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数字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高科技正在深度嵌入社会生活,从金融市场到海上船舶,从司法实践到智慧城市建设,速度之快、规模之广和介入之深都令人有日新月异、叹为观止之感。技术与金融相互结合的金融科技改变了货币、商业银行、保险服务、信用体系、证券交易等许多传统领域的法律面向,对监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本书从监管视角探讨金融科技、技术治理和科技法治的新问题、新视角和新挑战,揭示技术浪潮对国家治理和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摘要
  • 作者简介
  • 写在前面:人工智能伦理与监管的重点问题
  • 科技创新法制建设
  • 一、科技创新体系
  • 二、科技创新法制建设现状
  • 三、科技创新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 四、科技创新法律体系构建与制度安排
  • 人工智能与监管
  • 一、简介:了解人工智能
  • 二、现阶段AI的能力
  • 三、人工智能的挑战
  • 四、结论
  • 人工智能在金融业运用的法律风险及监控
  • 一、引言
  • 二、金融业运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及范畴
  • 三、金融业运用人工智能的业务创新及挑战
  • 四、金融业运用人工智能之法律风险
  • 五、中国台湾地区金融业运用人工智能的治理策略
  • 六、结语
  • 技术创新与金融市场监管
  • 一、引言
  • 二、对算法的监管
  • 三、对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监管
  • 四、对证券代币化的监管
  • 五、对其他金融科技的监管
  • 六、结语
  • 法律科技化解个人信用风险的困局及其突破
  • 一、背景与问题
  • 二、困局与突破之一:银行合规机制的转变
  • 三、困局与突破之二:司法程序的适应性改进
  • 四、困局与突破之三:法律漏洞的补强
  • 五、价值平衡:法律科技应用的智能化限度
  • 六、结语:解蔽实践指向的本质
  • 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提升与挑战
  • 一、引言
  • 二、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机构征信领域的应用
  • 三、区块链征信所引发的法律合规风险与应对
  • 四、结语
  • 论中心化的金融监管和金融科技的去中心化之间的张力
  • 一、“金融科技”的概念及中国实践
  • 二、金融科技的特殊性及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 三、金融科技对金融监管的主要挑战
  • 四、适应金融创新的监管:一个基于创新逻辑的考察范式
  • 五、结语
  • 论证券犯罪预测
  • 一、引言:从弃保的五亿新台币谈起
  • 二、传统证券犯罪发掘机制
  • 三、特征值与筛选规则之执行概念
  • 四、案例分析:中国台湾乐升公司不法案
  • 五、建构防止证券犯罪的领先指标
  • 六、结论
  • 稳定币的交易风险与监管
  • 一、引言
  • 二、稳定币的类型与交易场景
  • 三、稳定币的交易风险
  • 四、新加坡对稳定币的监管
  • 五、欧盟对稳定币的监管法规——MiCA
  • 六、结语
  • 量子金融应用的“矛”与“盾”
  • 一、量子计算的金融应用概述
  • 二、“矛”与“盾”的概述
  • 三、量子金融的“矛”——有的放矢
  • 四、量子金融之“盾”——捍卫权利
  • 五、结语
  • ChatGPT的国际治理趋势与法律风险初探
  • 一、引言
  • 二、ChatGPT的法律风险问题
  • 三、全球各国对ChatGPT的立法趋势
  • 四、欧盟和美国关于AI领域的政策比较分析
  • 五、欧盟、美国的AI监管政策的不足
  • 六、结语
  • 人工智能在司法实务中的运用与未来展望
  • 一、人工智能与生成式AI
  • 二、AI在司法实务上的运用
  • 三、中国台湾地区目前法庭上的运用——科技智慧法庭
  • 四、未来还能做什么?
  • 五、结语
  • 智慧城市政策演变及问题初探
  •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三、中国智慧城市政策的演变特征
  • 四、中国智慧城市政策的关键问题
  • 五、结语
  • 海上自主水面船舶
  • 一、引言
  • 二、海上自主水面船舶的海事监管规范现状分析
  • 三、海上自主水面船舶适航的结构性法律困境
  • 四、国际海事组织应对MASS的最新立法进展
  • 五、海上自主水面船舶法律监管的中国思考
  • 六、结语
  • 后记一
  • 后记二
  • “涉外法治论丛”已出版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