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6千字
字数
2024-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第27辑。
内容简介
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也是一个从稳态社会向流动社会转变的过程。因此。流动性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新视角。
在这一视角下,一些经典的结论有待被重新审视,一些新的现象在社会转型中出现,一些在稳态环境下微不足道的问题变得日益凸显。
本辑刊出的研究都是围绕流动性展开的,这些研究聚焦各类典型流动现象及相关的社会心理机制,以期为社会心理培育和建设提供学术支持。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简介
- 特约主编简介
- 现代化目标下社会变迁过程与社会心理演变的互动
- 一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演变及其影响
-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认同及其演变
-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观及其演变
- (三)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正义及其演变
- (四)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心理及其演变
- 二 社会变迁与社会心理演变互动的机制解释
- (一)社会生态心理学视角:多维环境因素的现实影响
- (二)生命历程理论:年龄-时期-世代的丰富时间内涵
- (三)文化历史多元建构的视角:社会转型中文化价值观的中介作用
- (四)社会心态范式:中宏观社会心理的形成与演变
- (五)社会变迁认知及其影响:感知社会变迁的常人视角
- (六)系统合理化理论:维护当下阻滞变迁的心理动因
- 民众现代性的社会变迁(1994~2021)
- 一 引言
- 二 文献综述
- (一)现代性与人的现代性
- (二)中国的现代化与民众的现代性
- 三 数据与变量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构建
- (三)模型选择
- 四 研究发现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年龄-时期-世代效应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替换为WVS数据
- 五 讨论
- (一)现代性的时期变迁效应
- (二)现代性的世代变迁效应
- (三)现代性的中国文化气质
- 新时代国家认同的变迁趋势与世代差异研究
- 一 引言
- (一)认同、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
- (二)国家认同的测量与操作化
- (三)变迁视角的国家认同
- 二 研究方法
- (一)统计模型
-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三 结果分析
- (一)基本模型分析
- (二)年龄和时期效应
- (三)世代差异
- (四)代内变动趋势
- (五)稳健性检验:HAPC和IE模型
- 四 结论与讨论
- 感知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文化包容度的中介作用
- 一 问题提出
- (一)感知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自信
- (二)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自信关系中文化包容度的作用
- (三)当前研究
- 二 研究1:感知文化包容度的中介作用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三 研究2:文化包容度变迁感知的中介作用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四 总讨论
- (一)感知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包容度
- (二)文化包容度及其变迁感知与文化自信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社会经济变迁中的孝道观念、实践和焦虑及其代际差异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 (一)双元孝道、孝道实践与孝道焦虑的关系
- (二)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观知觉
- (三)感知经济社会发展与孝道代际变迁的关系
- (四)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孝道代际变迁的关系
- (五)研究假设
- 三 研究方法
- (一)调查程序和被试
- (二)调查工具
- (三)数据处理
- 四 研究结果
- (一)各研究变量差异性分析
- (二)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 (三)感知经济社会发展、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孝道的预测模型
- (四)不同代际的预测模型及其差异性检验
- 五 结论与讨论
- 人-城价值匹配对居住流动的影响:内卷感知的调节作用
- 一 文献综述
- (一)人-城价值匹配与居住流动
- (二)内卷与居住流动
- (三)预期影响了内卷感知的作用
- 二 研究方法
- (一)样本
- (二)研究工具
- (三)统计分析
- 三 研究结果
-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二)内卷感知在奋斗信念和城市精神感知间的调节
- (三)不同收入预期下内卷感知在奋斗信念和城市精神感知间的调节效应
- 四 讨论与结论
- (一)城市精神:人与城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会
- (二)内卷感知:人-城价值匹配的滤镜
- (三)预期:破除内卷负面作用的认知调节
- (四)居住流动:价值观念驱动的应对方式
- 变迁时代民众慈善意愿特征及宏微观影响因素分析[1]
- 一 引言
- 二 文献回顾
- (一)中国慈善事业的变迁
- (二)影响慈善意愿的宏观因素
- (三)影响慈善意愿的个体因素
- 三 研究方法
- (一)数据介绍
- (二)变量处理
- (三)数据处理
- 四 结果分析
- (一)民众慈善意愿在个体层面的差异
- (二)省市级发展水平对不同类型慈善意愿的影响
- 五 讨论
- (一)宏观因素对于民众慈善意愿的影响
- (二)个体因素对于民众慈善意愿的影响
- (三)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变迁与发展
- 互联网使用在中国民众社会信任变迁中的作用
- 一 引言
-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一)互联网使用影响社会信任的年龄效应
- (二)互联网使用影响社会信任的时期效应
- (三)互联网使用影响社会信任的世代效应
- (四)互联网使用影响社会信任的异质性分析
- 三 数据、变量与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测量
- (三)研究方法
- 四 实证分析
- (一)2010~2021年中国民众社会信任变迁趋势
- (二)年龄、时期、出生世代、互联网使用对中国民众社会信任的影响
- (三)互联网使用影响社会信任的异质性分析
- 五 结论与讨论
- 北京民众的奥运关注和参与:北京“双奥”对比研究[1]
- 一 引言
- 问题1.国际视野vs.国家视野:逆全球化背景下民众对“双奥”影响的预期与参与的变化
- 问题2.集体视野vs.个人视野:个人主义化背景下民众对“双奥”影响的预期与参与的变化
- 二 方法
- (一)调查过程和调查对象
- (二)测量
- 三 结果
- (一)北京民众关注北京“双奥”影响效果分析
- (二)北京“双奥”的国际影响分析
- (三)北京民众参与北京“双奥”的动机分析
- 四 讨论
- (一)“逆全球化”背景下对“双奥”影响的国际视野与国家视野
- (二)“个人主义化”背景下奥运会对个人影响和奥运会参与个人动机
- (三)社会变迁对于不同世代北京民众的奥运会参与动机的影响
- (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影响
- 社会转型期新生代群体的“搭子”社交研究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方法及资料获取与分析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访谈对象的选取
- (三)质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 三 理论模型阐释
- (一)“搭子”社交的发生脉络
- (二)“搭子”社交的内在动力与调节因素
- (三)“搭子”社交的主导心态与核心决策
- (四)“搭子”社交的具体实践
- (五)“搭子”社交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
- 四 讨论
- (一)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 (二)研究价值及未来展望
- 五 结论
- 中国大学生自我控制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 一 引言
- (一)中国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 (二)影响中国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社会宏观因素
- 二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工具
- (二)文献收集标准
- (三)文献检索
- (四)数据整理及编码
- (五)社会指标
- 三 结果
- (一)大学生自我控制随年代的变化
- (二)大学生自我控制随年代的变化量
- (三)大学生自我控制与社会指标间的关系
- 四 讨论
- (一)中国大学生自我控制在10年间平缓上升
- (二)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变迁与社会宏观因素的关系
- 五 结论
- 中国大学生社交焦虑变迁的横断历史meta分析
- 一 引言
- 二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纳入标准
- (二)文献收集结果
- (三)社会指标来源
- 三 研究结果
- (一)大学生社交焦虑随年代的整体变化
- (二)大学生社交焦虑随年代变化的性别差异
- (三)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社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四 讨论
- (一)大学生整体社交焦虑变化趋势
- (二)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性别差异
- (三)造成大学生社交焦虑上升的经济因素
- (四)造成大学生社交焦虑上升的教育环境因素
- (五)造成大学生社交焦虑上升的互联网因素
- 五 研究局限与展望
-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许烺光心理与文化思想研究)专辑征稿启事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智慧心理学)专辑征稿启事
- 投稿指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