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面向投行从业人员、具有实操价值的职业进阶指南。从入门到高阶,提供了值得随时借鉴、反复观摩的投行人精进方法论。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具有实操性、面向投行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进阶指南。从事投行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涯的任何阶段,都会遇到书中出现的问题。从业务技能、知识储备、软实力培训等角度,给予投行职场人随时可以借鉴的态度和方法论。

全书一共四个章节,第一章投行解密,入门介绍投行业务分类、岗位分工、内外资券商以及新人普遍关注的收入、职级梯队等问题。第二章指导投行萌新入场,全面介绍从春招实习、暑期简历、付费内推,到入职准备、实习避坑、日常工作的内容。第三章适用于精进成长,介绍投行人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业务能力、软实力等,还有中途转业、如何跳槽等问题。第四章面向入行经验再多一些的资深人群,从技术向、业务向、搭建团队、打破天花板等,分享从承揽转入承做,以及如何管理好团队的心得。附录部分介绍了本土投行从发端到2014年保荐制取消这段时期的历史,让投行各个层级的职场人都能对行业有一个概览。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一场真实的国内投行之旅
  • 第一章 揭开投行的神秘面纱
  • 投行简介
  • 投行的岗位分工
  • 投行的业务范围
  • 投行的职级划分
  • 投行从业者的真实收入
  • 第二章 如何成为一名投行从业者
  • 第一步:读懂实习生招聘启事
  • 第二步:做好敲门砖,点亮简历
  • 第三步:踏踏实实,准备投行面试
  • 付费内推:不可取
  • 成为投行实习生
  • 实习未能留用该如何补救
  • 跨行转入
  • 社会招聘
  • 第三章 投行新人如何职场精进
  • 入职前的准备
  • 新人的困境
  • 精进两步走:搜集信息,解决问题
  • 核心能力:推进项目
  • 软实力:学会社交
  • 拓展客户:如何与客户打交道
  • 避免踩坑:跳槽的正确姿势
  • 第四章 资深从业者的投行晋级之路
  • 专注技术还是转型业务
  • 打破天花板:承揽没有那么难
  • 初转承揽:如何上路
  • 领导力:如何搭建自己的团队
  • 政策:唯一不变的是人心
  • 过去与未来的交汇
  • 附录 投行的日与夜
  • 1984—1992:国内资本市场建立初期的混业时代
  • 1992—1997:混业逐渐转为分业,过渡时期的“额度管理”
  • 1997—2003:分业经营时期的审批制,增资扩股和通道制
  • 2004—2014:保荐制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职业规划丛书——金融投行版块

    很多同学毕业后都想加入金融业,但是没办法推敲和深入探讨。如果我深问:“金融这么多版块。你想去哪一个?”,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但经过一番引导,同学们都会说自己想做的是投行券商,我再深问 “投行券商是做什么的?”,这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了,这本书我是推荐给期望未来从事金融的同学们看,不仅仅是希望加入投行的同学。这本书作者王大力,一个敢爱敢恨、简单直接的作者,把金融规则拨开给同学们,讲了很多真话。从内容上来说,可读性比较强,读起来像小说很舒服,但内容知识点很多,我反复读了很多遍。从结构上来说,安排设计很合理,用一个实习生到投行总裁的发展路线搭建这本书,清晰。从细节上说,这本书内容写了很多故事,也还原了很多经典案例。不过,这本书内容仍然只是金融版块一部分,他可以成为你了解金融的拼图,但不能成为全部。想了解全面,一定要下笨功夫多读书、从各个渠道搜集信息,最关键还是和专家高手聊,找到你的职场领路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常刷大力公众号的扣仔快速过了一遍大力的书,有的观点不太赞同,但是写的确实情真意切、苦口婆心,引发了一些新的思考,还是有收获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系统梳理了投行发展历程,以行业内人士视角以及突出典型事件揭示行业弊端及风险,对行业外职场人士从业指导给予中肯的建议,非常直观,一口气读完,停不下来,纵览行业各机构不同生态,高效。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