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迟到的经典防疫史,重现人类卫生事业的奋进之路。

内容简介

从流行病学的古老源头,到职业健康、母婴保健、营养学的兴起,从人口统计的诞生,到第一次国民健康调查、第一套地方卫生行政体系、第一个国际卫生组织的破土,卫生学泰斗、医学社会史先驱乔治·罗森细数公共卫生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展现政治、经济、科学、思想背景下的卫生大历史,讲述一个关于挫折与前进、迷茫与奋战的故事。

本书联结过去与现在,试图从历史中找到公共卫生获得进步的必要条件,以此指明未来的方向。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序 生命、医学和人文故事
  • 前言
  • 共享社会愿景
  • 乔治·罗森、公共卫生与历史
  • 1958年版前言
  • 第一章 公共卫生的起源
  • 第二章 希腊-罗马世界的卫生与社区
  • 第三章 中世纪的公共卫生(500—1500)
  • 第四章 重商主义、专制主义和人民健康(1500—1750)
  • 第五章 启蒙运动与革命时期的健康卫生(1750—1830)
  • 第六章 工业主义和卫生运动(1830—1875)
  • 第七章 细菌学时代及其影响
  • 第八章 细菌时代及其影响(总结)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10 年,中国又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在 2020 年之前消除疟疾,这是对 2000 年世界卫生组织《千年发展目标》中,疟疾防治的回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实施了一种高效的 “1-3-7” 监控策略,力争早期发现并及时制止:即在疟疾病例出现的第 1 天必须报告;到第 3 天结束时,县疾控中心必须确认并调查该病例,确认传播风险;到第 7 天结束时,地方疾控中心必须采取措施确保不再传播,包括对发现病例的社区成员进行检测。在 2016 年上半年,全国仅出现了三个本土疟疾病例,其后的三年间,均无病例报告,实现了彻底消灭疟疾的预定目标。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自从人类进入定居时代,人口密度,产生的污水垃圾,以及饲养的动物,就给各类致病微生物的肆虐提供了理想的温床。所以说,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本身就是文明的伴生物。2. 人类迁移和交流活动的扩大增强,也提升了疫病传染爆发的可能性。公共卫生管理的进步改良,也都来自疫情应对中的各类措施,比如检疫,隔离,公共医疗机构的建立,对清洁水源的保护等等。3. 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背后有两个推动力:医学科技研究的进步,以及近代国家概念和全能型中央政府的出现。

        1
        评论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