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第四届国家治理学术会议成果集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部分学术会议成果。本学术会议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体制和方法论创新”为主题,专家学者紧扣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从多个视角出发深入研讨,其思想共识与精华便构成本书的主体内容。首先,关于国家治理理论的解读方面,部分学者从国家治理的结构、国家治理的体系、国家治理的本土化问题以及国家治理的哲学反思等层面做了深入解读。其次,针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学者们围绕半程现代化、城乡关系问题、生态问题以及国家治理智库建设问题,分别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关于国家治理理念、机制和方法论的创新,部分学者在学术论文中分别围绕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地方治理和城市治理共6个领域探讨其不同治理理念、治理机制和治理方法论的创新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 促进国家治理研究的视界扩展与视域融合
  • 欧阳康致辞
  • 甘师俊致辞
  •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 一 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应对国际和国内格局变化
  • 二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 三 以结构健康功能强大的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保障和提升“一带一路”建设
  • 面向未来的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
  • 一 目标模式、制度前提与总体框架
  • 二 社会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 三 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 四 社会治理机制的现代化
  • 五 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深化制度变革:中国半程现代化的困境与出路
  • 一 “半程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 二 发展速度减缓:中国已经进入半程现代化阶段
  • 三 发展动力不足:中国半程现代化中的困境
  • 四 可变革的制度: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 中国国家治理的复合体系与合力效应
  • 一 政治体制“三者统一”的复合体系
  • 二 国家治理“四个全面”的复合体系
  • 三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力效应
  • 论“创新”
  • 一 “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
  • 二 “创新”还是对“改革”
  • 三 未来“创新”是一种自主性和主动性都很强的“改革”
  • 四 “创新式改革”应该先从制度的整体和系统创新开始
  • 合作治理:基于主体性价值的表述
  • 一 合作及合作治理
  • 二 治理主体及主体性价值
  • 三 合作治理是治理主体性价值融合的结果
  • (一)多元治理主体的相互合作
  • (二)治理主体性价值的融合
  • (三)治理主体性价值融合的方式
  • 多民族地区嵌入式社区建设研究
  • 引言
  • 一 嵌入式社区的内涵
  • 二 多民族地区嵌入式社区建设的意义
  • (一)提升民族社区的服务能力
  • (二)促进基层民族关系和谐
  • (三)促进民族交融
  • 三 多民族地区嵌入式社区建设的现实基础
  • (一)现代社会的开放性
  • (二)文化的共享性和多样化
  • (三)多样化的民族社区形态
  • 四 多民族地区嵌入式社区的特点
  • (一)共居
  • (二)共学
  • (三)共事
  • (四)共享共乐
  • 五 多民族地区嵌入式社区建设的思考
  • (一)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
  • (二)社区建设要与城镇化战略推进相结合
  • (三)做好文化嵌入,共筑精神家园
  • (四)加强社区管理工作,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 (五)因地制宜开展多民族社区建设
  • 结论
  • 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破解制约地方治理体系形成的结构性因素
  • 一 宪法与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是地方立法权限不确定的主要原因
  • 二 地方治理体系形成的结构性制约
  • 三 地方立法权限的不明确导致地方选择性立法,形成地方立法保护
  • 四 以负面清单方式确定地方立法权限破解结构性制约
  • 五 兼谈《立法法》第72条
  • 我国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一 县级政府治理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管理理论
  • (二)重塑政府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四)有限政府理论
  • (五)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理论
  • 二 县级政府治理的问题
  • 三 县级政府治理的路径
  • 四 县级政府治理的模式
  • 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 一 生态现代化理论概述
  • 二 我国的生态现代化道路思考
  • 协调发展视域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 一 协调发展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因
  • (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
  • (二)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需要
  • (三)应对长江经济带绿色不平衡的需要
  • (四)顺应国际主要流域发展新趋势的需要
  • 二 协调发展视域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
  • (一)绿色发展要素流动不自由
  • (二)绿色主体功能约束力不强
  • (三)绿色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
  • (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协调
  • 三 协调发展视域下莱茵河流域绿色发展经验
  • (一)绿色发展要素整体流动
  • (二)绿色空间布局整体优化
  • (三)绿色公共服务整体提升
  • (四)绿色生态治理整体推进
  • 四 协调发展视域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 (一)建成绿色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带
  • (二)建成绿色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带
  • (三)建成绿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带
  • (四)建成绿色资源环境生态可承载带
  • 现代国家治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
  • 引言
  • 一 主要概念界定
  • (一)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 (二)全球化和全球治理
  • (三)社会生态系统
  • (四)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
  • 二 国家治理理念分析
  • 三 全球治理理念分析
