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CZW004)的最终成果,对十国文人及其著作、文学创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剖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CZW004)。

第一编《十国艺文志考索》全面考察了有过著作的十国文人及其著作的种类、流传、存佚情况;

第二编《十国文人集部著作序跋文字和著录文字辑录》考察了历代学者,尤其是历代刻书、藏书的学者,对十国文人中有诗文集善本著作存世的文人作品的评价;

第三编《十国文人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在辑录著录文字和序跋文字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版本异同,考察了有诗文集善本著作存世的文人集部著作的版本及演变,并制作了《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第四编《十国文人生平事迹与作品真伪辨正》考察了十国文人生平事迹和作品真伪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五编《十国文学创作述论》通过仔细分析作品文本,兼顾前人的选录和评价,采用以人为纲的方法,对十国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自序
  • 前言
  • 目录
  • 第一编 十国艺文志考索
  • 小引
  • 第一章 吴国艺文志考索
  • 01 吴国杜荀鹤2种11卷(存1种,卷数作3卷)
  • 02 吴国陈岳4种150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03 吴国陈濬3种33卷,另1种1卷存疑(均佚)
  • 04 吴国沈文昌1种20卷(佚)
  • 05 吴国王振2种2卷(均佚)
  • 06 吴国信都镐1种3卷,另1种9卷作者存疑(均佚)
  • 07 吴国殷文圭7种99卷(均佚)(有清抄本1种1卷)
  • 08 吴国徐融2种4卷(均佚)
  • 09 吴国黄讷1种1卷(佚)
  • 10 吴国沈颜3种30卷(均佚)
  • 11 吴国游恭4种47卷(均佚)
  • 12 吴国汤筠1种5卷(佚)
  • 13 吴国僧修睦1种1卷(佚)
  • 14 吴国徐廙1种3卷,另1种3卷作者存疑(均佚)
  • 15 吴国僧十朋2种15卷(均佚)
  • 16 吴国处常子1种2卷(佚)
  • 17 吴国朱浔1种30卷(佚)
  • 18 吴国周延禧1种20卷(佚)
  • 19 吴国成氏1种,不知卷数(佚)
  • 20 吴国张翼2种11卷(均佚)
  • 第二章 南唐国艺文志考索
  • 01 南唐国沈彬2种12卷(均佚)
  • 02 南唐国李建勋2种22卷(存1种2卷)
  • 03 南唐国孙鲂1种3卷(佚)
  • 04 南唐国孙晟3种11卷(均佚)
  • 05 南唐国宋齐丘8种42卷(存2种9卷)
  • 06 南唐国王绍颜1种10卷(佚)
  • 07 南唐国廖凝1种7卷(佚)
  • 08 南唐国姜虔嗣2种20卷,另2种83卷存疑(均佚)
  • 09 南唐国史虚白1种1卷(存)
  • 10 南唐国乔匡舜3种23卷(均佚)
  • 11 南唐国尉迟枢1种3卷(佚)
  • 12 南唐国江文尉2种13卷(均佚)
  • 13 南唐国高越1种1卷(佚)
  • 14 南唐国韩熙载5种35卷(均佚)
  • 15 南唐国田霖1种1卷(佚)
  • 16 南唐国冯延巳1种1卷(存)
  • 17 南唐国孟拱辰1种3卷(佚)
  • 18 南唐国周彬1种,不知卷数(佚)
  • 19 南唐国陈承勋1种,不知卷数(佚)
  • 20 南唐国章僚1种3卷(佚)
  • 21 南唐国张易2种87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22 南唐国郭鹏1种1卷(佚)
  • 23 南唐国朱存2种5卷(均佚)
  • 24 南唐国章震3种30卷(均佚)
  • 25 南唐国华宗寿1种3卷(佚)
  • 26 南唐国徐铉11种93卷,另1种不知卷数(存2种38卷)
  • 27 南唐国郭贲1种1卷(佚)
  • 28 南唐国陈士良1种10卷(佚)
  • 29 南唐国徐锴9种576卷,另1种不知卷数(存2种45卷)
  • 30 南唐国高远2种30卷(均佚)
  • 31 南唐国刘洞1种1卷(佚)
  • 32 南唐国乐史23种661卷(存4种223卷)
  • 33 南唐国汤悦1种3卷(佚)
  • 34 南唐国李中1种3卷(存)
  • 35 南唐国左偃1种1卷(佚)
  • 36 南唐国李弘冀1种,不知卷数(佚)
  • 37 南唐国李弘茂1种10卷(佚)
  • 38 南唐国张洎2种51卷(存1种1卷)
