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运用心理学进行人民调解的沟通指南。

内容简介

人民调解中,调解员如何引导纠纷双方进行沟通、如何运用相关技术促进沟通,是纠纷能否解决的关键。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当事人在冲突中的心理过程,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不仅有助于提高沟通效率,也有利于帮助当事人解开心结,降低事后反悔的可能性。

本书立足于现实案例与调解经验,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传统调解方法,帮助调解员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洞察其心理需求,引导双方友好高效沟通,把控协商节奏,破解调解难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心理热身,知晓人性是成功调解的前提
  • 一、冲突理论:当事人会夸大沟通中的阻碍因素
  • (一)冲突类型不同但本质相同
  • (二)了解冲突发展的五阶段
  • (三)冲突的实质并非一方受损一方获益
  • 二、认知偏差:90%的纠纷源于当事人的看法不当
  • (一)不同认知背景造成了认知偏差
  • (二)认知偏差造成了90%的纠纷
  • (三)认知偏差也会影响调解员
  • 三、损失厌恶:与得到相比我们更厌恶损失
  • (一)当事人对调解的预期收益受“沉没成本”影响
  • (二)当事人调解预期过高,也会造成纠纷停滞
  • (三)损失厌恶是调解未达成或停滞的关键
  • 四、虚荣心理:满足虚荣心沟通更顺畅
  • (一)虚荣表现为“重面子”与“争面子”
  • (二)“面子”是调解员可利用的重要工具
  • (三)从了解双方“面子”心理需求入手调解
  • 五、同理心:感情的共鸣是沟通的润滑剂
  • (一)同理心是一种高级情商
  • (二)很多调解失败源于缺乏同理心
  • (三)有同理心才能有共鸣,有共鸣才有可能引导和解
  • 六、从众心理:“从众”,让人不假思索地认同你
  • (一)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 (二)“从众”是因为个体离不开群体
  • (三)调解时学会把握从众心理
  • 七、暗示心理:懂得暗示的调解员成功率更高
  • (一)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引导当事人产生积极行为
  • (二)道德教化与情感型暗示成功率较高
  • (三)所有暗示皆应真实、合理、合法
  • 第二章 消除心理戒备,打开当事人心扉
  • 一、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 (一)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的作用
  • (二)调解的效果源自沟通的效果
  • 二、如何塑造值得信任的调解形象
  • (一)有专业背景的调解员更容易获得信任
  • (二)运用信任的简化机制,通过自我介绍建立信任
  • (三)通过价值叙明,阐明调解对当事人的价值而建立信任
  • (四)用真诚的态度和可实现的承诺建立信任
  • 三、有充分了解才有良好开端
  • (一)了解越多,调解越有信心
  • (二)前期未见面时要了解的信息
  • (三)与当事人见面时要了解的信息
  • (四)见面后由轻松的话题切入纠纷
  • (五)衡量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力量与能力
  • 四、用心理学的反射式倾听
  • (一)有倾听才有深入了解
  • (二)反射式倾听的要点
  • (三)用真诚、耐心去倾听
  • 五、对不同气质类型当事人使用不同的调解方法
  • (一)不同气质当事人纠纷表现不同
  • (二)胆汁质气质和外向、情绪型性格当事人的调解方法
  • (三)粘液质气质和内向、理智型性格当事人的调解方法
  • (四)多血质气质和外向型性格当事人的调解方法
  • (五)抑郁质气质和内向型性格当事人的调解方法
  • 六、用合理认同增加当事人的信任感
  • (一)有认同行为才有心理上的理解与被理解
  • (二)合理认同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 (三)合理认同要尽量避免使用否定词
  • (四)先扬后抑使对方感受到认同
  • 七、保护了对方的安全感,对方才会愿意沟通
  • (一)沟通不畅多因安全感受损
  • (二)了解猜忌心理对调解的影响
  • (三)用中立、真诚保证基础的公平感
  • 第三章 既看人又依事,用普遍经验引导调解走向
  • 一、知晓影响当事人的四类心理活动
  • (一)权威效应可以推动顺从心理
  • (二)维护正义是当事人对调解的希望
  • (三)信任感心理要求重点消除当事人疑虑
  • (四)威慑效力会让过错方产生畏惧心理
  • 二、人物要素不同,调解侧重点不同
  • (一)看准成长背景才能有效调解
  • (二)搞清楚人物要素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 三、婚姻矛盾中强调彼此共同在意的东西
  • (一)婚姻纠纷的三大特点
  • (二)立足利益共同体促进夫妻和解
  • 四、家庭矛盾中用伦理与法律打好亲情牌
  • (一)什么因素会让亲情陷入金钱纠纷
  • (二)家庭纠纷中伦理是基础,法律是边界
  • 五、邻里纠纷考虑双方隐情
  • (一)邻里纠纷与情分多因“近”而生
  • (二)从积怨与隐情入手,让调解入情入理
  • 六、陌生人的纠纷要找准利益平衡点
  • (一)调解中皆存在自利倾向
  • (二)找准利益平衡点,引导达成和解
  • 七、对于群体纠纷备预不虞,攻心为上
  • (一)群体纠纷的心理特点
  • (二)思想动员+行动+承诺引导群愤走向
  • 第四章 引导对峙,在“背靠背”期间提升沟通意愿
  • 一、对峙心理的根本
  • (一)纠纷萌芽期个人认知会发生改变
  • (二)情绪影响着事态的变化
  • (三)情绪引发“选择性注意”
  • 二、强制说服可能弄巧成拙
  • (一)错误的强制说服导致的调解失败
  • (二)“惩罚对手”是调解失败的关键原因
  • (三)有效调解永远建立在激起“自愿”想法的基础上
  • 三、搞清事实,明确矛盾发生的原因
  • (一)让当事人自己陈述的好处
