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深入解读了《礼记正义》文本。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揭示了《礼记正义》文本在文字校勘、文本解读、词句训话、名物与礼制的考据、礼学思想与政治思想的阐发等方面的成就。同时,对其在校勘、文本考释、训诂与名物、礼制考据上的部分失误或不足,进行必要的商榷或辨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基金
  • 试论《礼记》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代序)
  • 绪论
  • 一 《礼记》研究的学术意义
  • 二 《礼记正义》研究的学术意义
  • (一)《礼记正义》集唐前《礼记》学之大成
  • (二)《礼记正义》“学术缺陷”之辨析
  • 三 《礼记》研究文献综述
  • 四 《礼记正义》研究文献综述
  • (一)清儒《礼记》学及相关著述,堪为今人研究《礼记正义》之门户
  •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礼记》的译注与研究日趋繁荣
  • (三)中国台湾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成果
  • 五 本书的研究难点与主要框架
  • (一)《礼记》及其《正义》的难治
  • (二)本书的研究思路和主要框架
  • 第一章 《礼记》成书考释
  • 第一节 《礼记》称名考释
  • 一 “礼记”:《仪礼》之别名
  • 二 “礼记”:《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之共名
  • 三 “礼记”:《小戴礼记》之专名
  • 四 《礼记》之别名:《小戴记》《小戴礼》《礼》《记》《戴礼》《戴记》等
  • 第二节 《礼记》成书考释(一)
  • 第三节 《礼记》成书考释(二)
  • 一 戴圣编纂说
  • 二 叔孙通编纂说
  • 三 成于六国说
  • 四 汉人伪托戴圣编纂说
  • 五 马融、卢植删定说
  • 六 汉儒编纂说
  • 七 河间献王之徒编纂说
  • 第二章 唐前《礼记》学概述
  • 第一节 唐前《礼记》学简论
  • 一 两汉《礼记》学
  • 二 魏晋南北朝及隋《礼记》学
  • 三 东汉至李唐关于《礼记》的分类与改编
  • 第二节 唐前思想家、政治家对《礼记》的推崇
  • 一 孟子、荀子等先秦思想家对《记》文的重视
  • 二 贾谊等汉初思想家对《记》文的重视
  • 三 汉末三国政治家对《礼记》的推崇
  • 四 曹魏君臣讲经与《礼记》立于学官
  • 第三节 唐前文学、玄学与《礼记》的互动
  • 一 《礼记》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 二 《礼记》与玄学相通
  • 第三章 《礼记正义》修撰考述
  • 第一节 孔颖达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活动
  • 一 关于孔颖达现存史料的考辨
  • 二 孔颖达的治学与仕宦
  • 三 孔颖达的主要著述
  • 四 孔颖达与唐太宗的学术交流
  • 第二节 唐太宗与《五经正义》的修撰
  • 一 “大一统”政治对经学统一的迫切需求
  • 二 唐高祖的崇儒措施
  • 三 唐太宗的崇儒与重要举措
  • 四 唐太宗发起《五经正义》修撰的主观因素
  • 五 唐太宗的七道诏令与《五经正义》
  • 第三节 唐太宗与《礼记》的入列《五经》
  • 一 依据《礼记》经义论定礼制
  • 二 政治上践行《礼记》经义
  • 三 赋诗作文取法《礼记》
  • 四 表彰《礼记》学者
  • 第四节 《五经正义》的修撰历程
  • 一 陆德明《经典释文》统一群经音训
  • 二 颜师古《五经定本》考定《五经》文字
  • 三 孔颖达等修撰《五经正义》
  • 第五节 《礼记正义》的修撰、审定与修定学者
  • 一 《礼记正义》的修撰学者
  • 二 《礼记正义》的审定学者
  • 三 《礼记正义》的修定学者
  • 第四章 《礼记正义》版本简述
  • 第一节 《礼记正义》版本研究的文献梳理
  • 一 《礼记正义》版本研究的相关文献
  • 二 《礼记正义》版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礼记正义》唐代初本、定本与写本
  • 一 《五经正义》的初本
  • 二 《五经正义》的定本
  • 三 《礼记正义》的写本残卷
  • 四 《礼记正义》敦煌唐写本残片
  • 第三节 《礼记正义》两宋单疏本
  • 一 北宋单疏本《礼记正义》七十卷
  • 二 南宋监本单疏本《礼记正义》七十卷
