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深入剖析多天线系统技术与应用,适合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校师生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将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多天线系统,旨在将电磁场与微波、天线与传播、移动通信等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以期让读者对多天线系统这一现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本书从多天线系统的信道模型和信道容量出发,从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角度重新剖析多天线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和评估天线的空间相关性和天线间互耦对于多天线系统信道容量和吞吐率的影响。随后进一步给出解决该类影响的天线去耦合方法。针对多天线系统的不同应用场景,本书紧接着阐述多天线系统在基站、终端和无线能量传输场景中的应用,并给出了评估多天线系统各种关键参数的方法。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为从事多天线系统研究、开发和测试的专业技术人员,本书也适合作为高校专业课、选修课或者培训班的教材。

目录

  • 封面
  • 扉页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内容提要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编辑委员会
  • 序言
  • 前言
  • 第1章 多天线系统概述
  • 1.1 多天线系统的发展动态和面临的关键问题
  • 1.2 各类多天线系统的比较
  • 1.3 技术标准研究:从4G、5G到6G技术的演进
  • 1.4 从WRC-19展望未来5年的通信技术发展
  • 1.4.1 各国就5G毫米波频谱使用达成共识
  • 1.4.2 WRC正在考虑更多、新的Sub-2GHz频段
  • 1.4.3 移动通信或将向Sub-8GHz乃至Sub-10GHz进发
  • 1.4.4 太赫兹通信已成为各国研究的技术热点
  • 1.4.5 2023年WRC研究议题
  • 1.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MIMO系统的模型及信道容量
  • 2.1 MIMO系统的基本概念
  • 2.2 MIMO系统的信号模型与信道容量
  • 2.3 考虑相关性和效率的信道容量
  • 2.4 MIMO技术与空时编码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MIMO系统的电磁场分析
  • 3.1 空间相关性
  • 3.1.1 基本定义
  • 3.1.2 基于辐射参数的相关系数的计算
  • 3.2 空间相关性和天线互耦对信道容量的影响
  • 3.2.1 考虑空间相关性的信道容量计算
  • 3.2.2 考虑天线互耦的信道容量计算
  • 3.3 用于描述多径分量的几何模型的分析、建模与仿真
  • 3.3.1 圆形散射模型分析
  • 3.3.2 基站的电磁波散射模型的建模与仿真
  • 3.3.3 移动终端的电磁波散射模型的建模与仿真
  • 3.4 基站天线阵列仿真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线去耦合技术
  • 4.1 常用去耦合方法总结
  • 4.1.1 缺陷地结构去耦合方法
  • 4.1.2 电磁带隙结构去耦合方法
  • 4.1.3 中和线及去耦网络去耦合方法
  • 4.1.4 寄生谐振去耦合方法
  • 4.1.5 特征模去耦合方法
  • 4.1.6 正交方向图去耦合方法
  • 4.1.7 空间去耦合方法
  • 4.2 耦合谐振器去耦网络
  • 4.2.1 基本工作原理
  • 4.2.2 天线互导纳的分析
  • 4.2.3 二阶的耦合谐振器去耦网络设计原理
  • 4.3 基于假天线的去耦合方法
  • 4.3.1 基本原理
  • 4.3.2 设计实例
  • 4.4 实际工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MIMO系统中的多天线设计:基站天线
  • 5.1 基站天线演进历史
  • 5.2 基站天线的辐射单元及工艺
  • 5.3 基站天线组阵方法和阵列
  • 5.4 基站天线的馈电网络
  • 5.5 实际应用中基站天线的其他工程约束
  • 5.6 专题与实例——双频双极化天线辐射单元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MIMO系统中的多天线设计:移动终端
  • 6.1 手机终端及手机天线发展历史
  • 6.2 手机天线的类型与实现方式
  • 6.3 手机多天线设计
  • 6.4 Sub-6GHz手机天线设计
  • 6.5 毫米波终端天线设计
  • 6.6 新形态的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
  • 6.7 移动终端产品的其他设计考虑
  • 6.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多天线系统在无线能量传输中的应用
  • 7.1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简介
  • 7.1.1 电磁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 7.1.2 基于磁场耦合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 7.1.3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的关键参数
  • 7.2 基于电磁波辐射的多天线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 7.2.1 多天线射频及直流合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 7.2.2 基于回复反射波束聚焦的多天线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 7.2.3 多天线无线携能通信
  • 7.3 基于磁场耦合的多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 7.3.1 多线圈磁场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 7.3.2 通过中继线圈耦合的磁场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 7.3.3 通过多线圈磁场波束成形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多天线系统的性能评估
  • 8.1 散射参数
  • 8.1.1 定义
  • 8.1.2 散射参数的测量方法
  • 8.2 辐射方向图
  • 8.3 包络相关系数
  • 8.3.1 基于辐射参数的包络相关系数计算
  • 8.3.2 基于散射参数的包络相关系数计算
  • 8.4 多天线系统的效率参数
  • 8.4.1 天线的总效率
  • 8.4.2 分集效率
  • 8.5 多天线辐射特性的测试
  • 8.6 信道容量的测量方法
  • 8.7 总有效反射系数
  • 8.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名词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