  • 39 南唐国伍乔1种1卷(佚)
  • 40 南唐国李煜4种23卷,另1种1卷为合编(存1种1卷,乃合编)
  • 41 南唐国潘佑1种20卷(佚)
  • 42 南唐国陈致雍6种32卷(均佚)
  • 43 南唐国郭昭庆2种40卷(均佚)
  • 44 南唐国舒雅2种12卷(均佚)
  • 45 南唐国王颜2种20卷(均佚)
  • 46 南唐国刘鹗1种20卷(佚)
  • 47 南唐国尉迟偓1种3卷(存,卷数为二卷)
  • 48 南唐国刘崇远2种5卷(均佚,有新辑本1种2卷)
  • 49 南唐国沈汾2种4卷(存1种3卷)
  • 50 南唐国吴淑6种52卷(存2种32卷)
  • 51 南唐国龚颖1种6卷(佚)
  • 52 南唐国何晦2种30卷(佚)
  • 53 南唐国丘旭3种3卷(均佚)
  • 54 南唐国邵拙2种301卷(均佚)
  • 55 南唐国毛炳1种,不知卷数(佚)
  • 56 南唐国黄载1种,不知卷数(佚)
  • 57 南唐国郑文宝6种48卷(存3种7卷)
  • 58 南唐国刘吉1种2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59 南唐国倪晓2种4卷(均佚)
  • 60 南唐国李明1种5卷(佚)
  • 61 南唐国李叔文1种1卷(佚)
  • 62 南唐国成彦雄2种10卷(均佚)
  • 63 南唐国蔡翼1种1卷(佚)
  • 64 南唐国程匡柔有著作3种16卷(均佚)
  • 65 陈彭年作于南唐国者1种万余言,不知卷数(佚)
  • 66 南唐国李侯1种1卷(佚)
  • 67 南唐国夏鸿1种,不知卷数(佚)
  • 中晚唐陈陶有著作3种22卷而南唐国陈陶无著作
  • 所谓南唐国周载《齐职仪》实非五代著作更非南唐国著作
  • 宋初张泌的3种著作属宋还是属南唐国只能存疑
  • 许洞著作宜归属于宋代不宜归属于南唐国
  • 第三章 前蜀国艺文志考索
  • 01 前蜀国冯涓4种18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02 前蜀国贯休2种31卷(存1种25卷)
  • 03 前蜀国韦庄10种34卷(存2种13卷)
  • 04 前蜀国韦霭1种1卷(佚)
  • 05 前蜀国杨复恭1种1卷(佚)
  • 06 前蜀国张道古1种1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07 前蜀国庾传昌3种60卷(均佚)
  • 08 前蜀国严遵美1种8卷(佚)
  • 09 前蜀国胡秀林2种4卷(均佚)
  • 10 前蜀国杜光庭41种412卷(存5种58卷),另伪托杜光庭者1种1卷(存)
  • 11 前蜀国牛峤1种30卷(佚)
  • 12 前蜀国唐求1种1卷(存)
  • 13 前蜀国僧昙域2种40卷(均佚)
  • 14 前蜀国张□1种1卷(存)
  • 15 前蜀国卢延让1种10卷(佚)
  • 16 前蜀国刘赞1种8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17 前蜀国牛希济2种12卷(均佚)
  • 18 前蜀国王仁裕14种267卷(存1种4卷)
  • 19 前蜀国毛文晏5种50卷(均佚)
  • 20 前蜀国林罕1种3卷(佚)
  • 21 前蜀国郭廷诲1种3卷(作者有争议)(存)
  • 22 前蜀国李珣1种,不知卷数(佚)
  • 23 前蜀国王衍2种6卷(均佚)
  • 郑樵《通志》所云伪蜀王超实非蜀国人(2种13卷,均佚)
  • 第四章 后蜀国艺文志考索
  • 01 后蜀国毋昭裔1种3卷(佚)
  • 02 后蜀国毛文锡2种3卷(均佚)
  • 03 后蜀国幸寅孙1种,不知卷数(佚)
  • 04 后蜀国李昊5种270卷(均佚)
  • 05 后蜀国李尧夫1种20卷(佚)
  • 06 后蜀国韦縠1种10卷(存)
  • 07 后蜀国欧阳炯1种15卷(佚)
  • 08 后蜀国王昭远1种10卷(佚)
  • 09 后蜀国章九龄1种20卷(佚)
  • 10 后蜀国张峤3种,不知卷数(均佚)
  • 11 后蜀国勾令玄4种不知卷数(均佚)
  • 12 后蜀国僧可朋1种10卷(佚)
  • 13 后蜀国赵元拱有著作1种10卷(佚)
  • 14 后蜀国乔讽3种16卷(均佚)
  • 15 后蜀国何光远3种16卷(存1种10卷)
  • 16 后蜀国张玫1种3卷(佚)
  • 17 后蜀国景涣2种8卷(均佚)
  • 18 后蜀国姜道隐1种3卷(佚)
  • 19 后蜀国赵崇祚1种10卷(存)
  • 20 后蜀国彭晓2种4卷(存)
  • 21 后蜀国孟昶1种500卷(佚)
  • 22 后蜀国花蕊夫人1种1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23 后蜀国句延庆1种8卷(存)
  • 24 后蜀国申天师1种1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25 后蜀国陈鄂2种119卷(均佚)