  • (二)对当事人的话进行“意译”的作用
  • (三)训练“意译”技能的几大关键点
  • 四、用追问技能扩展当事人回答
  • (一)对重要事实及细节进行追问
  • (二)围绕因果关系进行追问
  • 五、站在他的“旁边”而不是对面
  • (一)用倾听表达理解当事人的需求
  • (二)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安慰
  • 六、面对“抵抗式对话”的三种有效应对法
  • (一)面对沉默不语的情况
  • (二)面对说话“夹枪带棒”的情况
  • (三)面对一味啰唆的情况
  • 第五章 活用情绪与情境,找出纠纷解决的关键点
  • 一、把纠纷放在具体情境中
  • (一)搞清楚纠纷的性质
  • (二)重视情境影响力
  • (三)用具体情境说动当事人
  • 二、通过解构当事人获得调解成功
  • (一)解构当事人才有机会调解成功
  • (二)以当事人的生活与环境为切入点解构
  • 三、明确当事人面对纠纷的处理方式与行为
  • (一)逃避型当事人
  • (二)退让型当事人
  • (三)竞争型当事人
  • 四、透视当事人的真实情绪
  • (一)从三方面入手了解当事人的情绪表现
  • (二)验证当事人情绪
  • 五、利用乐观情绪,同时规避盲目乐观
  • (一)把握好各个阶段当事人的乐观情绪
  • (二)引导盲目乐观当事人认清现实
  • 六、负面化情绪是调解过程中的大敌
  • (一)愤怒可能会让调解失败
  • (二)忧虑会持续整个调解过程
  • (三)惊讶是对突发情势的心理反应
  • (四)恐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畏缩心理
  • 七、不可忽视的情绪感染效应
  • (一)明确涟漪效应
  • (二)选择当事人情绪稳定时进行调解
  • (三)接受当事人的情绪
  • (四)控制自我情绪
  • 八、始终聚焦于主要矛盾与内在动机
  • (一)能透过表象抓本质
  • (二)保持冷静才能厘清事实
  • (三)把握当事人的内在动机
  • (四)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 第六章 如何控场面对面,组织好调解会谈
  • 一、面对面地点要避免当事人产生“主场优势”
  • (一)避免双方当事人对环境产生“掌控感”
  • (二)调解员自身要学会利用“主场优势”
  • (三)选择安静宽敞的房间
  • 二、用开场白营造一个正面积极的调解氛围
  • (一)开场,重视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同时发挥作用
  • (二)明确开场工作的目的,才能知道如何建立良好印象
  • (三)如何建立自己的开场白
  • 三、用规则创造安全的调解情境
  • (一)安全是调解迈向更深层次的基础
  • (二)明确规则是调解情境安全的保证
  • (三)订立调解规则带来的好处
  • (四)一些基本的调解规则及定制范例
  • 四、从澄清问题开始说起
  • (一)先澄清问题更利于控制会谈
  • (二)提前摆明问题避免节外生枝
  • (三)写下问题清单提供直观参照点
  • 五、表现控场能力让双方都有倾诉的机会
  • (一)有控场力才有调解力
  • (二)处理一方打断发言的方法
  • 六、警惕挑衅式言论激化冲突
  • (一)挑衅式言论会强化自我防卫机制
  • (二)应对挑衅式言论的几种方法
  • (三)留意自己的语言与行为
  • 七、先明确双方共识才能建立“认可”优势
  • (一)陷入纠纷的当事人会忽视共同点
  • (二)不断明确共识是走向和解的基础
  • (三)提出共识并鼓励、扩大共识
  • (四)规避不恰当的共识提出方法
  • 第七章 陷入胶着时,攻心落点越正越有说服力
  • 一、真实的诉求往往藏在立场背后
  • (一)不肯相让是因为站在不同立场提出诉求
  • (二)立场与利益是调解中的重要概念
  • (三)立场不可调解,但利益却可以
  • 二、挖掘当事人坚持背后的利益
  • (一)使用追问找出当事人的利益
  • (二)追问是发掘背后利益的关键
  • 三、从“囚徒困境”到“整合性方案”
  • (一)整合性方案可调和双方的利益
  • (二)先试着寻找是否存在整合式解决方案
  • 四、回溯心理诉求避免自说自话会错意
  • (一)回顾当事人提出的和解诉求
  • (二)立足需求理论,寻找当事人的真正诉求
  • (三)再次回顾参与调解的动机,才有机会找到当事人的真正心理诉求
  • (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当事人便可能升起高层次的心理诉求
  • 五、警惕“过度自信”产生不切实际的出价
  • (一)过度自信会影响调解的走向
  • (二)了解对方的底线要求
  • (三)重视那些重要的信息标识
  • (四)以客观标准帮助当事人调整出价
  • 六、立足需求多样性进行利益排序
  • (一)当事人的需求未必会摆在明面上
  • (二)深入了解当事人的多维度需求
  • (三)进行利益与需求排序
  • (四)最优替代方案与最差替代方案的选择
  • 第八章 融合心理学知识的调解技巧,最有机会促成和解
  • 一、重视“道歉”所起到的情感抚慰作用
  • (一)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道歉可以起到促进调解的作用
  • (二)有道歉才有机会抚慰受害人
  • (三)恰当引导让过错方当事人愿意道歉
  • 二、用最后“通牒”攻破当事人的心理防线
  • (一)了解最后通牒效应,巧妙利用最后期限
  • (二)在收尾阶段,利用时间压力最有效
  • (三)当“法律与道德”成为最后通牒
  • 三、重视框架效应,重塑沟通内容
  • (一)框架效应源于我们的既有认知
  • (二)运用积极的重塑推动沟通
  • (三)使用陈述来代替提问
  • 四、在不方便表态时用“模糊处理”法
  • (一)非黑即白的处理方式其实非常危险
  • (二)针对不好表态的纠纷,加以模糊处理
  • (三)无法界定责任时,学会模糊处理
  • (四)掌握好恰当的模糊表态
  • 五、让客观的第三者辅助提出解决方案
  • (一)反应性贬值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
  • (二)调解员可以帮助当事人迈过反应性贬值的障碍
  • 六、谁对当事人最有影响力,谁最适合做中间人
  • (一)确定影响当事人立场的“关键因素”
  • (二)权威效应决定我们会受权威影响
  • (三)动员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身边人
