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当精神分析遇见数学拓扑,开启精神分析科学化之路

内容简介

在这本专门献给中国精神分析家和分析者的著作中,比尔斯坦通过对法国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雅克·拉康后期理论的深入研究,对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终其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作出了回答。

作者立足于拉康的主体拓扑学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精神分析是如何由三要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所组成的;他还详细阐释了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的理论变化:通过总结、比较两者对几个代表性个案的分析,阐明了拉康是怎样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形式化了精神分析理论,使其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本书通过对经典个案的再解读,深入浅出地勾勒出拉康后期理论的框架,回答了拓扑学的必要性和精神分析科学的确定性,是一部进入拉康主体拓扑学理论的导论性作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翻译之为精神分析家的任务
  • 代译序
  • 敬告读者
  • 前言
  • 引言
  • 1 无意识的乱伦激情和基础幻想
  • 1.1 艾玛个案介绍(弗洛伊德,1895)
  • 1.2 基础幻想的创伤性特征
  • 1.3 艾玛个案中的网络(S1→S2)理论
  • 1.4 弗洛伊德冲动概念的拓扑学表达
  • 2 主体结构在两个地点的不断分化:意识和无意识
  • 3 在结构假设中对弗洛伊德“自我和它我”理论的重释
  • 3.1 作为客体(a)的孩子(主体)
  • 3.2 到波罗米结的过渡
  • 3.3 主体结构Σ的编织(R、S、I)
  • 3.4 主体结构及其潜藏空间的共同显现
  • 3.5 无意识中“男/女”性化的实现
  • 4 精神分析临床的特殊性
  • 5 症状到无意识结构的联系
  • 6 死冲动理论到享乐理论的转变
  • 7 大他者享乐的概念对受虐狂概念的重释
  • 8 症状在结构中的移置
  • 8.1 临床知识如同症状的知识
  • 8.2 忧郁和主体的熵
  • 8.3 转移——精神分析家行动的地点
  • 8.4 父性功能理论和临床理论的交织
  • 9 忧虑、焦虑和抑郁
  • 10 自恋
  • 10.1 与能指变化相连的一个性的(力比多)概念
  • 10.2 最终符号权威与符号石祖Φ之间的联系
  • 10.3 石祖的功能和自恋的形式
  • 10.4 主体在意识和无意识间的切分
  • 11 转移
  • 11.1 弗洛伊德发现一种不同于其他所有心理治疗的进程
  • 11.2 精神分析的转移及其设置
  • 12 治疗中主体的转变过程
  • 12.1 精神分析家倾听的理论经验
  • 12.2 “无意识-主体”,“知晓-不知”
  • 12.3 基础乱伦幻想的异化
  • 12.4 原初压抑的拓扑学
  • 12.5 精神分析治疗的开始与结束
  • 12.6 乱伦基础幻想的缩减
  • 12.7 结论的时刻
  • 12.8 症状的改变
  • 12.9 对症状的认同
  • 13 关于精神分析科学
  • 13.1 精神分析科学的概念
  • 13.2 对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学科交叉的批判
  • 13.3 唯科学主义的精神分析批判
  • 13.4 丢失的融合客体,“物”和无穷远点
  • 13.5 一个形式化研究的计划
  • 参考书目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