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涉及二战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堪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主编,按专题编写,共11卷:《1939年3月的世界》《大战前夕,1939》《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希特勒的欧洲》《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战时中东》《大战和中立国》《1942-1946年的远东》《欧洲的重组》《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和《1945—1950卑的中东》。

全书不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两大军事营垒的军事态势、实力消长、战争进展的情况,还详细教述了战争期澡、战前和战后一段时同内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了解、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必备参考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卷) 1939年3月的世界
  • 出版说明
  • 本卷规划
  • 第一编 政治概览
  • 第一章 世界大国
  • 第一节 西半球
  • 第二节 英联邦
  • 第三节 苏联
  • 第二章 日本及其侵略范围
  • 第一节 印度和锡兰
  • 第二节 缅甸
  • 第三节 东南亚
  • 第四节 中国
  • 第五节 日本
  • 第三章 德国及其侵略范围
  • 第一节 中东
  • 第二节 西班牙和葡萄牙
  • 第三节 瑞士、低地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
  • 第四节 法国
  • 第五节 意大利
  • 第六节 东欧
  • 第七节 德国
  • 第二编 强国的力量对比
  • 第一章 导言
  • 第二章 强国的地缘政治地位
  • 第一节 地理基础及其资源
  • 第二节 由世界贸易引起的经济改造
  • 第三节 利益范围和交通
  • 第三章 强国的工业力量对比
  •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的重建和工业发展
  • 第二节 相对的工业实力和大萧条
  • 第四章 战争的经济准备
  •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的生产率与制造业力量对比的变化
  • 第二节 重工业和战争潜力
  • 第三节 机床,重新武装的关键
  • 第四节 为军事目的所做努力的比较
  • 第五节 经济和商业政策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一 各大国制造业总产量中资本货物的份额
  • 附录二 德国的军备支出
  • 附录三 按生产要素成本计算的可动用的国民生产净值的组成
  • 附录四
  • 第三编 力量均势
  • 索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2卷) 大战前夕,1939年
  • 出版说明
  • 前言
  • 第一编 导论
  • 第一章 1939年希特勒的机会
  • 第一节 德国历史的嘲弄
  • 第二节 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政治地图
  • 第三节 欧洲小国的心理状态
  • 第四节 俄国同西方的疏远
  • 第二章 法国和英国对于捷克斯洛伐克消灭的反应
  • 第一节 希特勒向西欧列强的挑战
  • 第二节 法国的局势
  • 第三节 英国的反应
  • 第二编 西方国家试图组织对轴心国进一步侵略的抵抗
  • 第一章 西方国家对1939年3月15日事件的立即反应
  • 第二章 对罗马尼亚的明显威胁
  • 第三章 建立和平阵线的初次尝试
  • 第四章 对波兰的威胁和英国的保证
  • 第一节 波兰建议达成一项英波双边谅解
  • 第二节 英国政府对波兰的临时保证
  • 第三节 4月4—6日的英波伦敦会谈以及一项相互保证的协议
  • 第五章 英法两国对希腊和罗马尼亚的保证
  • 第一节 向希腊提供保证
  • 第二节 关于给予罗马尼亚保证的主张
  • 第三节 英法宣布给予希腊和罗马尼亚保证和这两个国家接受保证
  • 第六章 英法两国与土耳其的谈判以及巩固并扩大巴尔干协约问题
  • 第一节 导致5月12日英土声明的谈判
  • 第二节 6月23日的法土声明
  • 第三节 巩固巴尔干协约的尝试
  • 第四节 英法土三国为缔结一项互助条约而进行协商
  • 第七章 英法两国在宣布给予保证后同被保证国家的关系
  • 第一节 波兰
  • 第二节 希腊
  • 第三节 罗马尼亚
  • 第八章 英国政府希望墨索里尼会约束希特勒
  • 第九章 英国对德政策的双重路线
  • 第三编 意大利
