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09千字
                       字数
                        2017-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艺术史学者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以异域之眼,重新为文人画定位。
内容简介
本书对1799 年以前传入日本的中国绘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从文人画在中国的发展和在日本的接受与转化,探讨日本南画的形成。书中把南画的最初阶段界定在1661年至1799年之间,在这一百多年中,很多新的中国艺术元素传入日本,日本艺术家以独特的立场进行拒绝和选取,巧妙转化成日本的表现样式,最终形成典型的南画,从而融入了日本的文化范畴。中国文人画以中断、零碎的样态呈现于日本,不仅影响了日本的收藏、对中国作品的品评与水墨画后来的发展,还形塑了日本对中国文人画之历史与形式的独特观点。在探究南画形成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重新评估中国文人画的内部发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谢辞
 - 图片目录
 - 自序:有关专用术语的问题
 - 新版序
 - 导论:中国与日本在文人画观点上的异同
 - 第一章 日本德川时代早期的中国画
 - 一、黄檗宗社群
 - 黄檗僧人的墨戏
 - 随笔性的(informal)人物画
 - 画像:正式的黄檗宗肖像画
 - 文人画样式的水墨山水
 - 福建风格的输入品
 - 从苏州和杭州来的作品:《书画禅册页》与其他
 - 二、日本德川时代的其他新材料
 - 画谱
 - 指画
 - 第二章 日本在18世纪时的回应
 - 一、技巧的吸收与转化
 - 沈铨与芜村
 - 池大雅的万福寺壁画:图像与风格的对抗
 - 池大雅与万寿院画册
 - 技巧方面的一点说明
 - 池大雅的点画风格
 - 大雅单色水墨风格的指画
 - 伊海与大雅
 - 二、在日本文本中的吸收与转化
 - 慕华派与混合派
 - 对中国画谱的日本化与拒绝
 - 有关四王风格日本化的文献证据
 - 玉洲的逸品概念
 - 结论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