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20多年研究成果,涵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的演进、生活方式、公民教育等诸多领域。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为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历时二十多年学术研究的结晶,由刘志琴、李长莉、闵杰、左玉河、罗检秋等学者合作撰写。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晚清士人与近代知识分子,近代社会风尚与民间伦理的演进,近代生活方式与民众观念的变迁,近代公共空间与公共时间,近代的祀典与仪式,近代修身教科书与公民教育,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民初京剧,废除旧历运动与二元社会,近代社会秩序与民间社会的治理。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 回望三十年探索足迹
  • 目录
  • 一 理论方法
  • 复兴社会史三议
  • 社会文化史:历史研究的新角度
  • 一 社会文化史的概念
  • 二 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三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意义
  • 青史有待垦天荒
  • 一 20世纪初,“历史饥饿”留下的空缺
  • 二 20世纪末,大众文化崛起的呼唤
  • 三 世俗理性,精英文化的社会化
  • 四 求索真相,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
  • 五 借助编年,走进历史的场景
  • 六 不求完善,但求起步
  • 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
  • 一 回顾:兴起与发展
  • 二 比较:独立发展及与西方“社会文化史”的呼应
  • 三 反思:趋向与问题
  • 四 展望:前景与趋势
  • 从“新史学”到社会文化史
  • “新文化史”简析
  • “新史学”的取向
  • “新史学”“新文化史”之异趣
  • “新史学”:社会文化史的借鉴
  • 社会文化史的新视野
  • 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
  • 一 走上人文学科前沿的社会文化史
  • 二 从生活日用中提升中国理念
  • 三 礼俗互动是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特色
  • 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25年反省与进路
  • 一 1988—1998年约十年——兴起奠基期
  • 二 1998—2008年约十年——发展兴盛期
  • 三 2008—2013年约五年——深化扩散期
  • 四 学术贡献与问题反省
  • 结语 未来进路展望
  • 本土崛起与借镜域外
  • 一 本土社会文化史研究在理论方法上的主要收获
  • 二 对西方新文化史的选择性吸收
  • 结语
  • 二 社会生活
  • 中国人生活意识的觉醒
  • 一 从传统到现代的生活观念
  • 二 重视休闲意识,提升生活观念
  • 饮食与伦理
  • 一 伦理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特色
  • 二 伦理,是怎样导向饮食的
  • 三 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 四 现代社会对饮食变革的要求
  • 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
  • 引言
  • 一 晚清以后城市“公共休闲”的兴起
  • 二 城市夜生活的兴起
  • 三 星期休息制度的实行
  • 四 作息定时习惯的形成
  • 结语
  • 日军空袭威胁下的西南联大日常生活
  • 引言
  • 一 日军轰炸对西南联大的影响
  • 二 联大师生的跑警报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三 跑警报:心态、心理效用及其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 结论
  • 近代同乡资源的流动与制度运作
  • 一 同乡资源流动的扩展与分化
  • 二 顺应与协作
  • 三 挑战与抗争
  • 结语
  • 三 风俗习尚
  • 礼俗文化的再研究:回应文化研究新思潮
  • 一 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 二 礼俗社会的文化模式
  • 三 百姓日用之学,是礼俗文化的基础命题
  • 四 从百姓日用之学中滋生人文启蒙
  • 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
  • 一“杨月楼案”引起争论
  • 二“良贱不婚”与身份观念的变动
  • 三 乡党关系与宗族观念的变动
  • 四 断案争论与法律观念的变动
  • 五 结案与结论
  • 论清末彩票
  • 一 从吕宋票到江南票
  • 二 洋商竞设彩票公司
  • 三 上海中心市场——南北洋势力的争夺
  • 四 各路诸侯尽显神通
  • 五 彩票的取缔
  • 六 简短的结语
  • 嘉道年间京师士人修禊雅集与经世意识的觉醒
  • 京师士人的修禊雅集
  • 修禊雅集:传播经世意识的媒介
  • 宋学影响与汉宋互动
  • 结语
  • 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
  • 一 历法上的“二元社会”格局
  • 二 历法“二元社会”的调适
  • 三 对历法“二元社会”的评议
  • 四 文化信仰
  • 坤角如何走红
  • 坤角由禁而盛
  • 京剧高度商业化
  • 男性审美的外化
  • 礼俗改良:梨园与社会之间
  • 余论
  • “民国”的诞生:清末民初教科书中的国家叙述(1900—1915)
  • 一 从皇帝到五色旗:国家象征的转变
  • 二 历史叙述的改变
  • 三 近代国家知识进入教科书
  • 四 结论:中国走向“近代国家”
  • 译介再生中的本土文化和异域宗教:以天主、上帝的汉语译名为视角
  • 音意译与新释:景教和天主教的译名
  • 移境与想象:基督教的译名
  • 相遇与接受:中方视野中的译名
  • 余论
  • 清末民初宗教迷信话语的形成
  • 清末启蒙思想家的观念
  • 清末舆论的二分趋向
  • 民国政府的二分政策
  • 权力与信仰世界的重建
  • “五四”新文化人的观念
  • 清末文庙祀典升格与人心失控
  • 一 为“激励人心”而将文庙祀典升格
  • 二 文庙祀典升格遭遇财政困难
  • 三 文庙大祀典礼的冷热不均
  • 四 促使时人更加离心
  •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