  • 四 现代国家治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建构
  • (一)现代国家治理社会生态系统构成
  • (二)现代国家治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成
  • (三)现代国家治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价值
  • 结论
  •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三位一体”生态共治格局研究
  • 一 政府、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
  • (一)在重庆市农村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优劣势
  • (二)在重庆市农村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建立起的政府、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优势互补关系
  • 二 实现政府归位
  • 三 实现市场组织到位和社会组织补位
  • (一)在重庆市农村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做到市场组织到位
  • (二)在重庆市农村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做到社会组织补位
  • 四 政府统筹协调“三位一体”生态共治格局
  • 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探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之对策
  • 一 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看我国食品安全的困境
  • 二 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探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
  • 三 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探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 (一)食品生产者必须加强道德自律
  • (二)政府应发挥好其监管和调控的职责
  • (三)公众应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 论推进虚拟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路径
  • 一 虚拟社会管理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应用于虚拟社会管理各环节
  • 二 多方联动监管,推进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协同化
  • 三 完善法规制度建设,推进虚拟社会管理标准化
  • 四 提升虚拟社会管理信息化,增强管理技术创新应用
  • 规则落地与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选择
  • 一 提出问题与文献回顾
  • 二 规则落地与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有效性
  • (一)乡村规则类型与村民自治的关联性
  • (二)规则落地与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关联性
  • (三)规则落地、自治基本单元与村民自治的有效性
  • 三 规则落地与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变迁及实践
  • (一)传统时期:自然村落单元自治与规则有效落地
  • (二)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小队单元自治与规则强制落地
  • (三)包产到户时期:行政村单元自治与规则难以落地
  • (四)探索调整时期:多单元自治与规则有效落地
  • 四 结论与讨论
  • “政经分开”与基层治理: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 “政经分开”与基层治理: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政经分开”实践的三种模式
  • (二)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三 “可复制性”抑或“代表性”
  • 四 结语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治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指导理念上的特色和优势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在治理内容上的特色和优势
  • 全面从严治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关联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使命一致,二者统一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之中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从严治党主要动力一致,二者统一于人民群众之中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从严治党基本要求一致,二者统一于建设现代化的执政党之中
  • 二 全面从严: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党的建设现实需要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对党的执政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对党的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三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实现理路
  • (一)思想建设上严格教育,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 (二)组织建设上严格把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 (三)作风建设上严格要求,不断加强党性锤炼
  • (四)反腐倡廉上严格落实,惩贪保廉同向而行
  • (五)制度建设上严格执行,扎紧制度的笼子
  • “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
  • 一 互联网发展历程
  • (一)互联网起源及其发展
  • (二)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 二 “互联网+”含义及其特征
  • (一)“互联网+”的主要含义
  • (二)理解“互联网+”几个要点
  • 三 “互联网+”倒逼改革深化
  • (一)政府管理服务必须秉承开放理念
  • (二)政府要提升必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质量
  • (三)要不断探索创新
  • (四)要进一步提高依法科学决策、依法执政的能力
  • (五)发挥集成群体智慧,激活创造力
  • 四 “互联网+”给领导干部的启示
  • (一)要把“以人为本”理念内化为实际执政行为
  • (二)要及时掌握新的科学前沿知识及其规律
  • (三)关注“互联网+”可能遇到的新问题
  • (四)要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能力
  • 大众的崛起与民主的衰弱
  • 一 大众与公众的差别
  • 二 公众与民主
  • 三 大众的崛起
  • 四 大众化趋势对民主制度的消解
  • 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 一 要重视非正式制度建设
  • 二 要合理划分市场边界和政府职能边界
  • 三 要抓好社会的公平建设
  • 四 心治是未来社会理想的治理模式
  • 基于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分析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与意义
