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5千字
字数
2015-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明代社会研究20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转型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张显清研究员在明代社会研究方面的论文,共计20篇。这些专题文章涉及明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晚期社会转型等领域,从诸多侧面展示了明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历史特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前言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编辑委员会
- 自序
- 明代缙绅地主浅论
- 徭役优免权赋予了缙绅地主特权等级地位
- 法外权利强化了缙绅地主特权等级地位
- (一)扩大优免田范围
- (二)违制优免里甲
- (三)“但知收租,不知纳粮”
- (四)强占白夺
- 加深了社会矛盾 妨碍了历史进步
- 论严嵩的家资
- 家资的构成
- (一)金
- (二)银
- (三)珠宝玉器
- (四)书画古玩
- (五)土地
- (六)房屋
- (七)其他财物
- (八)奴婢
- 家资的来源
- (一)俸禄
- (二)赏赐
- (三)兼并土地
- (四)贪污受贿
- “害国误民之祸本”
- 明代后期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结构、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 一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 (一)“本业”内涵的变化
- (二)经济作物的商品性
- (三)商品粮食的增多
- 二 社会经济结构变异的历史进程
- 三 农业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 (一)地权、地租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 (二)农业雇工队伍的扩大
- (三)雇工身份地位的变化
- (四)农业雇工经营
- 明太祖朱元璋社会理想、治国方略及治国实践论纲
- 一
- 二
- 三
- (一)拨付土地
- (二)均平赋役
- (三)减免税粮
- (四)赈济灾民、饥民
- (五)救助老幼、孤寡、残疾、贫穷
- 四
- 五
- 六
- 七
- “踪迹建文”、“耀兵异域”说质疑
- 一 “踪迹建文”:建立在猜测和类推基础上的假说
- 二 “耀兵异域”:对远航使命的曲解
- 三 远航的本意
- (一)了解世界,开拓海洋
- (二)开读和赏赐,即构建以宗主国与臣属国关系为名义的友好和睦的国家关系体系
- (三)开展国际贸易
- 关于明代倭寇性质问题的思考
- 一 倭患的由来
- 二 倭患的加剧
- (一)日本海盗和西方殖民者加紧对中国的武装侵掠是倭患加剧的根本原因
- (二)华人海盗头领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增强了倭寇的破坏力
- (三)通倭官豪势要为倭寇提供了政治保护
- (四)民众从倭壮大了倭寇的声势
- (五)朝政腐败为倭寇作乱提供了可乘之机
- 三 倭患的平息
- 四 倭寇与资本主义萌芽
- 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
- 一
- 二
- 三
- 晚明心学的没落与实学思潮的兴起
- 一 心学的没落
- (一)思想日趋腐朽
- (二)被“天崩地陷”的时代所抛弃
- 二 实学思潮的基本内容
- (一)反虚务实
- (二)以“救世”为己任
- (三)注重生产 鼓励工商
- (四)为“私欲”辩护
- (五)自然科学的复兴
- (六)考据学的出现
- 三 实学思潮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 明代社会思想和学风的演变
- 一
- 二
- 三
- (一)政治改革家
- (二)哲学家、思想家
- (三)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
- (四)自然科学家
- 孙奇逢“以实补虚”论述略
- 一
- 二
- 简论孙奇逢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
- 一
- 二
- 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科举制历史作用刍议
- 一 历史的进步
- 二 时代的局限
- 试析明定陵考古发掘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 一
- 二
- 三
- 附录: 有关明定陵考古发掘部分档案资料
- 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
- 一 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
- 二 晚明的进步社会思潮
- 三 晚明的政治腐败与经济繁荣
- 晚明:中国古代向近代转型的起点
- 一 转型启始
- (一)中国历史“发展论”与“停滞论”的激烈争论
- (二)明后期中国古代社会开始起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 二 社会经济
- (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异
- (二)民营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引起手工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人势力的壮大和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开创了我国古代商业史的新阶段
- (四)货币权力的增大和信用借贷的活跃
- (五)早期城镇化进程的启动
- (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 三 阶级关系
- (一)官绅地主政治经济势力空前扩大,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基本力量
- (二)贫富两极分化加剧
- (三)早期劳资关系的出现
- (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 四 社会生活
- 五 政治维新
- (一)改革运动
- (二)党社运动
- (三)民众和市民运动
- 六 思想观念
- (一)异说纷纭
- (二)经世致用
- (三)观念更新
- 七 文学艺术
- 八 科学技术
- (一)传统科技的全面总结和创新
- (二)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及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 九 阻力和挫折
- (一)封建等级特权失去约束,贫富差距极度拉大
- (二)贪贿公行,吏治败坏
- (三)纪纲废弛,机体瘫痪
- (四)明末社会大动荡的酿成和清前期社会发展趋势的逆转
- 十 研究方法
- 关于明代中后期的历史走向
- 一 什么是资本主义出现的根本标志
- (一)黄先生的资本主义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
-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出现及其本质特征的论述
- 二 明代是不是封建社会
- (一)关于认定封建社会的标准
- (二)关于土地集中与买卖
- (三)关于自耕农
- 三 明代“倒退”了吗?
- (一)明代的财政经济政策和管理
- (二)明代的商品经济
- (三)明代的法律
- 四 方法论的差异
- 五 历史观的不同
- 难忘的四年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吴晗著《明史简述》导言
- 谈谈吴晗的历史贡献
- 杰出的史学家
-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坚强的革命战士
- 从创造到普及:吴晗先生的学术贡献
- 一
- 二
- 三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