  • 第一章 1939年3月15日之后意大利的反应
  • 第二章 阿尔巴尼亚的被兼并
  • 第一节 准备步骤
  • 第二节 军事、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行动
  • 第三节 国际反响
  • 第四节 意大利利用阿尔巴尼亚作为继续扩张的基地
  • 第三章 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
  • 第一节 钢铁公约的谈判
  • 第二节 意德两国的关系,从钢铁公约到德苏条约
  • 第三节 南蒂罗尔的公民投票
  • 第四章 意大利同德、法、英以外各欧洲国家的关系
  • 第一节 同苏联的关系
  • 第二节 同西班牙的关系
  • 第三节 同东南欧的关系
  • 第四编 德国
  • 第一章 布拉格的后果
  • 第一节 最初的反应
  • 第二节 德国对第一次英法两国的包围企图的反应
  • 第三节 希特勒与他的盟国:匈牙利和意大利
  • 第二章 下一个目标:同波兰的一种“还可容忍的关系”
  • 第一节 希特勒的问题
  • 第二节 外交压力
  • 第三节 波兰担心德国突然行动
  • 第四节 德国对英国3月31日给予波兰保证的反应
  • 第三章 悬而未决的一段时间
  • 第一节 波兰
  • 第二节 西方国家
  • 第三节 德国在东南欧和西班牙的反包围措施
  • 第四节 希特勒拒绝把他引到国际会议桌旁来的努力
  • 第五节 希特勒同北方各国订立的互不侵犯公约
  • 第六节 轴心国同苏联的关系
  • 第七节 轴心国同日本的关系
  • 第四章 从5月23日开始的反波兰潮流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德国准备战争
  • 第三节 德国对西方国家和波兰的外交政策
  • 第四节 但泽当地的事态发展
  • 第五节 波兰的孤立:德国同它的盟国、卫星国以及中立国家的交易
  • 第五编 苏联
  • 第一章 1939年初苏联的经济计划及其军事上的意义
  • 第二章 斯大林3月10日的演说
  • 第三章 莫洛托夫取代李维诺夫
  • 第四章 俄德两国和解的背景
  • 第五章 4月14日至5月31日的英法俄三国谈判:互惠问题
  • 第六章 莫洛托夫5月31日的演说
  • 第七章 一项英法苏三国互助公约的谈判
  • 第八章 德苏谈判
  • 第九章 派赴莫斯科的英法军事代表团
  • 第十章 德苏公约及秘密议定书签订
  • 第十一章 苏联批准公约
  • 第六编 欧洲和平的最后10天
  • 第一章 伦敦:柏林
  • 第一节 英国对德苏公约的反应
  • 第二节 张伯伦和希特勒互换照会
  • 第三节 戈林召见达勒鲁斯
  • 第四节 重新召开议会
  • 第五节 总理府会议
  • 第六节 希特勒向英国作最后一次建议
  • 第七节 柏林
  • 第八节 德国准备战争
  • 第九节 英国答复希特勒的“最后建议”
  • 第十节 希特勒要求波兰的全权特使于24小时内到达
  • 第十一节 德国向波兰提出的十六点建议
  • 第十二节 德国发动进攻
  • 第十三节 英法两国发出最后警告
  • 第十四节 最后通牒
  • 第二章 巴黎
  • 第一节 对德苏公约的反应
  • 第二节 法国军事上毫无准备
  • 第三节 博内决心要保持和平
  • 第四节 达拉第和希特勒的信件往返(8月25—27日)
  • 第五节 法国准备战争
  • 第六节 最后通牒
  • 第三章 华沙
  • 第四章 罗马
  • 第一节 对德苏公约的反应
  • 第二节 墨索里尼的犹豫不决
  • 第三节 意大利的不插手介入:希特勒同墨索里尼互换信件(8月25—27日)
  • 第四节 墨索里尼建议召开一次会议
  • 第五章 中立国的立场
  • 第一节 低地国家
  • 第二节 斯堪的纳维亚、瑞士和西班牙
  • 第六章 最后的和平呼吁
  • 第七编 美利坚合众国
  • 第一章 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局限性
  • 第二章 对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的反应
  • 第三章 围绕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中立法进行的斗争
  • 第四章 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
  • 第五章 重整军备计划和西半球的防务
  • 第六章 最后一个月
  • 第八编 远东
  • 第一章 中日战争的继续
  • 第二章 日本人对外国租界施加压力
  • 第三章 苏联与日本的关系
  • 第四章 日本和轴心国家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的夭折
  • 第一节 反共公约
  • 第二节 1938年德日两国为缔结一项军事同盟而进行的谈判
  • 第三节 在日本政府内部以及日本与轴心国之间引起争论的一些问题
  • 第四节 1939年的事态发展
  • 第九编 从慕尼黑危机到战争爆发这一间英法两国的重整军备
  • 第一章 1938年9月30日和1939年9月3日的军备和防务措施平衡表
  • 第一节 空中