  • 26 后蜀国韩保升2种70卷(均佚)
  • 27 后蜀国文谷1种10卷(佚)
  • 28 后蜀国杨九龄6种100卷(均佚)
  • 29 后蜀国张文懿2种4卷(均佚)
  • 30 后蜀国蒲虔轨1种1卷(佚)
  • 31 后蜀国僧仁显1种,不知卷数(佚)
  • 32 后蜀国蒲仁裕1种15卷(佚)
  • 33 后蜀国黄居实1种1卷(佚)
  • 34 伪蜀国冯鉴4种16卷(均佚)
  • 35 伪蜀国冯继先4种38卷(存1种2卷)
  • 36 伪蜀国蹇遵品1种10卷(佚)
  • 37 伪蜀国周珽1种5卷(佚)
  • 38 伪蜀国金利用1种3卷(佚)
  • 39 伪蜀国罗普宣1种100卷(佚)
  • 40 伪蜀国吴群1种1卷(佚)
  • 41 伪蜀国郭微1种100卷(佚)
  • 42 伪蜀国赵仁拱1种3卷(佚)
  • 43 伪蜀国王承范1种20卷(佚)
  • 44 伪蜀国潘远1种3卷(佚)
  • 45 伪蜀国任法知1种1卷(佚)
  • 北宋句中正2种102卷(均佚)
  • 第五章 南汉国艺文志考索
  • 01 南汉国周杰1种,不知卷数(佚)
  • 02 南汉国王定保1种15卷(存)
  • 03 南汉国倪曙2种4卷(均佚)
  • 04 南汉国陈用拙3种28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05 南汉国黄损1种1卷,另2种不知卷数(均佚)
  • 06 南汉国胡万顷3种6卷(均佚)
  • 07 南汉国胡宾王1种1卷(佚)
  • 第六章 楚国艺文志考索
  • 01 楚国汪遵1种1卷(佚)
  • 02 楚国裴说2种12卷(佚)
  • 03 楚国僧惟劲2种5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04 楚国僧虚中2种2卷(存1种1卷)
  • 05 楚国廖匡图2种3卷(均佚)
  • 06 楚国戴偃1种,不知卷数(佚)
  • 07 楚国李宏皋3种13卷(均佚)
  • 08 楚国刘昭禹1种1卷(佚)
  • 09 楚国石文德1种3卷(佚)
  • 10 楚国朱遵度4种2053卷(均佚)
  • 11 楚国孟宾于2种3卷(均佚)
  • 12 楚国曹衍3种26卷(均佚)
  • 13 楚国邓洵美1种,不知卷数(佚)
  • 14 楚国廖融1种4卷(佚)
  • 15 楚国王元1种1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第七章 吴越国艺文志考索
  • 01 吴越国罗虬1种1卷(存)
  • 02 吴越国释楚南2种2卷(均佚)
  • 03 吴越国释希圆1种,不知卷数(佚)
  • 04 吴越国罗邺1种1卷(佚)
  • 05 吴越国吴仁璧1种1卷(佚)
  • 06 吴越国闾丘方远1种12篇,不知卷数(佚)
  • 07 吴越国释处默1种1卷(佚)
  • 08 吴越国罗隐15种86卷,另1种不知卷数(存3种17卷)
  • 09 吴越国章鲁封1种3卷(佚)
  • 10 吴越国吴蜕2种5卷(均佚)
  • 11 吴越国丘光庭9种15卷,另2种不知卷数(存2种6卷)
  • 12 吴越国丘光业1种1卷(佚)
  • 13 吴越国释慧则3种14卷(均佚)
  • 14 吴越国释元表1种5卷(佚)
  • 15 吴越国释虚受2种44卷强,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16 吴越国释可周2种6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17 吴越国释景霄1种20卷(佚)
  • 18 吴越国释□光1种1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19 吴越国钱镠3种24卷(均佚)(另有清人编辑1种4卷)
  • 20 吴越国释无作1种1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21 吴越国孙郃4种85卷(均佚)
  • 22 吴越国释鸿楚1种,不知卷数(佚)
  • 23 吴越国沈崧3种30卷(均佚)
  • 24 吴越国释希觉4种60卷,另2种不知卷数(均佚)
  • 25 吴越国皮光业4种27卷(均佚)
  • 26 吴越国钱元瓘1种,不知卷数(佚)
  • 27 吴越国释皓端2种80许卷(均佚)
  • 28 吴越国林鼎1种20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 29 吴越国释宗季3种,均不知卷数(均佚)
  • 30 吴越国释行瑫1种500许卷(佚)
  • 31 吴越国皮璨1种50卷(佚)
  • 32 吴越国释汇征1种7卷(佚)
  • 33 吴越国钱文奉2种60卷(均佚)
  • 34 吴越国范赞时1种60卷(佚)
  • 35 吴越国释延寿14种115卷,另4种不知卷数、1种不知卷数且作者有争议(存14种115卷,另存3种不知卷数,1种不知卷数作者有争议者亦存)
