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4千字
字数
No.12
历史
2025-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类并未创造历史,我们只是创世者的宿主。
内容简介
在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以自身意志书写历史的辉煌篇章时,本书以瘟疫为线索,引领我们踏上一场颠覆性的历史之旅,揭示了看似微不足道的微生物如何一次次改写人类历史的进程。
从史前社会的微妙平衡,到智人凭借“自然选择”的残酷法则脱颖而出;从游牧文明的迁徙融合,到农耕社会的安定繁荣;从帝国的兴衰更替,到现代社会的全球互联……每一场瘟疫的爆发,都是对人类社会的一次深刻考验,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催化剂。
本书引用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挑战传统历史叙事的权威,击碎人类中心主义的迷思,呼吁我们以更加谦卑和敬畏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同时,通过文学、影视与生物科学的跨界融合,乔纳森·肯尼迪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案例,展现了瘟疫对人类历史演进的重大影响,为后疫情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远古的瘟疫
-
镜中奇遇
-
生命之树
-
生存斗争
-
与病毒同行
-
重绘生命之树
-
自下而上的历史观
-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的瘟疫
-
重新探索中土世界
-
现代人类灵魂的爆炸式觉醒
-
重新思考认知革命
-
毒药与解药
-
旧石器时代的病毒与智人的崛起
-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的瘟疫
-
巨石阵:由移民建造
-
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决定?
-
第一次流行病学革命
-
切达人
-
冰人奥茨
-
最后的草原
-
新石器时代的“黑死病”
-
移民的大陆
-
第三章 古代的瘟疫
-
如同苍蝇之于顽童
-
罗马人为我们做了什么?
-
细菌比日耳曼人更致命
-
耶稣的复活
-
除了真主,没有上帝
-
第四章 中世纪的瘟疫
-
天堂一片死寂
-
凛冬将至
-
“甩锅”的把戏
-
瘟疫再次暴发
-
新蛮族
-
改革的晨星
-
黑死病与资本主义精神
-
第五章 殖民地的瘟疫
-
病菌,病菌,还是病菌
-
为奴五百年
-
小英国
-
白人的坟墓
-
黑暗的心
-
第六章 革命性的瘟疫
-
“我不能呼吸了”
-
奴隶制与瘟疫
-
自由与革命
-
黑皮肤的雅各宾派与黄热病
-
国家分裂
-
第七章 工业时代的瘟疫
-
我们升空了
-
人间地狱
-
全世界的“商店店主”联合起来
-
从自由市场经济到“煤气与水社会主义”
-
汉堡市之死
-
第八章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瘟疫
-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与史蒂芬·平克之争
-
瘟疫与贫困
-
跳出贫困陷阱
-
“踢走梯子”
-
狗屎人生综合征
-
新型冠状病毒的“并发流行病”
-
结语 未来的瘟疫
-
下一个亚历山大大帝
-
微生物时代的人类
-
附录
-
注释
-
致谢
-
图片来源
-
正文图片
-
附录图片
展开全部
只要不是终点就好
本书以微生物为切入点,为人类文明史提供了另一种不同以往的解读框架。这部作品跳出了传统史观对英雄人物、政治事件的过度聚焦,转而将镜头对准那些肉眼难见的微生物,揭示它们如何悄然主宰着文明的兴衰轨迹。书中对于 “灾难即拐点” 也做出了新的定义。作者以黑死病为例,指出这场导致欧洲三分之一人口死亡的瘟疫,并非单纯的历史悲剧,而是催生了劳动力短缺、封建制度瓦解、医疗体系革新等连锁反应。14 世纪佛罗伦萨的公共档案显示,黑死病后工匠工资飙升,传统农奴制逐渐解体,这种社会结构的裂变为文艺复兴埋下了伏笔。同样,哥伦布船队携带的天花病毒在美洲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超战争,却意外推动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物种、技术乃至权力格局的重组。这些案例打破了 “文明进步依赖人类主观能动性” 的惯性思维,将微生物活动置于历史演进的因果链核心位置。作者的跨学科视野赋予了论述独特的深度。作为兼具医学与人文背景的学者,他既能解析 19 世纪伦敦下水道系统与霍乱弧菌传播路径的医学关联,又能从《十日谈》文本中挖掘黑死病时期的社会心理嬗变。书中对西班牙流感与一战结束关系的剖析尤其精彩:1918 年大流感导致协约国军队减员,反而加速了德国投降进程,这种 “微生物干预战争走向” 的论断,建立在对比参战国感染率与战场态势数据的基础上,展现了科学叙事与人文阐释的精妙融合。在叙事策略上,作者巧妙运用 “微观 — 宏观” 双线交织手法。描述鼠疫杆菌如何通过跳蚤在 14 世纪欧亚大陆蔓延时,同步呈现了蒙古帝国驿站系统、威尼斯商船路线等宏观历史场景;分析艾滋病对 80 年代美国社会的影响,既涉及病毒变异机制,也触及同性恋群体权益运动。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学术著作常见的碎片化倾向。
