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18世纪西方启蒙时代的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

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自由”是这个时代的纲领,它让人倍感欣喜:光荣的独立前景和大展宏图的无限机会向所有人敞开了。

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将自信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各个阶层的人们自信满满,开始相信理性和行动的力量。启蒙哲人们着手设计了各种改造秩序的方案——社会、伦理、科学、艺术、政治、教育……

就此,挥别古老的过去,今日世界在他们手中诞生。

历史如何在自由观念的冲击下改头换面?个人如何在启蒙精神的照耀下主宰命运?现代史学巨擘彼得·盖伊,为我们娓娓道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启蒙时代: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的诞生(上卷 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
  • 译者序
  • 前言【ix】
  • 序曲 启蒙运动的世界【3】
  • 一、一小群启蒙哲人
  • 1
  • 2
  • 3
  • 4
  • 二、表象与现实【20】
  • 1
  • 2
  • 第一篇 对古代的追慕
  • 第一章 有用又可爱的过去【31】
  • 一、希伯来人和希腊人
  • 1
  • 2
  • 二、意气相投【39】
  • 1
  • 2
  • 三、寻找异教:从自比古人到自我认同【59】
  • 1
  • 2
  • 第二章 第一次启蒙运动【72】
  • 一、希腊:从神话到理性
  • 1
  • 2
  • 3
  • 4
  • 二、罗马的启蒙运动
  • 1
  • 2
  • 3
  • 4
  • 第三章 批判的风气【127】
  • 一、批判即哲学
  • 1
  • 2
  • 3
  • 4
  • 5
  • 二、好客的万神殿【160】
  • 1
  • 2
  • 3
  • 4
  • 三、道德现实主义优先
  • 1
  • 2
  • 3
  • 四、老实人:坚忍的享乐者
  • 1
  • 2
  • 第二篇 与基督教的紧张关系
  • 第四章 从理性退缩【207】
  • 一、对古代的篡改
  • 1
  • 2
  • 3
  • 二、对批判的背弃
  • 1
  • 2
  • 3
  • 三、神话的修复
  • 1
  • 2
  • 3
  • 第五章 异教徒基督教的时代【256】
  • 一、正本清源
  • 1
  • 2【269】
  • 3
  • 二、古今之争:古人派
  • 1
  • 2【285】
  • 3
  • 4
  • 5
  • 6
  • 三、古今之争:今人派
  • 1
  • 2
  • 3
  • 第六章 可疑的战争【322】
  • 一、基督教的成分
  • 1
  • 2
  • 3【328】
  • 二、教士的背叛【336】
  • 1
  • 2
  • 3
  • 4
  • 第七章 跳出雷池【358】
  • 一、学术的盗用
  • 1
  • 2
  • 3
  • 二、卢克莱修的使命
  • 1
  • 2【374】
  • 3
  • 4
  • 5
  • 三、休谟:彻底的现代异教徒
  • 1
  • 2【404】
  • 3
  • 4
  • 5
  • 主要引用作品【553】
  • 索引
  • 启蒙时代: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的诞生(下卷 自由的科学)
  • 前言【ix】
  • 说明
  • 第三篇 现代性的追求
  • 第一章 重振勇气【3】
  • 一、现代性的序曲:重振勇气
  • 1
  • 2
  • 二、启蒙:医学与治疗
  • 1
  • 2【18】
  • 三、时代精神【24】
  • 1
  • 2【27】
  • 3
  • 4
  • 5
  • 第二章 进步:从经验到纲领【56】
  • 一、文人共和国
  • 1
  • 2
  • 3
  • 4
  • 二、从过去到未来:大转向【84】
  • 1
  • 2
  • 3【92】
  • 三、希望地理学
  • 1
  • 2
  • 3【123】
  • 第三章 自然之用【126】
  • 一、启蒙运动的牛顿
  • 1
  • 2
  • 3
  • 二、没有“牛顿的上帝”的牛顿物理学
  • 1
  • 2
  • 三、令人疑惑的大自然光环
  • 1
  • 2
  • 3【163】
  • 第四章 人的科学【167】
  • 一、启蒙运动的人性观
  • 二、精神世界的牛顿
  • 1
  • 2
  • 3
  • 三、对理性主义的反叛
  • 1
  • 2
  • 3
  • 四、想像的驰骋【208】
  • 1
  • 2
  • 第五章 艺术的解放:“过去”的负担【216】
  • 一、艺术与启蒙
  • 二、赞助人与公众
  • 1
  • 2
  • 三、“过去”的负担
  • 1
  • 2
  • 3
  • 4【241】
  • 5
  • 第六章 艺术的解放:现代性的探索【249】
  • 一、狄德罗与莱辛:两位恭敬的革命者
  • 1
  • 2
  • 3
  • 4【274】
  • 5【281】
  • 二、品味的发现
  • 1
  • 2
  • 3
  • 4
  • 5
