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讨论了“音乐表演诠释的历史和美学成因”“音乐表演的诠释对象是什么”等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音乐表演中“诠释”概念的历史考察以及诠释“对象”的话语分析,在从“音乐表演诠释对象的复合性”到“音乐表演对象的复合性诠释”的逐步论证中,提出以下基本结论:音乐表演的“诠释”概念是西方1800年之后音乐作品观念成形之后的产物,音乐表演诠释的对象类型分别为“表层符号性对象”和“深层意味性对象”。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音乐表演诠释的多重世界
  • 一、把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造的核心议题
  • 二、引入和吸收20世纪哲学、文艺理论以及音乐表演实践的新观念,并以此作为音乐表演理论指导和前沿介绍的文论
  • 三、音乐表演原则与演奏技法
  • 四、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重新阐释和发挥
  • 五、音乐表演心理学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研究
  • 第一章 历史成因:当“演奏”成为“诠释”
  • 第一节 对西方“演奏”历史脉络的考察
  • 第二节 西方近代音乐表演诠释概念的产生
  • 第三节 关于“表演”概念内涵的说明
  • 第二章 话语分析:音乐表演诠释对象的复合性
  • 第一节 音乐表演诠释对象的一般话语分析
  • 第二节 音乐表演诠释对象的特殊话语分析
  • 第三节 音乐表演诠释对象的复合性
  • 第三章 音乐表演诠释的表层符号性对象
  • 第一节 记谱符号
  • 第二节 形式、体裁与作品风格
  • 第三节 音乐音响结构控制
  • 第四节 技巧表达
  • 第四章 音乐表演诠释的深层意味性对象
  • 第一节 创作“立意”
  • 第二节 主体的深度批评
  • 第三节 诠释理念
  • 第五章 音乐表演诠释对象的内部特性与关联
  • 第一节 “相对景深”:前景与后景的构成关系
  • 第二节 “诠释循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条件关系
  • 第三节 “异性共生”:规范性与非规范性的生存关系
  • 第六章 “复合性诠释”之学理依据
  • 第一节 “结构史方法”的启示——复合性诠释的可能性及其基本形态
  • 第二节 “两种意义的区别”——复合性诠释的解释学渊源
  • 第三节 “内部理解和外部理解”——复合性诠释与分析学派的视野
  • 第七章 “复合性诠释”的个案分析
  • 第一节 个案对象简介
  • 第二节 个案分析:马克斯·罗斯塔尔对贝多芬《第九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诠释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