    《新京报》是由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创办的综合类大型日报,于2003年11月11日创刊。2011年9月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新京报社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2021年,新京报社正式定级为正局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创刊20多年来,新京报社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放眼全球,不断加快媒体融合与业务转型步伐,成功实现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战略,已经发展成为兼具新闻采编、社会调查、舆情分析、政务服务、金融信息、智库研究、教育培训、品牌推广、公益文创、活动会展等功能,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新京报社已形成一报(《新京报》)、一刊(《北京BEIJING》)、两网(新京报网、千龙网)、两端(新京报客户端、贝壳财经客户端)、四阵(微博矩阵、微信矩阵、视频矩阵、音频矩阵)全媒体传播矩阵,全网覆盖人群超2.9亿,全网日均流量破5亿。新京报新闻客户端下载量已突破7800万人次,新京报官方号,我们视频、贝壳财经、动新闻、书评周刊、政事儿、新京智库、千龙智库等MCN账号成为行业头部矩阵账号,形成全媒体、立体式、多元化、多平台共享分发的传播格局,被业界视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