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6千字
字数
2019-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制度发展历史以及制度性质等方面,对我国专利法中的法定赔偿制度做了深入的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专利损害赔偿计算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对德国与日本的相关立法、司法实践及学术观点进行介绍与梳理,并与中国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索逸失利益、侵权获利、合理许可费这三种计算方式在德日较为成功地解决专利赔偿额计算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完善我国专利损害赔偿计算制度的建议。三种计算方式在德日已完全足以应对赔偿额确定问题,但在我国这方面的实践并不理想。我国特有的法定赔偿方式,在实践中占据了主流,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应得到改变。
本书主张摒弃以往纯粹的工具论态度,将专利损害赔偿计算方式上升为富有生命力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强化制度的理论性,将各计算方式的法律性质明确界定为“法律推定”,以此为基础来构建各计算方式的适用条件。经由举证责任的转换,损害事实难以证明的障碍即得以克服,计算过程得以简化。另一方面,确保制度弹性。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认识专利损害的实质与类型,确保赔偿的充分性与适当性。围绕当事人竞争关系与专利实施情况两方面来认定损害范围,以保障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实际损失 / 逸失利益”
- 二、“侵权获利”
- 三、“合理许可费”
- 四、“法定赔偿”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立法制度
- 第一节 TRIPs 协议第 45 条
- 第二节 欧盟知识产权执行指令与德国法
- 一、《欧盟知识产权执行指令》第 13 条
- 二、德国法
- 第三节 日本法
- 第四节 中国的相关立法
- 一、立法沿革
- 二、立法趋势 :惩罚性赔偿
- 第五节 各计算方式的适用关系
- 一、选择适用
- 二、顺位适用
- 第二章 实际损失/逸失利益计算之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的实际损失计算
- 第二节 德国的逸失利益计算
- 一、基本内容
- 二、特殊做法 :具体方式与抽象方式
- 第三节 日本的逸失利益计算
- 一、法律性质 :“推定”
- 二、证明责任
- 三、适用情形 :
- 四、“全有或全无”与“扣除”
- 五、被扣减部分之“复活”
- 第三章 侵权获利计算之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的侵权获利计算
- 一、适用情形
- 二、因果关系认定
- 三、证明责任
- 第二节 德国的侵权获利计算
- 一、请求权基础
- 二、法律性质
- 三、证明责任
- 四、计算过程
- 第三节 日本的侵权获利计算
- 一、法律性质
- 二、证明责任
- 三、放宽适用条件的趋势
- 四、专利贡献率的争论
- 第四章 合理许可费计算之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的合理许可费计算
- 第二节 德国的合理许可费计算
- 一、损害性质
- 二、具体计算
- 第三节 日本的合理许可费计算
- 一、损害性质
- 二、证明责任
- 三、具体计算
- 第五章 中国的法定赔偿与德日的“损害额认定制度”
- 第一节 中国的法定赔偿
- 一、法定赔偿与相关概念比较
- 二、中国《专利法》第 65 条第二款“法定赔偿”
- 第二节 德日的“损害额认定制度”
- 一、“真伪不明”的概念
- 二、专利侵权损害证明之“真伪不明”
- 三、“真伪不明”之克服——“损害额认定制度”
- 第三节 法定赔偿与“损害额认定制度”的比较分析
- 一、适用过程方面
- 二、适用条件方面
- 三、适用方式方面
- 四、适用效果方面
- 五、适用结果方面
- 六、差异之原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中、德、日三国比较分析的结论
- 一、中国专利损害赔偿计算的特点
- 二、德国专利损害赔偿计算的特点
- 三、日本专利损害赔偿额计算的特点
- 四、德日给中国的启示
- 第二节 完善中国专利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建议
- 一、取消顺位适用的规定
- 二、“损害额认定制度”为理论基础修改法定赔偿规定
- 第三节 司法适用方面的建议
- 一、专利侵权之“损害”
- 二、专利侵权损害赔偿额之“计算”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0年12月,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出版社,教育部教材出版中心之一;1995年被原新闻出版署批准为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03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电子音像出版社,同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网络出版权的出版单位之一,从此拥有了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四大媒介的正式出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