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8千字
字数
2022-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探讨信仰与社会关系。
内容简介
信仰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对信仰做社会学研究是本书的目的所在,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也可以被称为《信仰社会学》。
本书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将信仰分为中国传统社会信仰和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两大类,在此前提下,力图客观、科学、严谨地研究不同类型的信仰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信仰的塑造问题。当然,信仰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分解为很多向度来探讨,本书的探讨未必是全面的。
希望本书的成果能够启发读者重视、体认信仰对于人生、社会的重要价值并能提高其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信仰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的兴趣,使他们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彰显社会学对个人成长的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信仰何谓?
- 二、信仰何用?
- 三、信仰社会学何为?
- 第二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仰结构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一、非宗教信仰
- 二、宗教信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第三章 丝绸之路与信仰传播
-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命名
- 二、盛唐时期的中外宗教文化交流
-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信仰结构及其对社会的作用
-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信仰及其对社会的作用
- 二、当代中国社会非主流信仰及其对社会的作用
- 第五章 红色信仰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功能
- 一、在文艺作品中可以充分挖掘红色信仰资源
- 二、红色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 第六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机制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二、编码分析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
- 一、“三征麓川”:滇西社会的国家记忆
- 二、三崇信仰的王骥建构
- 三、三崇庙楹联:王骥形象的塑造
- 四、王骥:滇西社会的国家象征
- 五、结论
- 第八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塑造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塑造的必要性、紧迫性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塑造的条件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塑造的路径
- 附录 共产主义信仰是怎样“炼”成的?
- 一、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对比不同的理论,王复生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影响了他的两个弟弟
- 二、志士仁人的榜样力量,使王复生坚守信仰、视死如归
- 三、对捍卫信仰的自我体认,使王复生、王德三“向死而生”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