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集当代多位大师艺术学思想精华的文艺学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以美术学的线索和视角,对陈之佛、庞薰琹、钟敬文、王朝闻、张仃、饶宗颐、张道一、王树村、常沙娜、冯骥才、邓福星、刘敦愿、朱铭、刘铁梁、刘开渠、韩美林、丁绍光、周韶华、郭志光、杜大恺这二十位美术学、民俗学、文学领域大师的艺术学思想、艺术活动和创作进行了传记式的研究和评述,组成全书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

此外,作者在第三章向读者介绍王朝闻、冯其庸、孙长林、冯元蔚、乌丙安等几位已故学者、艺术家的生平事迹和人生经历,借此表达深重的怀念和哀思。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分 思想研究
  • 陈之佛工艺美术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学术旨归:工艺复兴服务民众生活
  • 二、学识素养:汲取渊博知识,取益在广求
  • 三、图案之道:存续民族文化基因
  • 四、基础之功:力求以不变应万变
  • 五、保护与传承:抢救传统工艺文化
  • 六、教育思想:系统的工艺美术教育理念
  • 庞薰琹先生的图案与工艺美术思想
  • 一、中西融合的图案学思想
  • 二、“实用、经济、审美”的工艺美术设计原则
  • 三、庞薰琹图案与工艺美术思想在教育中的实施
  • 四、庞薰琹图案与工艺美术思想的当下价值
  • 钟敬文的民俗学研究
  • 一、民俗学的中国立场与文化使命
  • 二、中国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
  • 三、当前的文化现实与学术启示
  • 钟敬文学术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一,学习钟敬文先生的治学理念和学术思想,传承老一辈学人对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强烈使命和责任。
  • 第二,学习钟敬文先生的治学理念和学术思想,加强我国民间文艺发展的学科规划。
  • 第三,学习钟敬文先生的治学理念和学术思想,以“人民性”和“中国特色”的中心理念指导我国民间文艺发展。
  • 王朝闻的工艺审美观
  • 一、生活艺术的时代性
  • 二、艺术创作的人民性
  • 三、工艺设计的方法论
  • 张仃的学术观念与工艺美术教育思想
  • 一、学术理念:民族情怀,兼容并蓄
  • 二、艺术创作:时代精神,东方风骨
  • 三、工艺美术教育:重传统,重民间,重中国特色
  • 饶宗颐学术思想对民间文艺研究的启示
  • 一、深刻的文化自觉意识
  • 二、包容古今、会通中西的学术视野
  • 三、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 张道一的艺术学思想
  • 一、从民艺学到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
  • 二、从艺术学科理论到高等教育实践
  • 三、从教育教学探索到求解现实命题
  • 王树村与民间年画研究
  • 一、抢救保护研究年画遗产
  • 二、辨析年画概念与范畴
  • 三、推进年画史学研究
  • 四、记录整理画工画诀
  • 五、结语
  • 常沙娜的工艺美术教育理念与实践
  • 一、认识临摹的意义
  • 二、把握图案的内涵
  • 三、延续创新的文脉
  • 冯骥才的民间文化思考与实践
  • 一、倡导民间文化先觉
  • 二、树立民间文化的历史观
  • 三、深化民间文化的价值阐释
  • 四、走向田野的研究与实践
  • 邓福星的美术学研究
  • 一、执着谨严:为人为学的后学楷模
  • 二、学术之路:从美术史论研究到美术学学科构建
  • 三、同步说:艺术起源的中国声音
  • 刘敦愿的学术视野
  • 一、艺术学养与审美视野
  • 二、学科融通与创新
  • 三、关心支持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教育
  • 朱铭的学术境界与视野
  • 一、学术建构:从美术史到设计史的体系构架
  • 二、性情文章:止于至善的诗文随笔
  • 三、人格风范:立德树人的师表楷模
  • 刘铁梁民俗学研究成果的启示
  • 一、坚持社会生活的整体观和历史观
  • 二、重视民间文化的“内价值”
  • 三、发掘民间文化的“身体性”本质
  • 第二部分 艺术评论
  • 刘开渠的雕塑艺术
  • 文艺之根:韩美林艺术的人民性
  • 一、喜闻乐见的生肖艺术
  • 二、赏心悦目的创作活力
  • 三、扎根生活的艺术道路
  • 各美其美:读“美林的世界”有感
  • 一、传统造型体系的传承者
  • 二、传承民间艺术发展的倡导者
  • 三、设计转化应用的创新者
  • 一壶天地:韩美林紫砂壶设计的美学境界
  • 丁绍光的文化自信与创作理念
  • 周韶华现代彩墨艺术
  • 郭志光先生绘画风格
  • 装饰意境:杜大恺的水墨艺术
  • 文心写意:读杜大恺的画作
  • 第三部分 怀念长者
  • 怀念王朝闻先生
  • 怀念冯其庸先生
  • 怀念孙长林先生
  • 怀念冯元蔚先生
  • 怀念乌丙安先生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