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美学的角度综合地论述了笑的形式、原因、发展及价值。

内容简介

对于我们人类熟悉的表情——笑,你的了解有多少呢?它由何而来?表现为何?它是如何发展的?它的价值在哪里?它的社会意义又是什么?《笑的研究——笑的形式起因发展和价值》将为您一一揭晓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书作者詹姆斯·萨利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伦敦知识界的核心人物之一,其学术根底扎实、研究视阈宽广,从哲学、心理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诸多角度对“笑”进行了解读。全书既严肃又有趣,既学理化又生活化,是研究“笑”的文献中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难得佳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序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微笑与大笑
  • 第三章 笑的起因
  • 第四章 各类可笑事物
  • 第五章 滑稽理论
  • 第六章 笑的起源
  • 第七章 笑在四岁以前的发展
  • 第八章 野蛮人的笑
  • 第九章 社会进化中的笑
  • 第十章 个人的笑:幽默
  • 第十一章 艺术中的可笑事物:喜剧
  • 第十二章 笑的最高价值与局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研究笑是怎么来的,关于“笑”你的知道有多少?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08 本《笑的研究》当今,与 “从不笑的人” 相比,会笑者的人数实在少得不成比例,且越来越少。这可以通过一种现象反映出来:如今被普遍称为 “幽默家” 的人,不久前还被视为 “另类” 或 “怪人”。事实上,一位在世的作家甚至说:“由于世人越来越文雅,幽默已经难于出口,已经过时了。” 无视我们的笑中包含的多样体验,而它们是我们欢乐的丰富来源,也是一种共同运作的方式,能使我们愉快地思考可笑的对象。我们将会看到,不少滑稽理论的尝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那就是想在一个领域里找出一种统一的原因,而那个领域格外突出的标志,却是 “多种原因” 的运作。圣・施茨(St. Schiitze)(著名的菲舍尔曾将他的 “滑稽论的尝试” 一文誉为 “卓越”)对滑稽下了这样的定义:“滑稽是一种知觉或观念,它能在片刻之后使人产生一种朦胧的感觉:大自然在欢乐地捉弄人,而人却在以为自己能自由地行动。在这个玩笑里,人的受到限制的自由遭到了一种更高级的自由的嘲弄。” 简单质朴的人类(例如儿童和野蛮人)常会让我们看到他们欢快的笑充满一天中的更多时光,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活泼的孩子永远都兴高采烈,这种精神往往会考验稳重的成年人的耐心。如果真能让孩子提出人生理论,他便很可能会说,笑是消磨时间的正确方式,而严肃只是可恶的必需,只能偶尔容忍它。生理上说,这种动作与微笑之间存在着连续性。大笑的面部表情与 “咧嘴的微笑” 及 “不出声的大笑” 大致相同。只是大笑得太过度时,脸上会出现另一些明显特征:眼部肌肉的强烈收缩,造成皱眉和落泪。微笑与中度的大笑,这两者紧紧相连,这一点可以从我们经验的一种倾向中看出来:我们咧嘴微笑时,嘴张得很大,启动大笑的呼吸运动。大笑是一种普遍方式,用以表达一切具有一定强度的快乐,他们突然意识到欢乐时(例如过分的喜悦或好心情)便会大笑。这样的大笑,明显地不同于那些与它截然相反的感情的表现。在畅快的长时间大笑中,身体的要素无疑对造成精神欢乐的心理 - 生理过程作出了反应。这意味着它先于这个过程的后期阶段。在一切情况下,这种核心的心理 - 生理过程要素都十分复杂,完成这个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它与身体要素之间的互动也都至关重要。按照一般的假定:在普通的情况下,笑是由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更准确地说,笑是由感觉的呈现,或者表示笑的意念(例如 “好笑的” 感觉、看见滑稽的人体或者离奇有趣的幻想)引起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该以为所有的欢笑中都存在这种初始的表现。笑是突然得到解放的神经能量的出口。同样明显的是,这种多余的能量传到了主管笑的那些肌肉上,因为此刻没有其他任何对象能迫使注意力自行集中到它上面。这些肌肉的运动感不仅仅牵制了注意力,它还分散了为维持注意力而集中起来的能量。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