  • 第二节 地面
  • 第三节 海上
  • 第四节 民防系统
  • 第五节 防空部队
  • 第二章 重整军备进展缓慢的政治原因
  • 第一节 顽固的绥靖思想
  • 第二节 英国议会中的反对派
  • 第三节 法国试图提高劳动生产率时遇到的阻力
  • 第四节 重整军备最后阶段中的财政困难
  • 第三章 工艺技术的落后
  • 第一节 工业和军需供应系统的改组缓慢
  • 第二节 与德国空中力量竞争的失败
  • 第三节 战略多变和互不协调对武器类型不良影响
  • 索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卷)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 出版说明
  • 第一编 陆海空战概况
  • 第一章 德国征服波兰
  • 第二章 英法的部署
  • 第三章 俄国征服芬兰
  • 第四章 挪威战役
  • 第五章 德国的西线攻势和法兰西之战
  • 第六章 不列颠之战
  • 第七章 第一次和第二次利比亚战役
  • 第八章 解放阿比西尼亚
  • 第九章 巴尔干战役和德军占领克里特岛
  • 第十章 德军入侵俄国
  • 第二编 瓜分东北欧
  • 第一章 波兰
  • 第一节 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
  • 第二节 苏联把占领的土地并入版图
  • 第三节 波兰流亡政府
  • 附录:关于苏管区和德管区之间人口迁移的俄德协定
  • 第二章 波罗的海国家
  • 第一节 时间表
  • 第二节 苏联—波罗的海国家的莫斯科条约
  • 第三节 苏联政府的意图
  • 第四节 波罗的海国家的德意志人迁返德国
  • 第五节 波罗的海国家并入苏联
  • 第三章 芬兰
  • 第一节 应邀去克里姆林宫
  • 第二节 谈判
  • 第三节 冬季战争
  • 第四节 1940年3月12日的和约
  • 第五节 芬兰与莫斯科和约
  • 第四章 1939年秋季希特勒的“和平攻势”
  • 第三编 法国崩溃以前的西欧
  • 第一章 丹麦:德国入侵以前的政治情况
  • 第二章 挪威:德国入侵以前的政治情况
  • 第三章 荷兰:德国进犯以前的政治情况
  • 第一节 荷兰的中立的国策
  • 第二节 共产党和国家社会党
  • 第三节 希特勒执拗的侵略意图
  • 第四节 从战争爆发至1939年11月12日的惊恐
  • 第五节 海上战争和俄芬战争对荷兰的影响
  • 第六节 1940年1月的惊恐
  • 第七节 1940年4月9日至5月9日
  • 第八节 1940年5月10日的突然袭击
  • 附录:沙斯少校关于1940年5月9日柏林事件的证词
  • 第四章 比利时:德国进犯以前的政治情况
  • 第一节 比利时中立的背景
  • 第二节 比利时的政策
  • 第三节 比利时遭到入侵和18天的战役
  • 第五章(上篇) 法国的政治背景
  • 第一节 1939年9月的国内政治形势
  • 第二节 达拉第政府的外交政策
  • 第三节 头三个月战争中的法国
  • 第四节 法国对俄国入侵芬兰的反应
  • 第五节 达拉第政府的垮台
  • 第六节 雷诺政府的组成
  • 第五章(下篇) 法国的覆灭
  • 第一节 法兰西战役
  • 第二节 停战
  • 第三节 英法关系
  • 第六章 意大利:从不交战到介入战争
  • 第一节 意大利在1939年9月的态度
  • 第二节 内政
  • 第三节 介于盟国和德国之间的意大利
  • 第四节 同欧洲各中立国的关系
  • 第五节 意大利、苏联和东欧
  • 第六节 1939—1940年之交
  • 第七节 对封锁的反应以及同各交战国的经济关系
  • 第八节 墨索里尼使意大利承担了介入战争的义务
  • 第九节 介入战争:事态的演变使步伐加快
  • 第四编 英国和英联邦
  • 第一章 联合王国的国内战线
  • 第一节 绪言
  • 第二节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英国人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 第三节 雷声大雨点小的“假战争”
  • 第四节 1940年4月9日至6月25日之间英国人看法的彻底变化
  • 第五节 1940年6月25日至1941年12月7日期间英国人的坚韧不拔
  • 第二章 英国的经济背景
  • 第一节 从战争爆发至1940年5月
  • 第二节 从法国沦陷到袭击珍珠港
  • 第三节 结束语
  • 第三章 英联邦
  • 第一节 英联邦成员国各自作出决定
  • 第二节 军事方面的努力
  • 第三节 经济方面的发展
  • 第四节 法国沦陷对军事、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 第五节 战争头两年内英联邦的反应
  • 第五编 征服东南欧
  • 第一章 德国迫使罗、匈、保加入轴心国集团,以及领土易主
  • 第二章 意大利进攻希腊导致南斯拉夫革命和轴心国占领希、南两国
  • 第一节 意大利进攻希腊
  • 第二节 南斯拉夫与轴心国
  • 第三节 瓜分南斯拉夫
  • 第四节 战败和占领希腊
  • 第六编 德国和苏联的破裂
  • 第一章 德苏关系的恶化
  • 第一节 是无法抑制的冲突吗?
