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现象及转型全方位改革建议。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现象,从社会融资总量、信贷管制、企业融资结构、商业银行业务格局变化等角度对其出现的原因与后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与美国、西欧等国家的金融脱媒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比较,最后从优化资产负债业务、深化金融创新、推进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与结构化理财产品、发展互联网金融等角度提出针对银行转型的全方位改革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 金融脱媒概况
  • 1.1 金融脱媒的背景
  • 1.2 金融脱媒的内涵
  • 1.3 金融脱媒的表现
  • 1.4 金融脱媒的类型
  • 1.5 金融脱媒出现的原因
  • 第2章 社会融资总量与金融脱媒
  • 2.1 社会融资规模概述
  • 2.1.1 社会融资总量的定义
  • 2.1.2 社会融资规模核算内容
  • 2.2 中国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分析
  • 2.3 金融脱媒下的社会融资结构变化
  • 2.3.1 全社会角度
  • 2.3.2 商业银行角度
  • 2.4 我们的观点
  • 第3章 信贷管制与金融脱媒
  • 3.1 信贷管制概述
  • 3.2 中国的信贷管制
  • 3.2.1 中国信贷管制的历程
  • 3.2.2 中国信贷管制的原因
  • 3.3 中国的金融脱媒
  • 3.3.1 中国金融脱媒的表现
  • 3.3.2 中国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
  • 3.3.3 中国金融脱媒的结果
  • 3.4 我们的观点
  • 第4章 企业融资结构与金融脱媒
  • 4.1 企业融资结构概述
  • 4.1.1 融资结构理论
  • 4.1.2 本章概念的界定
  • 4.2 中国企业融资结构现状
  • 4.2.1 不同规模企业融资结构现状
  • 4.2.2 不同行业企业融资结构现状
  • 4.3 中国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 4.3.1 大型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 4.3.2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 4.4 中国企业融资决策的分析
  • 4.5 中国企业特有的金融脱媒
  • 4.5.1 默许脱媒的成因
  • 4.5.2 短资长用的结果
  • 4.5.3 借新还旧的发酵
  • 4.6 我们的观点
  • 第5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脱媒
  • 5.1 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 5.2 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能力的影响
  • 5.2.1 贷款对存款的创造能力
  • 5.2.2 贷款对存款创造力的度量
  • 5.2.3 贷款分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5.3 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利息差的影响
  • 5.3.1 金融脱媒的深化对投资者的影响
  • 5.3.2 投资者预期收益率的上升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 第6章 金融脱媒的国际比较研究
  • 6.1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脱媒
  • 6.1.1 美国的金融脱媒
  • 6.1.2 德国的金融脱媒
  • 6.1.3 日本的金融脱媒
  • 6.2 新兴市场经济的金融脱媒
  • 6.2.1 新兴市场经济金融体系概况
  • 6.2.2 新兴市场经济的金融自由化
  • 6.2.3 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促进金融脱媒的产生
  • 6.3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脱媒的对比分析
  • 6.4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经营战略
  • 6.5 我们的观点
  • 第7章 优化商业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
  • 7.1 优化资产业务:发展供应链金融
  • 7.1.1 供应链金融概述
  • 7.1.2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
  • 7.1.3 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探讨
  • 7.1.4 民生银行与供应链金融
  • 7.2 优化负债业务:重启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 7.2.1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发展
  • 7.2.2 重新推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 7.2.3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 第8章 深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 8.1 大力发展债务融资业务
  • 8.1.1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 8.1.2 中小企业私募债
  • 8.1.3 金融债
  • 8.1.4 债贷组合
  • 8.2 创新并购业务
  • 8.2.1 并购贷款
  • 8.2.2 过桥贷款
  • 8.2.3 股权质押融资
  • 8.2.4 股权质押融资业务中存在的缺陷及建议
  • 8.2.5 股权质押业务的发展前景
  • 8.3 积极准备融资融券业务
  • 8.3.1 融资融券业务概况
  • 8.3.2 中国开展证券融资融券交易的必要性
  • 8.3.3 融资融券与商业银行
  • 8.3.4 可转换债券
  • 8.3.5 优先股
  • 第9章 “大资管时代”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
  • 9.1 资产管理行业与“大资管时代”
  • 9.1.1 资产管理业务现状
  • 9.1.2 资产管理竞争格局演变
  • 9.1.3 “大资管时代”下的行业重整
  • 9.2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
  • 9.2.1 资产证券化及其意义
  • 9.2.2 信贷资产证券化
  • 9.2.3 非金融企业(实体)资产证券化
  • 9.2.4 证券资产证券化
  • 9.2.5 资产管理与资产证券化
  • 9.3 “大资管时代”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
  • 9.3.1 内部挖潜:传统业务带来的机遇
  • 9.3.2 外部结盟:商业银行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 9.3.3 混业趋势:集团化运作
  • 9.4 案例分析
  • 9.4.1 公司基本情况
  • 9.4.2 项目基础资产情况
  • 9.4.3 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
  • 9.4.4 发行情况
  • 9.4.5 经验总结
  • 第10章 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与结构化理财产品
  • 10.1 金融衍生品
  • 10.1.1 美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发展启示
  • 10.1.2 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 10.1.3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交易的具体策略
  • 10.1.4 金融衍生品案例
  • 10.2 结构化理财产品
  • 10.2.1 结构化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
  • 10.2.2 商业银行开发结构化理财产品的运作策略
  • 10.2.3 产品案例
  • 第11章 发展互联网金融
  • 11.1 互联网金融概述
  • 11.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11.1.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 11.1.3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 11.1.4 互联网金融的五类模式
  • 11.2 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分析
  • 11.2.1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投融资环境分析
  • 11.2.2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史机遇
  • 11.3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优势
  • 11.3.1 大数据应用状况分析
  • 11.3.2 搜索引擎应用状况分析
  • 11.3.3 移动互联网应用状况分析
  • 11.4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 11.4.1 概述
  • 11.4.2 第三方支付
  • 11.4.3 金融网销
  • 11.4.4 P2P贷款
  • 11.4.5 电商小贷
  • 11.4.6 虚拟货币
  • 11.4.7 众筹融资
  • 11.5 互联网金融领先企业布局规划
  • 11.5.1 阿里巴巴
  • 11.5.2 百度
  • 11.5.3 腾讯
  • 11.6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
  • 11.6.1 积极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
  • 11.6.2 利用商业银行传统优势,发展结构化理财产品
  • 11.6.3 重点发展小微企业和零售业务
  • 第12章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