  • 36 吴越国钱弘倧1种20卷(佚)
  • 37 吴越国释晤恩5种,均不知卷数(均佚)
  • 38 吴越国释义寂2种,均不知卷数(均佚)
  • 39 吴越国释赞宁12种466卷(存6种296卷)
  • 40 吴越国钱俶1种10卷(佚)
  • 41 吴越国黄彝简1种,不知卷数(佚)
  • 42 吴越国钱俨9种101卷(存1种4卷)
  • 43 吴越国钱昱3种24卷(均佚)
  • 第八章 闽国艺文志考索
  • 01 闽国黄璞3种16卷(均佚)
  • 02 闽国徐寅5种19卷(存2种12卷)
  • 03 闽国黄滔2种45卷(存1种10卷)
  • 04 闽国翁承赞1种1卷(佚)
  • 05 闽国韩偓5种11卷(存3种7卷)
  • 06 闽国郑良士4种30卷(均佚)
  • 07 闽国林恩1种10卷(佚)
  • 08 闽国崔道融4种25卷(均佚)
  • 09 闽国刘山甫1种12卷(佚)
  • 10 闽国王倓1种1卷(佚)
  • 11 闽国刘乙1种1卷(佚)
  • 12 闽国江为1种1卷(佚)
  • 13 闽国颜仁郁1种,不知卷数(佚)
  • 14 闽国刘昌言1种30卷(佚)
  • 第九章 荆南国艺文志考索
  • 01 荆南国齐己4种22卷(存2种11卷)
  • 02 荆南国梁震2种2卷(均佚)
  • 03 荆南国郑准3种8卷(均佚)
  • 04 荆南国黄台2种3卷(均佚)
  • 05 荆南国高若拙1种3卷(佚)
  • 06 荆南国孙光宪9种109卷(存1种20卷)
  • 第十章 北汉国艺文志考索
  • 01 北汉国赵弘1种,不知卷数(佚)
  • 02 北汉国谭用之1种1卷(存)
  • 03 北汉国王保衡1种1卷(佚)
  • 小结
  • (一)十国文人著述比较表
  • (二)十国文人著作种数排名表(前24名)
  • (三)十国文人存书87种的书名、卷数和种类
  • (四)集部19人26种书与《十国文学研究》关系紧密的21种书
  • 第二编 十国文人集部著作序跋文字和著录文字辑录
  • 小引
  • 第一章 吴国文人集部著作序跋文字和著录文字辑录
  • (一)吴国杜荀鹤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13篇)
  • (二)吴国杜荀鹤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三)吴国殷文圭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0篇)
  • (四)吴国殷文圭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第二章 南唐国文人集部著作序跋文字和著录文字辑录
  • (一)南唐国李建勋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3篇)
  • (二)南唐国李建勋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三)南唐国冯延巳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4篇)
  • (四)南唐国冯延巳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五)南唐国二主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8篇)
  • (六)南唐国二主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七)南唐国李中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27篇)
  • (八)南唐国李中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九)南唐国徐铉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41篇)
  • (十)南唐国徐铉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第三章 前蜀国文人集部著作序跋文字和著录文字辑录
  • (一)前蜀国僧贯休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24篇)
  • (二)前蜀国僧贯休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三)前蜀国韦庄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11篇)
  • (四)前蜀国韦庄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五)前蜀国唐求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10篇)