  • (一)国家治理体系的渊源
  • (二)有关国家治理体系的综述
  • (三)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与本质
  • (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探索与实践
  • (五)中国发展新阶段需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六)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
  • 三 基于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分析
  • (一)中国国情
  • (二)基于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
  • (三)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征
  • (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完善
  • 四 立足中国国情,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一)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二)推进国家治理科学化
  • (三)“互联网+”助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 (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六)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 五 结论
  • 乐和家园:以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治理
  • 一 乐和思维:现代治理的思维方式
  • 二 乐和家园:现代治理的社区模式
  • 三 国学社工:现代治理的文化使者
  •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协商民主制度化
  • 一 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功能
  • (一)有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二)有利于国家权力和人民利益统一
  • (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二 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困境
  • (一)制度体系保障乏力
  • (二)协同发展基础薄弱
  • (三)基层协商民主发展滞后
  • (四)协商成本高、效率低和成果转化率低
  • 三 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出路
  • (一)培育公民协商民主的价值认同
  • (二)扩大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主体和范围
  • (三)推进协商民主法制化程序化
  • (四)完善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
  • (五)构建完善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 结语
  • 富裕社会中的“消费政治”与国家治理
  • 一 生产与消费的政治关系
  • 二 消费政治的宏观表现
  • (一)意识形态
  • (二)阶层与阶级
  • (三)社会统治关系
  • (四)消费中的国家符号
  • 三 消费政治的微观机制
  • (一)消费的限定性条件及“公共性”困境
  • (二)消费建构的风险及社会影响
  • 四 消费政治框架下的社会整合与国家治理
  • (一)秩序与制度
  • (二)法律与道德
  • (三)沟通与参与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 一 国家治理取得重大成就
  • 二 国家治理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 从治理资源配置视角看我国城乡格局的演变
  • 一 治理资源配置:一个理论视角
  • 二 传统中国的治理资源配置与城乡关系
  •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治理资源配置与城乡关系
  • 四 从治理资源配置看我国城乡格局的演变
  • 五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格局
  •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
  • (二)在城乡间建构有所差异的治理体系
  • 结语
  •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边境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 一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边境地区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 二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边境地区应对突发事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法律保障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 (二)组织指挥体系不够完善
  • (三)应急处置力量比较薄弱
  • (四)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
  • 三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应对边境地区突发事件的对策与建议
  • (一)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 (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 (三)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
  •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四 结语
  • 基于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国家治理创新的哲学思考
  • 一 区块链技术
  • 二 区块链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概述
  • 三 区块链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原则和作用
  • 四 区块链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带来的革新:简政放权
  • 五 区块链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弊端
  • (一)区块链技术对现有“国家”存在的挑战
  • (二)区块链技术自身的安全问题和技术难点
  • 六 区块链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认识
  • (一)技术民主政治家的逻辑
  • (二)政治国家的意义
  • 七 结论
  •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体制与方法论创新
  • 一 国家治理的解读与哲学反思
  • (一)关于国家治理的结构
  • (二)关于国家治理的体系
  • (三)关于国家治理的本土化
  • (四)国家治理的哲学反思
  •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 (一)半程现代化问题
  • (二)城乡关系问题
  • (三)生态问题
  • (四)智库建设问题
  • 三 国家治理的理念、体制与方法论创新
  • (一)政府治理领域的理念、体制和方法论创新
  • (二)社会治理领域的理念、体制和方法论创新
  • (三)文化治理领域的理念、体制与方法论创新
  • (四)生态治理领域的理念、体制和方法论创新
  • (五)地方治理领域的理念、体制与方法论创新
  • (六)城市治理领域的创新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