  • 第二节 俄—德的政治关系
  • 第三节 俄—德的政治关系
  • 附录Ⅰ:俄—德的经济交易
  • 附录Ⅱ:共产国际及其在各国的支部采取的有利于德国的行动
  • 第二章 德国进攻苏联
  • 附录Ⅰ:英国和美国对苏联的经济援助
  • 附录Ⅱ:苏联与英美以外其他国家的关系
  • 第七编 美国和欧洲战争
  • 第一章 法国沦陷前
  • 第一节 友好的中立
  • 第二节 和平倡议与战后计划
  • 第三节 同中立国和非交战国的关系
  • 第四节 国防和对盟国的援助
  • 第二章 从法国沦陷到罗斯福重新当选
  • 第一节 战备计划:重整国家军备
  • 第二节 门罗主义和西半球防务概念
  • 第三节 “除参战外”对英国的援助
  • 第四节 选举中的对外政策问题
  • 第三章 非交战状态的后期
  • 第一节 甘冒战争风险去援助英国
  • 第二节 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 第三节 大西洋战役
  • 第四节 大西洋会议
  • 第五节 和日本的关系
  • 第八编 日本
  • 第一章 日本“不卷入”欧洲战事
  • 第一节 对德苏协定的反应和对欧洲战事爆发的反应
  • 第二节 汪精卫政权在南京建立
  • 第三节 流产的格鲁—野村会谈
  • 第四节 英日关系
  • 第二章 日本不由自主地陷入轴心国阵营
  • 第一节 日本、德国和南洋
  • 第二节 日苏关系
  • 第三节 第二次近卫内阁
  • 第四节 1940年9月27日的三国公约
  • 第三章 日本——有条件的轴心国伙伴
  • 第一节 日本同苏联的关系
  • 第二节 日本向南进军
  • 第三节 美日会谈
  • 第四节 东条内阁和日本决定开战
  • 索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4卷) 希特勒的欧洲
  • 出版说明
  • 第一编 希特勒的欧洲的政治结构
  • 第一章 1939—1945年的德国
  • 第一节 巩固政治权力,为战争作准备
  • 第二节 希特勒与将领们
  • 第三节 1939—1943年国社党内部权力均势的变化
  • 第四节 德国司法方面的危机
  • 第五节 斯大林格勒和墨索里尼的垮台
  • 第六节 1941—1944年德国国内的反对派
  • 第七节 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末日
  • 第二章 新秩序的概念
  • 第一节 德国所宣传的新秩序
  • 第二节 希特勒与新秩序
  • 第三节 新秩序的外交结构
  • 第三章 党卫队与新秩序
  • 第一节 党卫队与“日耳曼民族的”理想
  • 第二节 党卫队与重新定居的计划
  • 第三节 德意志化
  • 第四章 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德国占领区的分类
  • 第二节 德国占领下的欧洲的内部疆界
  • 第三节 德国最高代表在占领区内的地位
  • 第四节 德国中央政府和占领区的行政管理
  • 第五节 当地行政机关的用途和当地人民的合作
  • 第五章 法律概况
  • 第一节 德国占领政策的合法性
  • 第二节 新秩序的法律概念
  • 第三节 立法权
  • 第四节 司法
  • 第五节 警察与行政军事法庭和特别法庭
  • 第六节 在当地人民反抗的情况下抛弃了合法的方法
  • 第六章 德国人如何对待犹太人
  • 第二编 希特勒的欧洲的经济结构
  • 第一章 1940年新秩序的规划
  • 第二章 欧洲经济管制的结构
  • 第一节 德国的经济管制
  • 第二节 负责在被占领国家内协调经济政策的德国机构
  • 第三节 德国在被占领国家内的经济管制工作
  • 第四节 德国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
  • 第三章 工业和原料
  • 第一节 1939—1945年德国工业发展的概况
  • 第二节 德国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业政策
  • 第三节 德国控制全欧洲工业的方法
  • 第四章 粮食和农业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德国的粮食和农业
  • 第三节 欧洲其他地方的粮食和农业
  • 第五章 劳动力
  • 第一节 德国劳动力的发展
  • 第二节 德国在欧洲其他地方雇用劳工的情况
  • 第三节 德国给予外国劳工的待遇
  • 第六章 运输
  • 第一节 战争爆发时德国的运输情况
  • 第二节 变动的军事形势对德国运输情况的影响
  • 第三节 德国在欧洲各地控制运输的方法
  • 第四节 德国组织的欧洲运输
  • 第七章 财政
  • 第一节 德国国内战时的财政
  • 第二节 德国对外国的剥削
  • 第三节 德国的政策对欧洲其他地方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
  • 第三编 意大利
  • 第一章 1940年6月至1943年7月的意大利
  • 第一节 从法国沦陷到入侵希腊
  • 第二节 希特勒为补救墨索里尼在希腊和利比亚犯下的大错误最初所作的努力
  • 第三节 从德军入侵俄国到突尼斯陷落
  • 第四节 意大利的崩溃
  • 第二章 德国和意大利的经济关系
  • 第一节 德意的经济关系
  • 第二节 轴心国经济的崩溃
  • 第三节 德国占领的经济影响
  • 第四节 在德国的意大利劳工
  • 第三章 德国占领意大利和新法西斯政权
  • 第四章 意大利的抵抗运动
  • 第一节 意大利人的心理状态
  • 第二节 意大利的抵抗运动
  • 第四编 法国
  • 第一章 维希法国
  • 第一节 1940—1941年的维希政权
  • 第二节 处于德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维希
  • 第三节 1942—1944年的维希政权
  • 第四节 抵抗和镇压
  • 第二章 自由法国运动
  • 第一节 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 第二节 自由法国与英语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 第五编 西欧被占领国家
  • 第一章 比利时
  • 第二章 荷兰
  • 第三章 卢森堡
  • 第四章 丹麦
  • 第五章 挪威
  • 第六编 东欧的被占领国家和卫星国
  • 第一章 波兰
  • 第一节 德国占领区的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德国对总督辖区的政策
  • 第三节 波兰地下国和国家军
  • 第四节 华沙犹太人区的起义
  • 第二章 奥斯兰
  • 第三章 芬兰
  • 第四章 被瓜分了的捷克斯洛伐克
  • 第一节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 第二节 斯洛伐克
  • 第五章 1941—1944年的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 第一节 三个小国和德国对俄国的进攻
  • 第二节 幻灭:从1942年1月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 第三节 溃败: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到投降
  • 第六章 德国占领下的乌克兰
  • 第七章 被瓜分了的南斯拉夫
  • 第一节 克罗地亚“独立”国
  • 第二节 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巴纳特和巴奇卡:游击战;米哈伊洛维奇和铁托
  • 第三节 斯洛文尼亚
  • 第四节 马其顿
  • 第八章 阿尔巴尼亚
  • 第九章 希腊
  • 索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5卷) 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
  • 出版说明
  • 前言
  • 作者序言
  • 第一编 协同作战
  • 第一章 美国参战
  • 第一节 展望美国
  • 第二节 展望英国
  • 第三节 展望俄国
  • 第二章 退却并适应全球性战争
  • 第一节 在华盛顿举行的阿卡迪亚会议
  • 第二节 1942年的经济动员和盟国努力的一体化
  • 第三节 太平洋战区的整顿时期
  • 第四节 第二战场的筹划
  • 第三章 从“火炬”到德黑兰:盟国夺取战略主动权
  • 第一节 大战的转折点
  • 第二节 经济合作
  • 第三节 在地中海的攻势
  • 第四节 1943年的战后规划和准备工作
  • 第五节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 第二编 和平临近时期的合作
  • 第一章 从德黑兰到诺曼底:准备赢得胜利
  • 第一节 军事问题
  • 第二节 政治问题
  • 第三节 经济上的合作和冲突
  • 第二章 从诺曼底到雅尔塔
  • 第一节 1944年秋季协调盟国政策的努力
  • 第二节 战后计划: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 第三节 从莫斯科到雅尔塔
  • 第四节 雅尔塔会议
  • 第三编 盟国合作的瓦解
  • 第一章 胜利的问题
  • 第一节 根据谁的条件合作?