  • (六)前蜀国唐求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七)前蜀国张□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8篇)
  • (八)前蜀国张□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九)前蜀国杜光庭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5篇)
  • (十)前蜀国杜光庭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第四章 后蜀国文人集部著作序跋文字和著录文字辑录
  • (一)后蜀国《花间集》序跋文字辑录(共30篇)
  • (二)后蜀国《花间集》著录文字辑录
  • (三)后蜀国《才调集》序跋文字辑录(共23篇)
  • (四)后蜀国《才调集》著录文字辑录
  • 第五章 吴越国文人集部著作序跋文字和著录文字辑录
  • (一)吴越国罗虬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8篇)
  • (二)吴越国罗虬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三)吴越国罗隐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45篇)
  • (三)之1:《甲乙集》序跋文字辑录(共6篇)
  • (三)之2:《谗书》序跋文字辑录(共25篇)
  • (三)之3:《江东集》序跋辑录(共5篇)
  • (三)之4:《罗昭谏集》序跋辑录(共6篇)
  • (三)之5:《两同书》序跋辑录(共1篇)
  • (三)之6:《广陵妖乱志》(作者存疑)序跋文字辑录(共2篇)
  • (四)吴越国罗隐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第六章 闽国文人集部著作序跋文字和著录文字辑录
  • (一)闽国黄滔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25篇)
  • (二)闽国黄滔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三)闽国韩偓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27篇)
  • (三)之1:《香奁集》序跋文字辑录(共11篇)
  • (三)之2:《韩内翰别集》、《翰林集》、《韩翰林集》序跋文字辑录(共11篇)
  • (三)之3:《翰林别集》一卷、《香奁集》一卷、《补遗》一卷之序跋(共2篇)
  • (三)之4:韩偓集研究类著作序跋选(共4篇)
  • (四)闽国韩偓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五)闽国徐寅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8篇)
  • (六)闽国徐寅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第七章 荆南国文人集部著作序跋文字和著录文字辑录
  • (一)荆南国释齐己集部著作序跋文字辑录(共17篇)
  • (二)荆南国释齐己集部著作著录文字辑录
  • 小结
  • 第三编 十国文人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小引
  • 第一章 吴国杜荀鹤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吴国杜荀鹤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二章 吴国殷文圭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吴国殷文圭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三章 南唐国李建勋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南唐国李建勋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四章 南唐国冯延巳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南唐国冯延巳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五章 南唐国《南唐二主词》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南唐国南唐二主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六章 南唐国李中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一 《碧云集》南宋陈宅书籍铺刻本的流传和保存
