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胡克生动活泼的文笔,加上菲奇雅致温润的画风,共同成就了本经典图书。

内容简介

胡克不仅有科学家的严谨思维,也有文学家的妙笔生花,他的作品中常见充满激情的句子,描写自己见到新的植物品种的狂喜。书中的彩色植物插图赢得了人们高度赞赏,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胡克自己对本书也非常满意,在书中他这样写道:"本书必然吸引艺术与植物爱好者,尤其是专业人士能够从中得到最杰出与理性的启迪……在刻版过程中,菲奇先生不遗余力,尽善尽美,使画面同时展现了美感与科学的精确性。植物们呈团呈簇呈丛,明暗细腻,色彩绚丽,构成一部妙趣横生的著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英文版扉页植物名录
  • 总序一
  • 总序二
  • 作者简介
  • 绘者简介
  • 导读
  • 序言
  • 油渣果
  • 滇藏木兰
  • 盖裂木
  • 长蕊木兰
  • 单叶绿绒蒿
  • 尼泊尔绿绒蒿
  • 猫儿屎
  • 八宝树
  • 喜马拉雅珊瑚
  • 秋海棠
  • 裂叶秋海棠
  • 树萝卜
  • 五翅莓
  • 细钟花
  • 土党参
  • 藏南金钱豹
  • 芒毛苣苔
  • 大花醉鱼草
  • 塔黄
  • 薄片青冈
  • 西藏红杉
  • 毛萼山珊瑚
  • 花蜘蛛兰
  • 七叶一枝花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见草木一秋,草木见我应如是

    因着爱奇艺上的纪录片,而对 “塔黄” 充满了敬意与好奇,意外搜到这本书,被书中精美的植物手绘惊艳到了。大英帝国的顶流博物学家和植物手绘师,一个负责如琢如磨,一个负责美轮美奂 —— 两位都有着毋庸置疑的专业素养。美美哒。辉煌的英帝国时期,作者胡克的植物学探险见证了一段无法忽略的殖民史。时至今日,这些植物仍在喜马拉雅地区延续着生命,静静等待花开花谢,似乎时光的印记对它们来说不过百年一瞬。喜马拉雅,作为全世界一片罕见的净土,这里的一草一木,鸟兽鱼虫,以其神秘与玄妙吸引着每颗执着探索自然奥妙的心灵。另,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非常有意思,摘录如下 ——“读者阅读一种东西,不是空着脑壳,而是带着时代的缺省配置(default configuration)而来的,人们以时代的主流观念加上自己的 “洞穴” 配置来解读达尔文平凡的文字……”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缴 极致

      这不算是一本通俗读物,更不是一本通俗绘本。如果不是至少非常喜欢植物和手绘之一者,会略感乏味。但对于喜欢的人来说,一个序就能反复看上好几遍 —— 其实,当我读完本书的 “总序一、总序二、作者简介、绘者简介、导读、序言” 后,看到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朵 “喜马拉雅植物” 时,书的三分之一已过去。作为达尔文的好友,胡克见证了 1859 年《物种起源》的发表。达尔文 “物竞天择” 的理论直接受到胡克的启发。在 19 世纪中期,胡克随着当时的英国殖民者,来到亚洲喜马拉雅南麓尼泊尔锡金印度等地,醉心于异域植物的探索与研究。从正文中不难看出:基于胡克本人 “为了科学而科学” 的治学态度,“纯粹地发现与记录” 是他唯一的目的。因此每种植物的描述并不复杂,单纯地记载下发现的地点环境,常见海拔,植株描述,以及移植注意事项,真的就是最朴素的植物学描述。这一时期的学者,对于研究的纪录方法跟叙述方式,也相当雷同。就以书中的植物绘制方式跟排版,从整体的呈现到肉眼可见最细微的单元,无不体现出当时代学者观察入微的严谨态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再多一点就更好啦!

          1
          2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