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旨在提高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内容简介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新要求。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研究生院创新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课堂教学模式,持续推进实施思政课“大师进课堂”计划,着力拓展博士生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强化博士生“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的深入培养。

为实现2018年新修订教材的系统性与教学的专题性有机结合,我们组织2018—2019学年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13位任课教师编写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读本,即《博导说:在人大听思想政治理论课》。读本分13个专题,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热点、疑点问题的进一步释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
  •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历程
  •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奠基
  •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日益完善
  •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迈入新时代
  • 二、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成就
  • (一)课程设置不断科学化和体系化
  • (二)组织机构不断实体化和规范化
  • (三)教材建设不断科学化和立体化
  • (四)师资队伍不断规模化和专业化
  • (五)教学方式不断复合化和现代化
  • 三、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
  • (二)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课程的中心内容
  • (三)坚持以重点教材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
  • (四)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作为课程建设的着力点
  • (五)坚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 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党宣言》
  • 一、关涉《宣言》的文献
  • 二、《宣言》的思想本源
  • 三、《宣言》的政治准绳
  • 四、《宣言》的翻译传播
  • 五、《宣言》的序言推广
  • 六、《宣言》的修改补充
  •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立 ——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
  •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及其含义
  •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形成
  • 三、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形成与现时代
  • 马克思技术决定论思想辨析[1]
  • 一、决定论及其流变
  • 二、技术思想的叙事方式
  • 三、相对的技术自主性
  • 四、朴素的技术价值负荷论
  • 五、辩证的技术决定论
  • 评西方学者对斯大林思想研究的范式演进和新方向
  • 一、西方对斯大林思想研究的极权主义范式
  • 二、西方对斯大林思想研究的重评主义范式
  • 三、苏联历史档案解密与西方对斯大林思想研究的新进展
  • 站在新的历史地平线上 ——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 一、“新时代”标示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一)“新时代”新在迎来了中国进入“强起来”的发展新阶段
  • (二)“新时代”新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三)“新时代”新在中国进入发挥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
  • (四)“新时代”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化
  • 二、“新时代”呼唤新思想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重大时代理论问题的科学回应
  •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新实践的理论成果
  •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时代关系深刻的辩证认识
  •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应对国际重大挑战的切实回应
  •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发展
  •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大时代”与“小时代”的辩证关系
  •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发展,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 (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决策与战略安排
  • (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发展,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 (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发展,必须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一、社会主义在中国奠基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四、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 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历史考察
  • 一、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原始社会人类的种族记忆和集体无意识,始终潜藏于文明社会人类的心灵深处
  • 二、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文明社会初期人们的历史回忆,被安放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黄金年代
  • 三、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幻化的目标因素,渗透性地潜存于对宗教天国的向往中
  • 四、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社会想象和文学描绘的理想图景,被安放在文明社会的边缘地带
  • 五、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西欧民族的现实要求,被拉回到文明社会的中心舞台
  • 六、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被安放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并成为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 七、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人类社会终极性的理想境界,被安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遥远未来,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 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1]
  • 一、把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提上研究日程
  •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来源与“革命化”
  •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政治化”
  • 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社会化”回归
  • 五、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本质化表征
  • 试论新型政党制度之“新”:比较政党制度视角下的分析[1]
  • 一、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相比之“新”
  • 二、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相比之“新”
  • 三、与中国近代史上其他政党制度选择相比之“新”
  • 论中国优秀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 一、中国优秀宗教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 二、中国优秀宗教文化可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历史上外来宗教文化中国化的示范作用
  •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与对策研究
  •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条件分析
  • (一)就当代社会思潮来说,其存在有其合理性与依据
  • (二)就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有接触社会思潮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研究
  • (一)存在规律:社会思潮反映了某种客观现实要求和人们利益的需求
  • (二)传播规律:化大众与化小众相结合,多种传播路径一起发力
  • (三)互动规律: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面多元社会思潮提出的问题和带来的困惑
  • (一)以开放和包容的自信心态正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回避社会思潮,而是要正面多元社会思潮提出的问题和带来的困惑
  • (三)建立社会思潮和舆情分析研判机制,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主动性
  •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最大机遇
  •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理论素养,提高理论说服力
  • “一带一路”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超越世界之分,倡导和合文化
  • (一)持久和平的千年梦想
  • (二)普遍安全的殷切期盼
  • (三)共同繁荣的共同目标
  • (四)开放包容的国际体系
  • (五)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
  • 二、告别近代,走出西方
  • 三、历史维度:消除殖民主义之痛
  • 四、现实维度:打造包容性全球化
  • (一)传统全球化的悖论
  • (二)“一带一路”是对西式全球化的扬弃,正在开创新型全球化
  • 五、引领未来,形成大合唱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