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作者多年来持续关注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议题进行了全新的梳理。

内容简介

刘东教授在其出版的《是处在“后全球”时代吗?》一书中,提出全球化进程中文明之间的压缩和互嵌导致了多方面的困扰,而其症结就在于“压缩性的全球化”令人们生活的世界裂变乃至垮塌。

对于“后全球”这个新术语,作者在评议多部相关著作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概念凸显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性的冲突,也放大了以往被淹没在乐观中的碎裂噪声。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采纳这个概念,它都有助于我们警醒地关注到,全人类正面临着关键的临界点。

在为这本新书举办的读书分享会上,刘东教授又发表了精彩的报告,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对新作做出一定程度的增补。本文就是作者在这次报告的基础上扩展而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全球化还可否拯救?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还是要从实力的地位出发

    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化运动的底层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作者提出了 “压缩性的全球化” 这一概念,认为这种全球化模式令人们生活的世界裂变乃至垮塌。在这种 “脱嵌” 式的全球化中,一切单纯从利润出发,完全缺乏文化与社会上的考量。其结果就是以往遥遥相望而相安无事的文明,如今被强行捆绑到一起,反而引发了彼此排斥和激烈纷争。“后全球” 已成为国际学界的时髦话题,作者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这个概念凸显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性冲突,也放大了以往被淹没在乐观中的碎裂噪声。但作者并不急于为全球化唱 “挽歌”。他冷静地指出,即使在我们为 “后全球” 惊叫的时候,还存在着不少沟通的渠道、协商的机会,乃至契合、共赢的基础。作者在书中也关注到新技术对全球化的深刻影响,这与芬巴尔・利夫西在《后全球化时代》中的观点相呼应。利夫西认为,人工智能、3D 打印等技术正在改变全球化的逻辑。且随着劳动力成本在生产中的比重急剧下降(这点我持保留態度),制造业的回流就成为可能,全球贸易分工的基础正在被动摇。这可能是 “逆全球化” 的深层逻辑基础,而不只是老工业的逆势反击。作为一位长期关注 “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 的学者,作者对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处境有着独到见解。他指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一定程度上抓住了全球化带来的难得机遇,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他强调,中国当下需要警惕那些相应的风险,在同世界的协商、互动、磨合中,找到一个 “动态平衡” 的最佳中点。这种平衡艺术考验着中国的政治智慧。面对全球化的困境,作者也提出了长远解决方案:唯有 “后民族国家” 和 “世界主义” 的理想,才可能帮助我们走出当今 “全球化受挫” 的困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于 “后全球” 这个新术语,作者在评议多部相关著作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概念凸显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性的冲突,也放大了以往被淹没在乐观中的碎裂噪声。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采纳这个概念,它都有助于我们警醒地关注到,全人类正面临着关键的临界点。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