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晚清民国白话启蒙思潮变迁,文白之间紧张与和解。

内容简介

本书从晚清民国初期的启蒙思潮谈起,盖因白话的倡导萌蘖于启蒙思潮中启迪民智的原初理想。白话最终替代文言成为主要交际工具,由原初部分的、功能性设计,一变为整体的、结构性实践。这个变化是相当巨大的,在其建构过程中伴生着种种问题,具体过程之复杂,决不是文学革命倡导者所言的那样顺畅、简单,即便到今天这一过程是否终止也是一个问题,可以说,文白之间的内在紧张与和解,一直持续着。笔者以为旧体文学并没有消隐在历史的忘川之水中,而是幻化千身,融入到新文学。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绪论
  • 一 时代转型中的传统
  • 二 作为传统组成部分的旧体诗词
  • 三 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的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框架
  • 结语 关于文学史研究应有的观念及其他
  • 第一章 晚清五四以来的启蒙思潮
  • 一 晚清的危局及思潮变化
  • 二 晚清下层社会的启蒙
  • 三 近代新的文学机制的建立
  • 四 晚清文学的新变
  • 五 晚清民初文学思潮的更替
  •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破旧立新
  • 一 启蒙思潮的理论资源
  • 二 启蒙思潮对传统礼教的冲击
  • 三 文学革命
  • 四 五四启蒙思潮的贡献
  • 五 对五四启蒙思潮的反思
  • 第三章 启蒙与传统
  • 一 传统在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 二 启蒙与中国语境
  • 三 启蒙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 四 结语
  • 第四章 对新文化的检讨:以“科学”话语为例
  •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学”的观念
  • 二 “科学”话语的激进化
  • 三 科玄论战
  • 四 对“科学”话语的反思
  • 五 结语
  • 第五章 晚清民国以来传统文化的破坏
  • 一 典籍的损失
  • 二 学人的损失
  • 三 文化大师的文化创新活动被漠视
  • 四 结语
  • 第六章 民国时期新旧文学经济状况的考察
  • 一 新型报刊业的兴起
  • 二 文化是一种生意
  • 三 新文学/文化成为文化市场的大宗
  • 四 旧文学/文化的生意
  • 五 余论
  • 第七章 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的刊印传播
  • 一 民国时期古体诗词刊刻
  • 二 古体诗词借助现代传媒的传播
  • 三 小结
  • 第八章 民国时期旧体文学的创作及理论成就
  • 一 民国时期旧体诗的潜意识表现
  • 二 民国时期旧体诗词活动的特点
  • 三 民国时期旧体诗词创作的几个走向
  • 四 民国时期诗词之学的发达
  • 第九章 文言与白话的同根共生
  • 一 白话文成为语体工具是历史必然
  • 二 文体之间的借鉴和融合
  • 三 白话文建设的三种资源
  • 四 结语
  • 第十章 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的流风遗韵
  • 一 关于雅集
  • 二 旧体诗词的魅力
  • 三 新旧文学的纠葛
  •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安徽概况与旧体诗词活动
  • 一 安徽省名由来及地理状貌
  • 二 安徽近现代人口
  • 三 安徽近现代以来的文教
  • 四 民国时期的文言白话
  • 五 民国时期安徽旧体诗词活动
  • 六 余论
  • 结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接地性
  • 一 恢复历史细节
  • 二 建构中国现代文学背后的物质性景观
  • 三 基本概念的重新审视
  • 四 小结
  • 附录一 晚清民国渐进思潮初探
  • 附录二 40年代汪伪统治时期古体诗词的复兴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