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研究太平天国的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洪秀全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拜上帝会”的真实情况如何?金田起义是发生在某一天吗?

本书为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王庆成经典之作,主要围绕太平天国历史上的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制度建设、理论建构等展开研究。通过对史料的批判性利用和广泛征引,对太平天国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史事作了绵密而信实的考证,开阔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视野。本书论从史出,论述精审,不仅是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佳作,对中国近代史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示范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论洪秀全的早期思想及其发展
  • 一、1843年以前的洪秀全及其思想
  • 二、开始拜上帝并非开始革命
  • 三、《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的思想内容
  • 四、重游广西和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 五、余论
  • “拜上帝会”释论
  • 一、“拜上帝会”是存在的
  • 二、“拜上帝会”的创建者和存在时间
  • 三、“拜上帝会”宗教的源头
  • 四、“拜上帝会”宗教要旨
  • 五、“拜上帝会”教义的中国化
  • 六、“拜上帝会”的祈祷文
  • 金田起义记——关于它的准备、实现和日期诸问题
  • 壬子二年太平军进攻长沙之役
  • 一、太平军进攻长沙之役的事实
  • 二、太平军进攻长沙之役之检讨
  • 太平军内部对建都问题的论争及其影响
  • 一、太平军出广西前后进取计划的变化和怀土重迁观念的克服
  • 二、长沙之役和“取河南为家”的战略思想的提出
  • 三、“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方针的确立和“取河南为家”主张的数度被否定
  • 四、《建天京于金陵论》所说明的问题
  • 五、后记
  • 《太平军目》和太平天国军制
  • 一、《太平军目》的版本
  • 二、武宣本《太平军目》内容的推测和各本异同
  • 三、初期太平军的编制方式
  • 四、初期太平军的军数
  • 五、“九级等差”和“各系地名”制的消失
  • 太平天国的“旗制”
  • 一、“旗”的意义
  • 二、旗色的运用
  • 三、太平天国前期军中旗色
  • 四、关于“花旗”
  • 五、后期军中多色旗举例
  • 六、几点推测
  • 七、附记朱洪英旗帜
  • 儒家、墨家和洪秀全的“上帝”
  • 太平天国的“天”和“上帝”
  • 太平天国对“上帝”的称谓及其来源
  • 太平天国的一神论——一帝论
  • 太平天国的天堂、地狱和赏善罚恶
  • 太平天国的“魔鬼”
  • 圣神风、圣神电的历史和意义
  • “太平玉玺”的读法
  • 说明
  • 关于“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
  • 太平天国“上帝”的大家庭和小家庭
  • 太平天国后期铨政紊乱的原因
  • 壬戌十二年石达开的招兵告示和行军活动
  • 石达开大渡河覆败事实
  • 太平军和捻军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 太平天国的传说和历史
  • 关于洪秀全族谱
  • 访问金田、紫荆
  • “王四殿下”不是杨秀清
  • 《天情道理书》戊午遵改本
  • 辨石达开“伪造”密诏
  • 释“妄为推测有何益”
  • “嗣君”及其他
  • 洪仁玕绝命诗
  • 李秀成评价和忠王府存废
  • 一、1964年大规模批判李秀成以前史学界对李秀成的评价
  • 二、戚本禹否定李秀成是极左思潮的产物,曾受到史学界和领导方面的坚决反对
  • 三、粉碎“四人帮”后史学界评价李秀成问题的情况
  • 《镇江见闻录》别本中的新史料
  • 日本发现的太平天国新史料
  • 英国发现的太平天国新史料及其价值
  • 对太平天国革命的一点认识
  • 怎样认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性质——驳梁效、罗思鼎对太平天国历史的歪曲
  • 太平天国研究中的新问题
  • 太平天国研究的历史和方法
  • 《天父下凡诏书》(第二部)及其澳藏原刻本
  • 洪仁玕等亲书自述诗文中的史事——原题自述诗句随记
  • 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亲书自述诗文
  • 海外所藏太平天国文献叙录
  • 一、太平天国编印的书籍
  • 二、对太平天国书籍的所见所知
  • 幼天王、干王等未刊供词中的新史料并辨证
  • 一、金田起义前后
  • 二、洪仁玕在香港和去天京
  • 三、洪仁玕同李秀成的关系
  • 四、天王之死和幼天王等被俘
  • 五、何以未能会合侍王、康王
  • 六、被俘以后
  • 七、洪秀全父子的家庭和生活
  • 八、人事和制度
  • 九、已刊洪仁玕供词之校正
  • 我和太平天国研究
  • 后记
  • 后记之后
  •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深耕细作中的历史重构