  • 二 《碧云集》其他刻本和抄本的流传和保存
  • 附:南唐国李中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七章 南唐国徐铉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南唐国徐铉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八章 前蜀国贯休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前蜀国释贯休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九章 前蜀国韦庄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前蜀国韦庄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十章 前蜀国唐求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前蜀国唐求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十一章 前蜀国张□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前蜀国张□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十二章 前蜀国杜光庭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前蜀国杜光庭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十三章 后蜀国赵崇祚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后蜀国赵崇祚集部著作(《花间集》)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十四章 后蜀国韦縠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一)《才调集》的成书和在宋元的流传
  • (二)《才调集》在明代的流传
  • (三)《才调集》在清代和民国间的版本
  • 附:后蜀国韦縠《才调集》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十五章 吴越国罗虬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一 罗虬《比红儿诗》在五代和宋元的流传
  • 二 罗虬《比红儿诗》在明清的流传
  • 三 罗虬《比红儿诗》的版本源流
  • 附:吴越国罗虬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十六章 吴越国罗隐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一 罗隐集部著作的书名和产生过程
  • 二 罗隐《甲乙集》的版本源流
  • 三 《谗书》的版本源流
  • 四 《两同书》的版本源流
  • 五 《广陵妖乱志》的版本源流
  • 六 《罗昭谏江东集》和《罗昭谏集》的版本源流
  • 附:吴越国罗隐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三之1)《甲乙集》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附:吴越国罗隐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三之2)《谗书》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附:吴越国罗隐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三之3)《两同书》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十七章 闽国黄滔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闽国黄滔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十八章 闽国韩偓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一 韩偓著作在五代和北宋的流传和刊刻
  • 二 韩偓著作在南宋的流传
  • 三 韩偓著作在元代的流传
  • 四 韩偓著作在明代的流传