  • 6
  • 第七章 社会科学【319】
  • 一、最早的社会科学家
  • 1
  • 二、社会学:事实、自由与人道
  • 1
  • 2
  • 3
  • 三、政治经济学:从权力到财富【344】
  • 1
  • 2
  • 3【354】
  • 4
  • 四、历史学:科学、艺术与宣传
  • 1
  • 2【372】
  • 3【380】
  • 4
  • 第八章 正派的政治【397】
  • 一、宽容:一场务实的战斗【398】
  • 1
  • 2
  • 二、废奴主义:一个初步的探索
  • 1
  • 2
  • 3【416】
  • 三、司法正义:一场自由的圣战
  • 1
  • 2
  • 3
  • 4
  • 5
  • 第九章 经验的政治【448】
  • 一、多样化的政治经验
  • 1
  • 2
  • 3
  • 4
  • 二、法国之争
  • 1
  • 2【471】
  • 三、开明绝对主义:从答案到疑问
  • 1
  • 2【488】
  • 3
  • 第十章 教育的政治【497】
  • 一、启蒙运动的逻辑
  • 1
  • 2
  • 3
  • 二、对平民的偏见【517】
  • 1
  • 2
  • 三、卢梭:道德社会中的道德人【529】
  • 1
  • 2
  • 3
  • 4
  • 5
  • 6【552】
  • 尾声
  • 实践中的纲领【555】
  • 1
  • 2
  • 3
  • 主要引用作品【xv】
  • 索引
  • 启蒙时代: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的诞生(文献卷)
  • 上卷 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
  • 序曲 启蒙运动的世界【423】
  • 概述
  • 1.一小群启蒙哲人
  • 2.表象与现实
  • 第一章 有用又可爱的过去【451】
  • 1.希伯来人和希腊人
  • 2.意气相投
  • 3.寻找异教:从自比古人到自我认同
  • 第二章 第一次启蒙运动【464】
  • 1.希腊:从神话到理性
  • 2.罗马的启蒙运动
  • 第三章 批判的风气【482】
  • 1.批判即哲学
  • 2.好客的万神殿
  • 3.道德现实主义优先
  • 4.老实人:坚忍的享乐者【487】
  • 第四章 从理性退缩【489】
  • 1.对古代的篡改
  • 2.对批判的背弃
  • 3.神话的修复
  • 第五章 异教徒基督教的时代【505】
  • 1.正本清源【506】
  • 2.古今之争:古人派
  • 3.古今之争:今人派
  • 第六章 可疑的战争【535】
  • 1.基督教的成分
  • 2.教士的背叛
  • 第七章 跳出雷池【547】
  • 1.学术的盗用
  • 2.卢克莱修的使命
  • 3.休谟:彻底的现代异教徒
  • 下卷 自由的科学
  • 凡例【571】
  • 第一章 重振勇气【573】
  • 1.现代性的序曲:重振勇气
  • 2.启蒙:医学与治疗
  • 3.时代精神【591】
  • 第二章 进步:从经验到纲领【597】
  • 1.文人共和国
  • 2.从过去到未来:大转向【602】
  • 3.希望地理学
  • 第三章 自然之用【610】
  • 1.启蒙运动的牛顿
  • 2.没有“牛顿的上帝”的牛顿物理学【617】
  • 3.令人疑惑的大自然光环
  • 第四章 人的科学【622】
  • 1.启蒙运动的人性观
  • 2.精神世界的牛顿
  • 3.对理性主义的反叛
  • 4.想像的驰骋
  • 第五章 艺术的解放:“过去”的负担【632】
  • 1.艺术与启蒙
  • 2.赞助人与公众
  • 3.“过去”的负担
  • 第六章 艺术的解放:现代性的探索【650】
  • 1.狄德罗与莱辛:两位恭敬的革命者
  • 2.品味的发现
  • 第七章 社会科学【659】
  • 1.最早的社会科学家
  • 2.社会学:事实、自由与人道【661】
  • 3.政治经济学:从权力到财富【663】
  • 4.历史学:科学、艺术与宣传
  • 第八章 正派的政治【669】
  • 1.宽容:一场务实的战斗
  • 2.废奴主义:一个初步的探索
  • 3.司法正义:一场自由的圣战
  • 第九章 经验的政治【675】
  • 1.多样化的政治经验
  • 2.法国之争
  • 3.开明绝对主义:从答案到疑问
  • 第十章 教育的政治【690】
  • 1.启蒙运动的逻辑
  • 2.对平民的偏见
  • 3.卢梭:道德社会中的道德人
  • 尾声 实践中的纲领【701】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启蒙时代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2122 本)#2025 年读书主题(十)历史 -《启蒙时代: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的诞生(上)》(299)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领域开始,世界中代史进行刷书,第二十六本《启蒙时代: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的诞生(上)》。一部关于 18 世纪西方启蒙时代的经典著作。18 世纪,是启蒙的世纪。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自由” 是这个时代的纲领,它让人倍感欣喜:光荣的独立前景和大展宏图的无限机会向所有人敞开了。