  • 第二节 旧金山会议
  • 第三节 波茨坦会议
  • 第四节 战胜日本
  • 第二章 为和平的争吵
  • 第一节 舆论的变化
  • 第二节 盟国经济关系的变化
  • 第三节 三大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 第四节 冷战的开端
  • 第四编 感想和总论
  • 第一节 超国家的行政机构的发展
  • 第二节 英美关系的变化
  • 第三节 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 第四节 阐述一篇伟大的神话
  • 第五节 促进社会革命
  • 附录一 盟国间的主要会议
  • 附录二 租借法
  • 第一节 租借法的宗旨
  • 第二节 租借协定解决了英镑区的美元问题
  • 第三节 租借协定
  • 第四节 互助的剖析
  • 第五节 租借援助的终止
  • 第六节 加拿大的互助
  • 索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卷) 战时中东
  • 出版说明
  • 序言
  • 导言
  • 第一编 角逐中东的各种政治动机
  • 第一章 阿拉伯民族主义
  • 第二章 犹太复国主义
  • 第三章 法国的利益和政策
  • 第四章 英国的政策
  • 第五章 美国
  • 第六章 苏联
  • 第二编 阿拉曼大捷之前
  • 第一章 埃及的独立要求
  • 第二章 征服非洲的意大利帝国和埃塞俄比亚的复国
  • 第三章 伊拉克的独立要求
  • 第四章 近东各国的“解放”
  • 第一节 1940年6月休战以前与英国结盟的法国
  • 第二节 维希政权与轴心国停战委员会
  • 第三节 维希勾结轴心国,盟军入侵近东国家
  • 第五章 英法在近东国家中的关系
  • 第六章 英苏对波斯的干涉
  • 第七章 从阿富汗驱逐轴心国侨民
  • 第八章 北方战线(波斯和伊拉克)
  • 第九章 协调问题:国务大臣办公室
  • 第十章 经济问题:中东补给中心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区域性补给机构的创建
  • 第三节 补给问题:运输、食物与物资
  • 第四节 生产和区域性业务
  • 第五节 财政和经济
  • 第六节 战时管制的末期
  • 第七节 关于1941—1945年在中东实施区域性经济的几点评论
  • 第十一章 埃及的独立要求
  • 第十二章 轴心国入侵埃及
  • 第十三章 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独立要求
  • 第十四章 法属索马里兰的解放
  • 第三编 大战的低潮
  • 第一章 埃及的独立要求;苏丹
  • 第二章 近东国家的独立要求
  • 第三章 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独立要求
  • 第四章 阿拉伯统一和阿拉伯联盟的形成
  • 第五章 阿拉伯半岛与大战;阿拉伯石油
  • 第一节 战前美国在阿拉伯的活动
  • 第二节 战前的也门与英国
  • 第三节 英国与阿拉伯诸小国
  • 第四节 沙特阿拉伯的国际关系
  • 第五节 也门的国际关系
  • 第六节 英、美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1939—1945年):财政、石油和空军基地
  • 第六章 埃塞俄比亚的独立要求
  • 第七章 前意属殖民地
  • 第一节 意大利统治的性质
  • 第二节 昔兰尼加
  • 第三节 厄立特里亚
  • 第四节 索马里
  • 第五节 昔兰尼加
  • 第六节 的黎波里塔尼亚
  • 第七节 费赞
  • 第八节 意大利新政府的要求
  • 第八章 马格里布的独立要求
  • 第一节 法国和西班牙的政策
  • 第二节 维希的政策
  • 第三节 同盟国的政策
  • 第四节 自由法国与突尼斯
  • 第五节 自由法国与阿尔及利亚
  • 第六节 自由法国与摩洛哥
  • 第四编 苏联与中东
  • 第一章 土耳其
  • 第二章 波斯
  • 第三章 阿拉伯世界和埃塞俄比亚
  • 索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7卷) 大战和中立国
  • 出版说明
  • 第一编 经济战
  • 第一章 英国的努力
  • 第一节 1939年的形势和前景
  • 第二节 1939年9月—1940年6月盟国的封锁
  • 第三节 美国的作用
  • 第四节 欧洲的经济战
  • 第五节 远东的经济战
  • 第二章 英美的努力
  • 第一节 要塞欧洲:封锁的战略
  • 第二节 海上封锁:英美合作
  • 第三节 有条件的援助政策
  • 第四节 加紧封锁
  • 第五节 要塞欧洲:最后的攻击
  • 第二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拉丁美洲
  • 第一章 袭击珍珠港以前泛美主义的发展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经济合作
  • 第三节 拉丁美洲国家间的关系
  • 第二章 战火蔓延到西半球:里约热内卢会议
  • 第三章 履行里约热内卢协定
  • 第一节 军事和经济动员
  • 第二节 政治战和经济战
  • 第三节 墨西哥与阿根廷、巴西、智利
  • 第四章 紧张与压力