病毒同行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2062 本)#2025 年读书主题(八)新书 -《文明的拐点》(239)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新书的领域开始,随机选书进行刷书,第二十七本《文明的拐点》,人类并未创造历史,我们只是创世者的宿主。在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以自身意志书写历史的辉煌篇章时,本书以瘟疫为线索,引领我们踏上一场颠覆性的历史之旅,揭示了看似微不足道的微生物如何一次次改写人类历史的进程。从史前社会的微妙平衡,到智人凭借 “自然选择” 的残酷法则脱颖而出;从游牧文明的迁徙融合,到农耕社会的安定繁荣;从帝国的兴衰更替,到现代社会的全球互联…….. 每一场瘟疫的爆发,都是对人类社会的一次深刻考验,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催化剂。2、精彩内容:①生命之树当单一物种的不同族群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时会随机地变异 — 再加上自然选择挑选出特定环境中具备生存优势的性状 — 这将最终导致它们演化为不同的物种。这个在数亿年间一次又一次重复的进程,解释了我们的星球上为何会出现如万花筒般千变万化的诸多生命形式,而当它们落于纸面时又呈现出树一般的图样。“以任何可能的、合理的或者公平的标准看来,细菌都是 — 且一直都是 — 地球上的主要生命形式”。8 原因之一是它们存在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地球形成于大约 46 亿年前,化石中最早能证明细菌生命存在的证据形成于地球诞生近十亿年之后。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在 18 亿年前出现,而最古老的多细胞生物又花了十多亿年才演化出来,尽管当时它们只是一些微小的、像蠕虫一样的生物。相对而言,人类是后来者。在维持足够的大气以支持复杂生命存活这一工作中,微生物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海洋中的蓝绿菌仍在向大气提供氧气。总体而言,浮游植物 — 海洋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 — 产生的氧气,至少占了生物体所产生氧气总量的一半。16 而且,细菌还发挥着许多其他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将碳、氮、硫和磷转化为能被动物、植物和真菌利用的营养物质。②病毒同行只要有生命存在就能找到病毒的踪迹,而且其数量远远超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形式 —— 甚至细菌。1 升海水中含有超过 1000 亿个病毒颗粒,而 1 千克干燥的土壤中含有的病毒颗粒数量达到了将近 1 万亿。20 据估计,地球上病毒颗粒的总数为大约 1031 个 ——1 的后面共有 31 个 0。21 目前已知能够感染人类的病毒只有约 220 种。22 大多数病毒都是所谓噬菌体 —— 源自希腊语中的 “吞噬”。噬菌体每天杀死 20% 到 40% 的细菌,以维持从海洋到我们的身体等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确保任何一种细菌的数量都不会过多。人类祖先从逆转录病毒中获得了胎生的能力。动物在最初进化时,通过产卵来繁育后代,即使在现在,动物王国的大部分生物也延续着这种繁殖方式。在 2 亿到 1 亿年前,一种类似于鼩鼱的生物发展出了在自己体内孕育幼崽的能力 — 这是一次非同凡响的演化,因为胎儿在母体内生长会安全得多。③毒药解药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我们的免疫系统就是抵抗传染病的唯一一道防线。智人可以通过达尔文归纳的进化方式战胜尼安德特人所携疾病构成的无形障碍。智人早晚都会发生基因突变,使免疫系统得以对尼安德特人携带的病原体作出有效反应。由于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人存活概率更高,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突变便在人类中广泛传播开来。从理论上讲,他们最有可能遇到的是 RNA 病毒,因为 RNA 病毒复制其基因编码时往往不如 DNA 病毒准确,所以会更频繁地发生突变,让 RNA 病毒更有可能适应环境并突破物种屏障。这也解释了为何当代如此多的疾病是由 RNA 病毒引发的 — 不仅是流感和艾滋病,还有麻疹、脊髓灰质炎、埃博拉出血热、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当然还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出版方
贝页
贝页图书诞生于二零一八年,是高顿教育集团创办的文化子品牌。贝页图书以图书出版为主体业务,涵盖全媒体内容产品。贝页图书致力于经济、历史、人文、科普等领域,为年轻而好奇的读者提供多元而优质的新知内容。
“贝”是贝壳,“页”是书页。贝壳磨砺出有识、有料、有趣的知识珍珠。时代潮起潮落,贝页想与您一起,做知识的拾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