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别管清宫剧了,这才是真正的清代社会进阶手册,颠覆你从清宫剧里得到的所有官场印象,追剧狂人的正经历史科普书。

内容简介

《清朝穿越指南》续篇来啦。各位旅客,在上次的穿越之旅中,带你体验了清代上至皇亲下至旗丁的衣食住用行、婚丧嫁娶以及后妃的生活,过了一把当“纯正”清朝人的瘾。续篇会讲一些“干货”,主要向大家科普清代精英人士的真实进阶历程。

清代普通白丁十年寒窗苦读,通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一路升级通关直至殿试,高中为万里挑一的进士,成为候补官员。但跨马游街的意气风发意犹未尽,社会的毒打就开始了:人多官少,要“候缺”数年;官服顶戴得自己购置;路费房租应酬样样不能少;孝敬上司、交际同僚、团结同乡,事关平时议叙议处、定期考核……

要想在壅塞的晋升路上突围,运气、性格和家境一个都不能少!不过,社会进阶之路,不止文科科举一条,武科、翻译科也是种选择。没有中举的也不要难过,如效力某位实权官员,甚至有机会被举荐为封疆大吏;即使当个教书先生,收入也比平民百姓高。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亲国戚、满蒙贵族也不能轻松直上青云路,为了口皇粮,也得努力去考个“公务员”当当,毕竟可世袭的爵位少,“王爷贝勒满街走”只是现代人的臆想。