  • 第一节 阿根廷军事独裁的兴起
  • 第二节 玻利维亚的军事政变
  • 第三节 目前的困难和未来的担忧
  • 第四节 战后计划
  • 第五章 墨西哥城会议和旧金山会议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美洲国家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会议(1945年2月21日—3月8日)
  • 第三节 旧金山会议
  • 第六章 大战的结束及其后果
  • 第一节 阿根廷
  • 第二节 拉丁美洲的政治趋势
  • 第三编 中立国与非交战盟国
  • 第一章 瑞典
  • 第一节 1939年9月瑞典所处的地位
  • 第二节 苏芬战争
  • 第三节 瑞典与封锁
  • 第四节 德国侵入丹麦和挪威
  • 第五节 德国过境运输问题
  • 第六节 瑞典在第二次苏芬战争中的政策
  • 第七节 瑞典在德国占领挪威、丹麦时期的政策
  • 第八节 战争期间的人道主义活动
  • 第九节 为战后援助和重建而作的准备
  • 第二章 瑞士
  • 第一节 大战爆发前的对外政策和防御措施
  • 第二节 大战爆发到法国沦陷
  • 第三节 在希特勒欧洲中的瑞士
  • 第四节 欧洲的解放及其后果
  • 第三章 爱尔兰
  • 第一节 战争爆发前与联合王国的关系
  • 第二节 从战争爆发到袭击珍珠港
  • 第三节 袭击珍珠港到盟国总攻日:与盟国的关系以及中立的经济后果
  • 第四节 爱尔兰与战后世界
  • 第四章 介于盟国和轴心国间的西班牙
  • 第一节 1939年9月的形势
  • 第二节 大战的第一个冬天
  • 第三节 轴心国在西班牙和加那利群岛的活动
  • 第四节 1940—1941年濒临参战的西班牙
  • 第五节 西班牙、英国和美国
  • 第六节 塞拉诺·苏内的倒台和盟国在北非的登陆
  • 第七节 西班牙政策的发展
  • 第八节 战争的最后一年
  •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摩洛哥问题上法西关系的说明
  • 关于丹吉尔地位的说明
  • 第五章 葡萄牙
  • 第一节 战争爆发时同大国的关系
  • 第二节 宣布中立以及同交战国的关系
  • 第三节 1940年的危机
  • 第四节 同西班牙的关系
  • 第五节 1940—1942年希特勒对葡萄牙和大西洋诸岛的意图
  • 第六节 英国、美国与大西洋诸岛
  • 第七节 盟国占领亚速尔群岛
  • 第八节 澳门和帝汶岛
  • 第六章 土耳其
  • 第一节 大战爆发时土耳其的立场
  • 第二节 轴心国胜利初期土耳其的政策
  • 第三节 土耳其和德苏战争
  • 第四节 在形势变为有利于盟国后的土耳其政策
  • 第五节 土耳其参战
  • 第六节 战时土耳其政策的得失分析
  • 索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8卷) 1942—1946年的远东
  • 出版说明
  • 导言
  • 第一编 战时的远东
  • 第一章 大东亚
  • 第一节 日本征服东南亚
  • 第二节 被占领国家中的演变
  • 第三节 大东亚结构
  • 第二章 1942—1945年的日本外交
  • 第一节 日本、德国和苏联
  • 第二节 日本投降的背景
  • 第三章 中国、西方列强和苏联
  • 第一节 自由中国的困境
  • 第二节 中国的历史背景
  • 第三节 自由中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表现和经历
  • 第四节 美国对华政策和雅尔塔会议有关东亚的议程
  • 第五节 斯大林对国民党政权表示仁慈
  • 第六节 1945年8月14日中苏条约谈判
  • 第二编 战后的远东
  • 第一章 在中国的和平努力的失败
  • 第一节 导言
  • 第二节 赫尔利将军的使命
  • 第三节 赫尔利将军的失败
  • 第四节 美国政策的阐明
  • 第五节 1946年1月和2月的国共协定
  • 第六节 满洲的危机
  • 第七节 和平协定的破产
  • 第八节 美国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援助问题
  • 第九节 中国内战的继续
  • 第二章 1945年8月15日—1946年12月31日的东南亚
  • 第一节 被逐出的西方政权重新建立的背景
  • 第二节 暹罗
  •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
  • 第四节 印度支那
  • 第五节 缅甸
  • 第六节 马来亚
  • 第七节 菲律宾
  • 第三章 1945—1947年间盟国对日本的占领
  • 序言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正式投降与占领
  • 第三节 走向民主化的早期措施
  • 第四节 盟国参与制定政策
  • 第五节 民主特征的出现
  • 第六节 暂时抛弃保守主义
  • 第七节 占领时期最初两年的经济状况
  • 第八节 基本的经济改革
  • 第九节 社会发展
  • 第十节 早期为缔结和约而采取的徒劳步骤
  • 第十一节 结束语
  • 第四章 1945—1947年间美苏占领下的朝鲜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被分隔的国家与分道扬镳的政策
  • 第三节 争取统一的国际行动