  • 五 韩偓著作在清代的传抄和刊刻情况
  • 六 韩偓著作民国以来的传抄和刊刻
  • 附:闽国韩偓集部著作流传过程版本源流示意图之一韩偓《香奁集》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附:闽国韩偓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之二《韩偓诗》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十九章 闽国徐寅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闽国徐寅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第二十章 荆南国齐己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考辨
  • 附:荆南国齐己集部著作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齐己《白莲集》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
  • 小结
  • 第四编 十国文人生平事迹与作品真伪辨正
  • 小引
  • 第一章 杜荀鹤为杜牧微子之说辨正
  • 一 历代学者的记载与看法
  • 二 杜荀鹤为杜牧微子的始作俑者,是散佚不存的《池阳记》
  • 第二章 《阳春集》真伪辨正
  • 一 关于陈世修所撰《阳春集序》所谓疑点的补正
  • 二 关于冯延巳词所谓超越时代现象的补正
  • 三 关于《阳春集》和《寿域词》关系的补正
  • 四 关于结论的补正
  • 第三章 罗隐“凡十上不中第”之说辨正
  • 第四章 罗虬《比红儿诗》本事演变及真相辨正
  • 一 罗虬手刃红儿之说的来源之分析
  • 二 “手刃绝句百篇”的另一种解释之分析
  • 三 罗虬杀红儿说法之质疑及其真相
  • 第五章 吴仁璧沉江事件辨正
  • 第六章 《香奁集》作者辨正
  • 一 《香奁集》在宋元时代诸史志和公私书目中的记载之分析
  • 二 沈括《梦溪笔谈》观点的分析
  • 三 宋元两代学者批驳沈括观点之论述的分析
  • 四 明代胡应麟附和沈括观点之论述的分析
  • 五 沈括观点对现当代学者影响的分析
  • 第七章 黄滔在闽国文坛地位辨正
  • 第八章 四库馆臣关于《黄御史集》诸多说法辨正
  • 第九章 徐寅声名和归闽原因辨正
  • 小结
  • 第五编 十国文学创作述论
  • 小引
  • 第一章 吴国文学创作论
  • 第一节 吴国历史、政治的特点
  • 第二节 吴国杜荀鹤的文学创作
  • 第三节 吴国殷文圭的文学创作
  • 第四节 吴国杨夔等其他文人的文学创作
  • 第二章 南唐国文学创作论
  • 第一节 南唐国李建勋的文学创作
  • 第二节 南唐国冯延巳的文学创作
  • 第三节 南唐国李中的文学创作
  • 第四节 南唐国徐铉的文学创作
  • 第五节 南唐国李煜的文学创作
  • 第三章 前蜀国文学创作论
  • 第一节 前蜀国贯休的文学创作
  • 第二节 前蜀国韦庄的文学创作
  • 第三节 前蜀国王建、王衍和众妃的文学创作
  • 第四节 前蜀国唐求的文学创作
  • 第五节 前蜀国张□的文学创作
  • 第六节 前蜀国杜光庭的文学创作
  • 第四章 后蜀国文学创作论
  • 第一节 《花间集》五方面问题研究
  • 第二节 后蜀国毛文锡的文学创作
  • 第三节 后蜀国鹿虔扆的文学创作
  • 第四节 后蜀国阎选的文学创作
  • 第五节 后蜀国欧阳炯的文学创作
  • 第六节 后蜀国毛熙震的文学创作
  • 第七节 后蜀国孟昶的文学创作
  • 第五章 南汉国文学创作论
  • 第一节 南汉的政权更迭与地域特征
  • 第二节 南汉国的文学创作
  • 第六章 楚国文学创作论
  • 第一节 楚地政权变迁简史及与文学的关系
  • 第二节 楚国的文学创作
  • 第七章 吴越国文学创作论
  • 第一节 吴越国三世五王简史
  • 第二节 吴越国王室文人的文学创作
  • 第三节 吴越国幕僚文人的文学创作
  • 第四节 吴越国僧道文人的文学创作
  • 第八章 闽国文学创作论
  • 第一节 闽国的来龙去脉与政治特点
  • 第二节 闽国韩偓的文学创作
  • 第三节 闽国黄滔的文学创作
  • 第四节 闽国徐寅的文学创作
  • 第五节 闽国王延彬、翁承赞等人的文学创作
  • 第九章 荆南国文学创作论
  • 第一节 荆南国政权变迁简史
  • 第二节 荆南国政权的性质、特点及与文学的关系
  • 第三节 荆南国齐己的文学创作
  • 第四节 荆南国孙光宪等人的文学创作
  • 第十章 北汉国文学创作论
  • 第一节 北汉国四主简史
  • 第二节 北汉国的文学创作
  • 小结
  • 结语
  • 引用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