    书中对太平天国史事的考证,常以微小切口切入,却能牵引出宏大的历史脉络。例如,关于 “金田起义是否发生于某一天” 的讨论,作者并未止步于传统史料的简单对照,而是通过分析广西地方志、清廷奏报及太平军内部文书的矛盾,还原了起义从秘密酝酿到公开爆发的动态过程。这种 “以小见大” 的视角,让人联想到福柯的 “微观权力分析”—— 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匿于被忽视的细节中。更令人惊叹的是对 “太平玉玺” 的考辨:作者通过比对玺文格式、印泥成分及现存实物的磨损痕迹,不仅破解了玺文读法的争议,还揭示了洪秀全试图通过玉玺神化自身权力的政治意图。这种将物质史与观念史结合的思路,展现了历史研究的立体维度。书中对太平天国宗教的分析,彻底打破了 “农民起义披着宗教外衣” 的刻板认知。作者指出,洪秀全的 “上帝” 并非单纯模仿基督教,而是杂糅了儒家 “天命观”、墨家 “兼爱” 与岭南民间信仰的复合体。例如,洪秀全将《尚书》中的 “天” 与《圣经》的 “上帝” 等同,又通过 “天兄下凡” 等仪式强化权力合法性,这种 “土洋结合” 的宗教实践,实为一场跨越文化的意识形态实验。尤为深刻的是对宗教与政权关系的剖析:杨秀清借 “天父下凡” 架空洪秀全神权,暴露了神权政治的内在脆弱性;而洪秀全晚年沉迷修订宗教典籍、忽视现实政务,直接加速了天京陷落。宗教在此不仅是动员工具,更成为权力博弈的战场与政权崩溃的诱因。这一结论,为理解其他宗教型政权(如明教与元末起义)提供了方法论参照。作者的史料搜集堪称 “学术苦旅” 的缩影。为寻找散佚文献,他远赴英、法、美等国图书馆,从殖民档案与传教士手稿中挖掘出《天父圣旨》《天兄圣旨》等关键文本。这些海外文献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太平天国早期活动的空白,更揭示了清廷与西方势力对历史书写的双重遮蔽 —— 清方史料刻意丑化 “逆贼”,而传教士记录则掺杂着宗教偏见。这种全球视野下的史料批判,令人反思历史书写的权力性。书中对日本、英国所藏太平天国文书的分析,展现了一个 “多声道” 的太平天国:既有洪仁玕试图与西方对话的《资政新篇》,也有石达开部在四川发布的招兵告示。这些文本的并置,打破了单一的革命史叙事,呈现出太平天国作为 “全球化初期地方回应” 的复杂面相。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作者并未陷入教条化窠臼。他既肯定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性,又批判其专制本质;既承认农民战争的进步意义,又揭示平均主义口号下的等级固化。这种辩证立场,在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性质” 一章中尤为突出:通过对比《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设计与实际施行的 “照旧交粮纳税”,作者指出太平天国未能真正触动地主经济,反而因战争需要加剧了基层掠夺。这一结论,既是对 “阶级斗争万能论” 的修正,也呼应了黄仁宇 “数目字管理” 失败的分析框架。

      转发
      1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