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精彩纷呈、别具一格的“黄河别传”。

内容简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句俗语道出黄河河道的变化无常。我们今天所见的黄河与五千年前的情形已有霄壤之别。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梳理了黄河五千多年间的变迁历史,在历陈黄河五次大变道的过程中,专注于历代黄河治理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将纷繁复杂的黄河史写得意趣横生、引人入胜。

中华传承与大河变迁辉映,帝王逸事与市井百态骈举,读者通过这样一部简明黄河史,可以对母亲河获得清晰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从河流治理的角度重新认识历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卷一 上古·秦汉(史前—220年)
  • 卷一章 神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 《山海经》与禹河故道
  • 堵与疏
  • 因为爱情
  • 出色的政治家
  • 历史总是在民间静静流传
  • 第一次大改道
  • 卷二章 王景:安流千年的传奇
  • 万里长城与千里金堤
  • 亲自堵口的皇帝
  • 第二次大改道
  • 无名小吏
  • 小试牛刀修浚仪
  • 大河之治
  • 安流千年,事实与传说
  • 卷二 宋·元(960—1367年)
  • 卷三章 堵口是个技术活
  • 市井印象·水城
  • 第三次大改道
  • 较量
  • 杜充的恶行
  • 不是在堵口,就是在去堵口的路上
  • 卷四章 贾鲁:风雨飘摇的末代河官
  • 美好时光
  • 货与帝王家
  • 河之势
  • 箭在弦上
  • 有勇有谋
  •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 卷三 明·清(1368—1911年)
  • 卷五章 刘大夏:大明名臣修太行
  • 进士及第
  • 弘治三君子
  • 临危受命
  • 第五次大改道
  • 同学会
  • 在豹房办公的皇帝
  • 卷六章 靳辅:盛世治水如治天下
  • 封疆大吏
  • 八疏同日上
  • 御前会议
  • 明争暗斗于成龙
  • 好兄弟
  • 终了
  • 卷四 民国·现代(1912年至今)
  • 卷七章 李仪祉:西学东渐,民国风范
  • 愤怒的青年
  • 留欧纪实
  • 水利万物而不争
  •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1933年大洪水实录
  • 关中往事
  • 抗战,抗战!
  • 卷八章 令人不安的平静
  •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迷失的大洪水
  • 下一次改道
  • 附录一 黄河纪事年表
  • 附录二 黄河问答录
  • 再版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河说史,以史论是非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盛世与动乱常常交替上演。而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每次经历重大的改道之后,都会迎来一段长达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稳定期。古代时期,由于人力物力有限,治理黄河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但禹王凭借他的智慧和毅力,因势利导,终于使黄河得到了有效的治理。这种顺天应人的理念,也成为了古代中国最早的生存智慧。两汉时期,帝国辉煌,政治宽严相济。在治河方面,也表现出收放自如的智慧。其中,默默无闻的小吏王景,通过他的努力,成功使黄河安澜了千年,成为了一代传奇。然而,到了宋代,儒生们过于沉迷于论辩,对于黄河的治理策略犹豫不决,导致河道摇摆不定。这种态度被后世讥讽为治河无策,只会用堵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元朝时期,虽然以强悍的武力征服了世界,但却轻视文化和儒学,甚至轻视汉族。为了保护漕运的私利,他们任凭黄河南泛,结果引发了频繁的水患。这些水患最终激怒了在淮河流域艰难度日的朱重八,他带领一帮兄弟揭竿而起,最终成为了开国之君。到了明清时期,黄河的灾害接连不断,治河的名人也接连涌现。他们大多采用改良的方式,小心翼翼地维持着黄河在淮河流域的流转迁移。然而,正是这个时期,一直领跑世界的黄河文明开始被欧洲文明追赶并超越。清朝末年,尽管大清帝国竭尽全力,也难以抵挡欧洲列强的船坚炮利,最终被迫以屈辱的方式落幕。民国时期短暂而动荡,西学东渐的思潮虽然兴起,但中国这头睡狮依然未醒。尽管像仪祉先生这样的治河功臣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却显得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只能以决河的方式来稍作抵挡,这种无奈之举只能让人贻笑大方。总的来说,黄河的治理与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兴衰更迭,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治河方面的智慧与挫折。

      转发
      1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