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政治传播现实与理论研究丰富的应对之道。

内容简介

《政治传播研究前沿书系:中国政治传播策论》是由抽象虚缈的学理研判和高大宏远的人类政治,向具体的中国政治传播现实“转型”的桥梁之作。《政治传播研究前沿书系:中国政治传播策论》所选20篇“策论”,从历史演变、研究意义、思维范式、传播主体、轴心边界、话语构建、媒介选择、提升路径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国政治传播实际运行和理论研究的种种应对之道。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名单
  • 总序
  • 前言
  • 第1篇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传播的历史演变
  • 一、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内容及演变
  • (一)政治宣传阶段
  • (二)从政治宣传到政治传播转型阶段
  • (三)政治传播的新拓展阶段
  • 二、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领域与重点
  • 三、评判与分析
  • 第2篇中国在何种意义上需要政治传播研究
  • 一、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研究的时代背景
  • (一)全球化过程加剧需要加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战略研究
  • (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加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战略研究
  • (三)改变对外政治传播“弱势”局面需要加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战略研究
  • (四)提升对内政治传播的有效性需要加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战略研究
  • 二、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研究的现实意义
  • (一)彰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二)加速融入人类政治文明体系
  • (三)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
  • (四)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 (五)消解文明冲突
  • (六)提高文化软实力
  • 第3篇中国政治传播需要自觉的主体意识
  • 一、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的哲学解析
  • 二、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的表现形式
  • (一)劝服性
  • (二)灌输性和倾向性
  • (三)强制性
  • (四)单向性
  • (五)虚构性
  • 三、一种突出的偏差:政治传播中用“传播”代替“宣传”
  • 四、一个亟待加强主体意识的领域:政治传播的“外传播”
  • 五、强化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的几种策略
  • 第4篇中国政治传播需要秉持何种“国家”观念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家理念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地位
  • 三、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历史演变与核心理念
  • (一)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演变历史
  • (二)国家与市民良性互动的核心理念
  • 四、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对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意义
  • 第5篇谁来扮演中国政治传播的主体
  • 一、人是政治传播活动的主体
  • 二、政治传播中的主体形态
  • 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治传播主体变化的分界线
  • 四、实现中国政治传播中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 第6篇中国政治传播的基础、轴心与边界
  • 一、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基础
  • 二、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轴心
  • 三、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边界
  • 第7篇中国的政治传播研究需要怎样的思维范式
  • 一、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思维范式
  • 二、经验与超验辩证统一的思维范式
  • 三、逻辑论证与实验实证辩证统一的思维范式
  • 第8篇中国的政治传播研究亟待政治学深度介入
  • 第9篇中国特色政治话语该怎样建构
  • 一、作为政治传播中介的政治话语及其特征
  • 二、当代中国政治传播中的话语困境
  • 三、走出政治传播中话语困境的基本对策
  • 第10篇在中国,媒体能创造政治吗
  • 一、一个前提性的命题:政治何以统摄传播
  • (一)政治的生成与传播
  • (二)政治统摄传播
  • 二、政治传播与传媒政治
  • 三、政治传播与传播政治经济学
  • 四、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
  • 第11篇从学理上审视中国政治传播效果
  • 一、对传播学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检讨
  • 二、传播效果与政治传播效应
  • 三、政治传播效应的政治学机理
  • 四、政治传播效应的基本内核
  • 第12篇政治传播内容的中国战略选择
  • 一、政治信息:政治传播内容的统称
  • 二、意识形态:政治传播内容的表层
  • 三、政治价值:政治传播内容的中层
  • 四、政治文明:政治传播内容的深层
  • 第13篇民主作为一个传播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 一、逻辑起点:民主信息的分层
  • (一)经验层面
  • (二)规范层面
  • (三)政治文明层面
  •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 二、民主传播驱动:动力与阻力
  • (一)民主传播的主体驱动
  • (二)民主传播的本体驱动
  • (三)民主传播的媒体驱动
  • (四)民主传播的环境驱动
  • (五)民主传播的阻力
  • 三、民主传播运行轨迹:分层与整合
  • (一)传播的分层轨迹
  • (二)传播的整合运行
  • 四、民主传播效果:认知、认可与行动能力
  • (一)民主认知
  • (二)民主认可
  • (三)民主意愿和能力
  • 第14篇中国的政治传播何以借力中国的品牌传播
  • 一、国内品牌传播与政治关系发展的五个阶段
  • 二、传播视角:品牌借力政治的主要途径
  • (一)政治名人
  • (二)政治事件
  • (三)政治活动
  • (四)政策热点
  • (五)政治理念
  • 三、品牌传播与政治传播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四、品牌传播与政治传播的价值契合点
  • 第15篇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政治传播理路
  • 一、互联网时代社会的多元化
  • 二、多元化社会的治理体系
  • (一)政治共同体治理
  • (二)政府治理
  • (三)社会治理
  • 三、政治传播:治理体系优化的基石和驱动力
  • (一)政治传播是治理体系优化的基石
  • (二)政治传播是治理体系优化的驱动
  • 第16篇政治传播中权力、媒体、资本的博弈及对中国的警示
  • 一、政治逻辑、媒介逻辑、资本逻辑释义
  • 二、政治逻辑对媒介逻辑嵌入政治传播的反冲
  • 三、媒介逻辑对政治和资本逻辑的献媚
  • 四、资本逻辑对政治和媒介逻辑的扭曲
  • 五、三种逻辑博弈后果的启示意义
  • 第17篇中国需借力西方政治传播中政治营销的先进理念
  • 一、从政治与传播“同一”的深度把握政治传播
  • 二、政治传播的基本形态
  • (一)政治宣传:推展政治理想的政治传播形态
  • (二)政治沟通:着力政治运行的政治传播形态
  • (三)政治营销:扩散政治影响的政治传播形态
  • 三、三种形态的逻辑关系
  • (一)政治宣传与政治沟通
  • (二)政治沟通与政治营销
  • (三)政治营销与政治宣传
  • 四、三种形态耦合的运行模式
  • 第18篇中国的政治传播如何彰显“公共性”
  • 一、政治传播与公共性的关联
  • 二、政治传播公共性的社会结构前提
  • 三、政治传播过程的公共性
  • 四、政治传播内容的公共性
  • 五、政治传播效果的公共性
  • 六、结论与讨论
  • 第19篇中国融入国际政治传播共振机制的战略选择
  • 一、国际政治传播的几个基本概念辨析
  • 二、国际政治传播的本质及主要特征
  • 三、国际政治传播中政治文明的价值层级与共振机理
  • 四、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在国际传播中的战略选择
  • 第20篇推动中国的政治宣传进入新形态和新境界
  • 一、改进中国政治宣传的动力
  • (一)动力一:在人类新的政治秩序中宣示和传播中国特色政治文明
  • (二)动力二: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契合的国内政治体制的运行
  • (三)动力三:改变现有政治宣传覆盖面漏缺和势能弱化的情势
  • 二、推动中国政治宣传进入新境界的着力点
  • (一)传播主体:从单一的政党主体到政党主体主导、社会主体补充
  • (二)传播内容:从高远的抽象政治议题到具体的民生政治话题
  • (三)传播机制:从强化的政治动员到常态的沟通反馈
  • (四)传播途径:从单一的组织、人际到组织、人际与新兴媒介的结合
  • (五)传播话语:从单纯的官方形态到官方形态与民间形态融合
  • (六)传播方法:从理性灌输到感性感染
  • (七)传播对象:从普通大众到特殊分众
  • (八)传播效果:从关注宏观获知到关注微观认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