  • 第四节 加速形成两个对峙的地区
  • 第五节 日本殖民主义在朝鲜留下的经济遗产
  • 第六节 工业、贸易和财政
  • 第七节 社会发展
  • 第八节 美苏谈判的破裂
  • 第五章 太平洋地区领土:从委任统治到托管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国际义务
  • 第三节 美国支持托管
  • 第四节 美国政策取得一致
  • 第五节 安全理事会中关于前委任统治岛屿的托管协定的协商
  • 附录:主要文件
  • 日本
  • 朝鲜
  • 太平洋地区领土
  • 索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9卷) 欧洲的重组
  • 出版说明
  • 导言
  • 一、主题与卷名
  • 二、苏联势力区内人口的强迫迁徙
  • 三、国界的变动
  • 四、中欧和东欧权力真空引起的问题
  • 五、西方盟国和苏联之间的破裂
  • 六、重组后的欧洲各国对重组的反应
  • 第一编 走向经济复兴的最初步骤
  • 第一章 战争的经济后果
  • 第二章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 引言
  • 第一节 联总的起源
  • 第二节 联总全会及其工作
  • 第三节 联总行政部门的人员和组织
  • 第四节 物资供应的管理工作
  • 第五节 实地工作
  • 第六节 联总的解散
  • 第七节 对联总成绩的评价
  • 第二编 东欧
  • 第一章 波兰
  • 第一节 1941年6月至1943年11月的俄波关系
  • 第二节 红军在波兰
  • 第三节 华沙起义
  • 第四节 从华沙起义到雅尔塔会议
  • 第五节 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上的波兰问题
  • 第六节 从雅尔塔会议到1945年6月28日波兰联合政府的成立
  • 第七节 从1945年6月28日波兰联合政府的成立到1947年1月的选举
  • 第二章 波罗的海国家
  • 第一节 西方国家对波罗的海沿岸各苏维埃共和国的承认问题
  • 第二节 红军再度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 第三节 苏联占领下的波罗的海国家
  • 第三章 芬兰
  • 第一节 从1944年春芬俄谈判失败到1944年9月19日缔结停战协定
  • 第二节 从1944年9月19日的停战协定到1947年2月10日的和约
  • 第四章 罗马尼亚
  • 第一节 1944年9月12日罗马尼亚和盟国之间的停战协定
  • 第二节 导致1945年2月俄国干预罗马尼亚的事态演变
  • 第三节 格罗查政府统治下的罗马尼亚情况
  • 第四节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的波茨坦会议:盟国在罗马尼亚和巴尔干问题上的争执
  • 第五节 波茨坦会议后盟国在罗马尼亚政局问题上的相互关系
  • 第六节 1945年12月27日的莫斯科协议及其执行情况
  • 第七节 罗马尼亚的选举
  • 第五章 保加利亚
  • 第一节 1944年9月祖国阵线政府的组成
  • 第二节 保加利亚的停战协定
  • 第三节 波茨坦会议和1945年11月18日的保加利亚选举
  • 第四节 1945年12月的莫斯科协议和随后的外交照会往来
  • 第五节 1946年9月8日的公民投票和10月27日的选举
  • 第六章 匈牙利
  • 第一节 德布勒森政府和停战协定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市议会选举和全国普选
  • 第四节 经济状况
  • 第五节 1946年2月至12月的政治事态发展
  • 第六节 1946年12月一件民族主义分子阴谋案的揭露
  • 第七章 东欧各国和约的缔结
  • 第一节 战后形势
  • 第二节 对德国前盟国的几个和约产生经过
  • 第三节 对轴心国附庸国和约的内容
  • 第四节 和约的最后定本[1]
  • 第八章 南斯拉夫
  • 第一节 革命政权
  • 第二节 政治上的巩固
  • 第三节 对外关系
  • 第九章 阿尔巴尼亚
  • 第十章 捷克斯洛伐克:1945年春至1947年2月和约的签订
  • 第三编 希腊
  • 第四编 意大利
  • 第一章 解放了的意大利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英美的政策和停战前的保证
  • 第三节 停战协定的影响和盟国的军事行动
  • 第四节 布林迪西政府成为参战友国
  • 第五节 盟国管制机构
  • 第六节 对德作战的意大利武装部队
  • 第七节 国内政治
  • 第八节 法西斯分子和通敌分子的惩办以及行政机构的清洗
  • 第九节 盟国管制的放宽
  • 第十节 战俘和战犯
  • 第十一节 经济重建
  • 第十二节 圣地、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等的保护
  • 第二章 对意和约的领土条款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法意边界
  • 第三节 意奥边界
  • 第四节 意南边界
  • 第五节 的里雅斯特
  • 第六节 四大国委员会提交外长会议的报告
  • 第七节 的里雅斯特自由区
  • 第八节 意大利的非洲殖民地