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将自信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各个阶层的人们自信满满,开始相信理性和行动的力量。启蒙哲人们着手设计了各种改造秩序的方案一一社会、伦理、科学、艺术、政治、教育.…... 就此,挥别古老的过去,今日世界在他们手中诞生。历史如何在自由观念的冲击下改头换面?个人如何在启蒙精神的照耀下主宰命运?现代史学巨擘彼得・盖伊,为我们娓娓道来。2、精彩内容:①启蒙运动的世界 18 世纪有许多启蒙哲人,但是只有一个启蒙运动。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文化批判家、宗教怀疑者、政治改革者形成了一个松散的、非正式的、完全没有组织的联盟。这些启蒙哲人构成了一个喧闹的大合唱。他们之中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是令人惊讶的不是那偶尔的噪杂,而是整体上的和谐。启蒙人士统一在一个雄心勃勃的纲领之下。这是一个提倡世俗主义、人道、世界主义,尤其是自由的纲领。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世界上自行其是的自由。1784 年,当启蒙运动已经基本大功告成之时,康德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定义:人类脱离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状态。他还给启蒙运动提出了一句口号:敢于认识,亦即,要敢于去发现,毫无拘束地行使批判的权利,要甘于自主自立的寂寞。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要求把自己当作一个成人,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人。正是这一声明以及启蒙哲人对这一声明的同气相求,使得启蒙运动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②表象与现实启蒙哲人们就这样说。他们自称是一个 “小团体”(petite troupe),有共同效忠的事业和共同的世界观。这种意识超越了他们彼此之间的激烈争吵:启蒙哲人没有一个政党纲领,但他们确实结成一党。有些最难听的指责只是发生在家庭内部,一旦变得公开,通常会用于大量的客套言辞来加以粉饰。英国直到 19 世纪才接受 “启蒙运动” 这个名称,但是在 18 世纪,英国的启蒙哲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并主宰着一个文明化的哲学时代。法国启蒙哲人喜欢说 “启蒙世纪”(siècle des lumières),并且认定自己在把光明带给其他人;他们志得意满地(还有什么比用自己来命名一个世纪更让人志得意满呢?)把自己的时代冠名为哲学的时代。启蒙哲人发现需要把自己的经历简单化,把自己的对手加以夸大,把自己的时代加以戏剧化,说成是无信仰和轻信这两种力量之间持续不断的斗争,亦即,善与恶之间的斗争。狄德罗很轻易地把当时的人们划分为启蒙哲人和 “哲学的敌人”,这是当时很典型的做法。在这种变动不居的形势下,无论合作还是敌对似乎都不是不可改变的,因此启蒙哲人和当权者们不断地合纵连横。孟德斯鸠捍卫高等法院,反抗国王;伏尔泰稍后则捍卫国王,反对高等法院。这就迫使孟德斯鸠与不赞成他的自然神论观点的詹森派站在同一阵营,而伏尔泰则与痛恨任何启蒙哲人的掌玺大臣莫普结成统一战线。③第一次启蒙运动在 18 世纪,当启蒙哲人建构他们的四阶段历史图式,断言自己与古典世界的亲缘关系时,他们是激进的,深深地冒犯了基督徒的感情。他们故意大胆地颂扬古希腊,与传统的基督教历史观形成对立;这就把注意力从一个民族转移到另一个民族身上 —— 从犹太人转移到古希腊人,并将批判性思考提升为历史时期的杰出标志。为了将希腊人塑造为真正文明的奠基者,亦即,第一次启蒙运动的奠基者,那就意味着将人类的历史当作世俗的、而非神的记录,从而颠覆了基督教历史编纂学的基础。希腊的首要地位就意味着哲学的首要地位,也就意味着废除了那种把宗教当作人的核心关注的主张。对未知事物好奇,对人的过去和内心秘密提出问题,这可能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特性。但他们也坚持认为,希腊人最先让好奇心受制于逻辑的规训,让民间记忆受制于历史考证,让内心的躁动受制于关于人性的理性研究。吉本赞扬希腊人发明了 “探索精神”,而这种精神孕育了珍贵的人文主义果实:“希腊哲学家是从人类的本性,而非从神的本性,推导出他们的道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 “哲学人类学” 概念的入门读物是格勒图森(Bernard Groethuysen)的著作。首先要读一读他重要的理论文章 “走向哲学人类学”(“Toward an Anthropological Philosophy”),该文收录在克里班斯基(Raymond Klibansky)和佩顿(H. J. Paton)主编的《哲学与历史》(Philosophy and History: Essays Presented to Ernst Cassirer, 1936;edn.1963, 77-89),而他的《哲学人类学》(Anthropologie philosophique, 1952)概述了从古代到伊拉斯谟和蒙田的关于人的哲学,结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现代的观点。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