  • (四)请第三方加入,改变调解结构
  • 附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人民调解委员会
  • 第三章 人民调解员
  • 第四章 调解程序
  • 第五章 调解协议
  • 第六章 附则
  •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
  • 第三章 民间纠纷的受理
  • 第四章 民间纠纷的调解
  • 第五章 人民调解协议及其履行
  • 第六章 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 第七章 附则
  •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 民间纠纷处理办法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受理
  • 第三章 处理
  • 第四章 附则
  • 跨地区跨单位民间纠纷调解办法
  • 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等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
  • 一、充分认识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 二、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三、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 四、加强对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 司法部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意见
  • 一、充分认识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重要性
  • 二、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本要求
  • 三、积极推动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
  • 四、加强专业化、社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 五、健全完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保障机制
  • 六、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业务建设
  • 七、加强对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指导
  • 司法部、卫生部、保监会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 一、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二、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 三、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 四、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保障机制
  • 五、规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业务工作
  • 六、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管理
  • 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 八、加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宣传表彰力度
  • 司法部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意见
  •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人民调解法
  • 二、积极推进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
  • 三、大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 四、规范开展人民调解活动
  • 五、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 六、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 司法部关于适用《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九条第二款有关问题的通知
  • 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等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 一、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
  • 二、总体要求
  • 三、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
  • 四、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 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 六、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 一、指导思想
  • 二、工作目标
  • 三、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 四、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五、保障措施
  • 一位基层人民调解员的来信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