  • 第九节 多德卡尼斯群岛
  • 第五编 西欧
  • 第一章 法国
  • 第一节 国家历史性分裂的永久化
  • 第二节 解放前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戴高乐的独裁统治
  • 第四节 政党的演变
  • 第二章 比利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国家的分裂
  • 第三节 从解放到1947年3月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事态发展
  • 第三章 荷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流亡回国后荷兰政府所面临的问题
  • 第三节 抵抗运动和共产主义
  • 第四节 旧政治格局的打破
  • 第四章 丹麦
  • 第一节 背景
  • 第二节 解放后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恢复
  • 第三节 解放后政治方面的事态发展
  • 第五章 挪威
  • 第一节 背景
  • 第二节 解放时的精神面貌和物质生活状况
  • 第三节 战后各政党的演变
  • 第四节 战后在恢复国内经济和调整对外方针上的一些问题
  • 索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0卷) 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
  • 出版说明
  • 前言
  • 第一编 四国对德国的管制
  • 作者序
  • 第一章 投降时的德国
  • 第二章 各占领国的态度
  • 第一节 美国
  • 第二节 英国
  • 第三节 法国
  • 第四节 俄国
  • 第五节 盟国的宣传
  • 第三章 德国人的态度
  • 第四章 急救
  • 第五章 波茨坦
  • 第六章 管制机构
  • 第七章 德国状况
  • 第八章 难民问题
  • 第九章 经济事务
  • 第一节 中央行政管理部门的僵局
  • 第二节 工业水平计划
  • 第三节 赔偿物资暂停交付
  • 第四节 “双占区”
  • 第五节 俄国和双占区的关系
  • 第六节 “异乎寻常的严寒期”
  • 第十章 财产的管制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工业财产
  • 第三节 财产的管制
  • 第十一章 解除武装、归还和赔偿
  • 第十二章 非纳粹化
  • 第十三章 行政和政治
  • 第一节 行政
  • 第二节 政治
  • 第十四章 宣传工具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书籍
  • 第四节 其他宣传工具
  • 第五节 效果
  • 第十五章 教育
  • 第十六章 两种积极的影响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教会
  • 第十七章 结束语
  • 第二编 四国对奥地利的管制
  • 作者序
  • 第一章 盟国政策的形成
  • 第一节 莫斯科宣言
  • 第二节 欧洲咨询委员会
  • 第三节 奥地利抵抗运动的影响
  • 第二章 解放
  • 第一节 从东部解放
  • 第二节 从西部解放
  • 第三节 南斯拉夫的侵入
  • 第四节 政治上的拖延
  • 第五节 波茨坦会议
  • 第六节 盟国委员会首次会议
  • 第三章 占领
  • 第一节 任务的性质
  • 第二节 政治发展
  • 第三节 经济发展
  • 第四节 几个特殊问题
  • 第四章 结束语
  • 附录 盟国对奥委员会
  • 索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1卷) 1945—1950年的中东
  • 出版说明
  • 第一编 综论:各国政策的相互作用
  • 第二编 土耳其、波斯和苏联
  • 第一章 土耳其
  • 第一节 从“神经战”到杜鲁门主义
  • 第二节 从杜鲁门主义到朝鲜战争
  • 第二章 波斯
  • 第一节 冷战,拒绝苏联的石油要求
  • 第二节 西方援助受挫——否决英伊石油补充协定
  • 第三编 阿拉伯国家与西方列强
  • 第一章 欧洲人在列万特各国的优势的结束
  • 第二章 英国—埃及关系
  • 第一节 谈判的背景
  • 第二节 在开罗和伦敦的谈判
  • 第三节 埃及向安全理事会的呼吁
  • 第四节 英埃财政谈判
  • 第五节 英—埃苏丹的宪政发展
  • 第六节 插曲:巴勒斯坦战争及其后果
  • 第三章 英国—伊拉克关系
  • 第四章 英国在塞浦路斯的统治
  • 第一节 背景
  • 第二节 工党政府和立宪主义
  • 第三节 冷战到了塞浦路斯
  • 第五章 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
  • 第一节 委任统治国和犹太抵抗运动
  • 第二节 英美调查委员会及其流产报告
  • 第三节 实力的较量和妥协的失败
  • 第四节 联合国的调查和辩论
  • 第五节 巴勒斯坦的游击战和以色列国的宣告成立
  • 第六章 巴勒斯坦战争及其后果
  • 第一节 巴勒斯坦战争
  • 第二节 战争的后果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