就算是万人之上的皇帝,也要勤勉工作,见大臣,处理政务,出席一个接着一个的祭祀庆典,整天纠缠于后宫那些事儿的皇帝只是电视剧剧情需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壹 读书仕途
  • 争做四民之首
  •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小试牛刀”
  • “越战越勇”
  • “条条大路通罗马”
  • 凭文而取,按格而官
  • 长年备考,为何却做不好命题作文
  • 贰 清代职官
  • 除、补、转、改、升、调
  • 世袭罔替、按次承袭
  • 衙门深似海,老百姓不知道的官场重地
  • 衙门深似海,老百姓不知道的官场重地
  • 鞍马骑射,清代武官的入仕途径
  • 九品十八阶,老百姓的父母官是谁
  • 同为官场人,命运大不同
  • 叁 官场生活
  • 官俸之薄,亘古未有
  • 居无一宅,食无半亩
  •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辛劳与运气
  • 肆 皇帝的生活
  • “为君难”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朝乾夕惕”
  • “允文允武”
  • 伍 宗族法律
  •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 罪与罚,说说封建伦理与法律冲突那些事儿
  • 聚族而居,民间自治
  • 一个腌菜缸引发的命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评《清朝穿越指南 2》橘玄雅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了解历史真实的基础背景会有助于更准确的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相比清穿 1,清穿 2 更侧重清朝读书科举、职官官场朝廷等方面的科普,对清朝涉政历史类书籍和人物感兴趣的话会更喜欢本书。本书亦可当做可靠的背景知识工具书用作解惑查询,比如 “户部十四清吏司除了负责一个省或数个省的财政工作,同时还都负责一项其他方面的财政工作”,并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了各司职责,例如湖光清吏司兼管耗羡、云南清吏司兼管漕政(解答了我时不时看到某某省清吏司办理看起来跟该省不相干事务的疑惑)依然时不时有让人有意外的知识或者让人忽然解惑的知识。比如科举:“本题目见于《同治十年辛未科会试录》。问:用兵之道,训练为先,三代之制尚矣,汉有 “讲肄” 之名,则教试于京师也,有 “都试” 之名,则教试于乡国也,而会以何时,课以何人,能详言之欤?府兵之制起于西魏、后周而备于隋,至唐因之析关中为十二道,皆置府兵,论者谓得古者,三时劝农,一时讲武,遗意其法安在?厥后府兵废而募骑,彍骑废而恃方镇,其废之者何人?抑在何时?宋太祖加意军政,定四时讲武之仪,而或大阅西郊,或习战昆明池,或阅兵讲武殿,教练之法甚备,乃卒成内强外弱之势,其故何欤?明有十二团营之目,又有三大营之目,统之者何人?戚继光《练兵实纪》有六练之法,与王骥之五练异同若何?何良臣《阵纪》四卷载有车战、骑战、步战、水战、火战、夜战、山林谷泽之战、风雨雪雾之战,侯继国《两浙兵制》载有制造战船及营操、甲操、哨操、伍操诸法,能一一述其详欤?我朝以骑射威天下,近复练兵近畿,以备藩卫。多士其各抒所闻以对。从这里的题目可以看出,清代是如何用 “四书五经” 出题,以及诗题是如何展现的。另外,也可以看得出科举考试中的策问具有相当的深度。一些抨击科举制度的表述,经常将参加科举的人形容为只会写八股的书呆子。而实际上,科举考试的等级越高,对于策问的重视程度也越高,考查的知识也越实际。” 比如官职体系:“经筵讲官太保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务世袭三等伯加十二级臣张廷玉这一条中,“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 属于职官,其中 “太保” 也可以算作职官体系内的恩荣。“经筵讲官” 和 “议政大臣” 属于差事。“世袭三等伯” 属于爵位。“加十二级” 属于议叙。太子太傅都统三等公议政大臣吏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佐领赠少保仍兼太子太傅谥文襄图海这一条中,“太子太傅”“少保”“都统”“吏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佐领” 属于职官,其中 “太子太傅” 和 “少保” 也可以算作职官体内的恩荣。“议政大臣” 属于差事。“三等公” 属于爵位。“文襄” 属于谥号恩荣。皇清通奉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左侍郎兼内翰林国史院学士加二级致仕黻庵李公这一条中,“通奉大夫” 属于散官。“太子少保”“礼部左侍郎”“内翰林国史院学士” 属于职官。“加二级” 属于议叙。“致仕” 属于恩荣。您可以看出,每一条都是由数个体系拼凑而成的,大体来说即是散官、职官、差事、爵位、议叙、恩荣六大类。” 比如爵位体系:“清代爵位根据给予范围不同,主要分为宗室爵位、蒙古爵位、功臣爵位三类,每类都有自己的爵位等级,也有各自的特点。”“清初曾经有过异姓王存在,如追封入关前战功显赫、以身殉国的满洲正黄旗扬古利为武勋王,另外还有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平西王吴三桂、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和义王孙可望。三藩之乱之后,清代制度上就没有异姓王了。极个别的情况下,依然还有追封为郡王的个例,即福康安。福康安本身爵位已是功臣最高的一等公,在功臣体系内无可再封,结果又立有军功,所以乾隆把他转入宗室爵位体系,晋封贝子,死后还追封其为郡王。”“在清代,除了蒙古爵位之外,清代宗室和功臣一旦拥有了爵位,基本都要进入朝廷 “当差”,并且有专门的制度规定了什么样的爵位要以何种职官进入朝廷当差。注:蒙古爵位拥有者如果在京城居住,也要入宫当差。如僧格林沁在袭爵之后,便被安排在御前行走,后来担任过御前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等职。清代让爵位的拥有者当差,本身就是为了杜绝只领钱不当差的想法,同时,也是为了考查他们的能力。” 比如八旗绿营:“清军入关之后,八旗多数 “从龙入关”,进入北京城居住。随着清朝对中原统治的逐步确立,朝廷在直省、边疆的一些重要军事地点设立 “驻防”,在这些地点上建立满城,派兵丁驻扎,将之作为把守各地的八旗军事力量。这些派到各省的八旗称为 “驻防八旗”,北京的八旗称为 “京旗”,也称 “禁旅八旗”。其中京旗是清代八旗的核心。” 比如 “同为官场人,命运大不同 —— 六位大员的官场晋升路” 挑选了六位身世各异的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履历可以直观感受一下不同出身的人的官场经历。比如曾国藩:“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出身小地主家庭,其父曾麟书是一个秀才,再往上均为白身(平民)。曾国藩科举之路算是比较顺利的,二十八岁高中进士,入选庶吉士,三十岁散馆任翰林院检讨,正式走入仕途。清代进士补缺相对较易,翰林升转更易,因为其有自己独特的升转体系,且初级翰林官多无员限,不需要长期候补。曾国藩从翰林院检讨开始,花了七年时间,就升到了内阁学士,在其因丁母忧归乡之前,他已经升到了礼部侍郎,应该算是宦场得意了。后来曾国藩在地方上搞团练,成为一方支柱,最后在五十四岁时封爵一等侯,《清史稿》称 “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成了清末重臣的典范之一。”“我们这里举的例子都是仕宦比较顺利的,清代一般称文三品以上、武二品以上官员称为 “大员”,这六位都达到了 “大员” 标准。而在官场中,他们必然属于少数的 “成功者”,另有大量的官员 “命运多舛”,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仕宦不算顺利的例子 —— 刘光第。二十五岁考中进士,竟因家境贫寒而五年未能就官。就官之后,也一直是候补官员,十年没有补上实缺。” 刘光第那个官不过是刑部候补主事而已… 比如律法:“清代法律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必然也与封建伦理互为表里,其直接影响就是即便在同一法律中人也并不都是 “平等” 的,不仅 “正规民” 和 “奴仆” 之间 “良贱有别”,同属 “正规民” 范畴内,也有 “尊长” 和 “卑幼” 的区别。清代法律规定,当 “尊长” 和 “卑幼” 发生纠纷时,法律上就天然偏袒 “尊长”,为 “尊长” 减轻处罚,并且加重 “卑幼” 的处罚。”“对的。误伤他人棺角的马利贞,和盗外甥媳妇墓的张洛管得到的处罚是一样的。按照我们现代的法律观点来看,这个张洛管简直是丧尽天良,就算不重判,至少也要比误伤他人棺角的马利贞判得重。但是在当时的伦理里,却把这视为常态,这就是 “五服” 所带来的尊卑关系下的一种特殊现象。”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华章同人

    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隶属重庆出版集团,主要致力于经典图书和畅销图书的策划与营销,在文学、社科图书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拥有一批中外的重量级作家、学者资源。公司倡导文化品味与市场效益相结合的宗旨,主张图书成为人的精神家园和智慧源泉,强调图书的品质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