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7千字
字数
2020-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媒介文化理论,政治传播、新媒介对文化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媒介文化理论、媒介与文化认同、媒介与政治传播、电视文化批判、新媒介与亚文化、媒介时代的性别图景等内容,涵盖不同媒介形式的观察与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总序
- 自序 媒介、文化与社会
- 第一章 媒介文化理论
- 第一节 现代性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 第二节 传播与共享:芝加哥学派的媒介文化观
- 第三节 文化、社会与传播科技的发展
- 第四节 我国媒介文化研究现状的批判性思考
- 第五节 回归本土的媒介与文化研究
- 第二章 媒介与文化认同
- 第一节 身份认同与文化重建
- 第二节 电视直播与国家认同
- 第三节 《远方的家——边疆行》的“边疆景观”
- 第四节 全球想象与传统的再生产
- 第三章 媒介与政治传播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再发现
- 第二节 “符号民主”与中产阶级趣味的媒介建构
-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缝合”
- 第四节 网络恶搞的“文化政治”
- 第五节 网络直播中的情感表演与身体政治
- 第四章 电视文化批判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当代市民剧的“世俗认同”
- 第二节 “好人社会”与平民乌托邦神话
- 第三节 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媒介仪式
- 第四节 当代历史纪录片的“新历史叙事”
- 第五节 消费社会的“物质青春”
- 第五章 新媒介与亚文化
- 第一节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的转向
- 第二节 微信公众号的“圈子文化”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的“星座文化热”现象解读
- 第四节 科幻景观与新媒介技术的想象力
- 第六章 媒介时代的性别图景
- 第一节 女性与大众媒介
- 第二节 凝视的力量:视觉影像中的“女性形象”
- 第三节 错位的女性主义
- 第四节 从“芙蓉姐姐”到“凤姐”
- 第五节 无性别特征的“电子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第一辑书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