  • 第四节 《礼记正义》南宋以降合刻本
  • 一 八行本《礼记正义》七十卷系列
  • 二 十行本《礼记正义》六十三卷系列
  • 第五节 《礼记正义》清末以来影印本
  • 一 十行本《礼记正义》六十三卷影印系列
  • 二 八行本《礼记正义》七十卷影印系列
  • 第六节 《礼记正义》当代点校整理本
  • 一 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礼记正义》,六十三卷
  • 二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分段标点本《礼记注疏》,六十三卷
  • 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礼记正义》,七十卷
  • 四 《儒藏》精华编本《礼记正义》,七十卷
  • 五 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华礼藏丛书本《礼记正义》,七十卷
  • 第五章 《礼记正义》校勘考释
  • 第一节 《礼记正义》的校勘版本
  • 一 校勘《礼记》之版本
  • 二 校勘郑玄《礼记注》之版本
  • 第二节 《礼记正义》的校勘方法
  • 一 对校法
  • 二 本校法
  • 三 他校法
  • 四 理校法
  • 五 数校法
  • 第三节 《礼记正义》的校勘内容
  • 一 校勘《礼记》经文
  • 二 校勘郑玄《礼记注》
  • 三 对郑玄校勘《礼记》经文的复校
  • 四 对其他相关文献的校勘
  • 第四节 《礼记正义》的校勘特点
  • 一 广集众本,择善而从
  • 二 勘正讹误,详析原因
  • 三 治学严谨,辨异存疑
  • 四 “礼是郑学”,尊重郑校
  • 五 校勘之中,贯通“三礼”
  • 第五节 《礼记正义》校勘商榷
  • 一 孔疏失校者七例
  • 二 因遵从郑校而误十四例
  • 三 因未从郑校而误一例
  • 四 以《伪古文尚书》校《礼记》及其郑注八例
  • 五 误驳前人校勘一例
  • 第六章 《礼记正义》文本考释
  • 第一节 论《礼记》的作者与成书
  • 一 论《礼记》的作者与编纂
  • 二 论具体《记》文的作者、来源或成篇时代
  • 三 论《礼记》的主要内容与写作方式
  • 四 论《礼记》一书的性质
  • 五 兼论《周礼》《仪礼》的成书
  • 第二节 论《礼记》各篇的题旨与要义
  • 第三节 论具体《记》文或章节的结构
  • 一 论具体《记》文的结构
  • 二 论《记》文具体章节的结构
  • 第四节 论《礼记》的文法
  • 一 对《礼记》用词(词组)的发凡起例
  • 二 对部分《记》文体例的总结
  • 三 对《记》文具体片段体例的总结
  • 第七章 《礼记正义》训诂思想与方法考论
  • 第一节 孔颖达的训诂思想
  • 一 阐释“训诂”之内涵
  • 二 具体辨析多种注解体例之义旨与特点
  • 三 系统论述经典训释之基本原则与具体主张
  • 第二节 《礼记正义》训诂方法论(一)
  • 一 专门义训法
  • 二 通用义训法
  • 第三节 《礼记正义》训诂方法论(二)
  • 一 声训法
  • 二 形训法
  • 三 其他三种释词法
  • 第四节 《礼记正义》训诂方法论(三)
  • 一 《礼记正义》释句法
  • 二 《礼记正义》释节法
  • 第五节 《礼记正义》训诂商榷
  • 一 因误解经文或郑注而误训
  • 二 因强解经文或郑注而误训
  • 三 因遵从郑注而误训
  • 四 前后训释自相矛盾
  • 第八章 《礼记正义》考据刍论
  • 第一节 《礼记正义》人物考据
  • 一 传说人物考
  • 二 历史人物考
  • 第二节 《礼记正义》名物考据
  • 一 天文类考
  • 二 地理类考
  • 三 人事类考
  • 第三节 《礼记正义》礼制考据
  • 一 吉礼考
  • 二 凶礼(丧礼)考
  • 三 宾礼考
  • 四 军礼考
  • 五 嘉礼考
  • 第四节 《礼记正义》考据商榷
  • 一 孔疏名物考据辨正
  • 二 孔疏礼制考据辨正
  • 第九章 《礼记正义》思想考论
  • 第一节 “攘斥佛老”与援道入儒
  • 一 《五经正义》的修撰与攘斥释老
  • 二 《礼记正义》对老庄的攘斥
  • 三 《礼记正义》援道入儒的主要方式
  • 四 《礼记正义》援道入儒的多重因素
  • 五 孔颖达等初唐经师的“心存道党”
  • 第二节 《礼记正义》的礼学思想
  • 一 论礼的内涵、起源与政治意义
  • 二 论礼乐制作
  • 三 论礼的具体践行
  • 四 论礼学著述
  • 第三节 《礼记正义》的政治思想
  • 一 《礼记》与政治的密切关联
  • 二 《礼记正义》对“大一统”思想的宣扬
  • 三 《礼记正义》对仁政思想的推崇
  • 四 《礼记正义》对古圣王的美化
  • 五 《礼记正义》对忠君思想的阐释
  • 结语
  • 一 《礼记正义》的学术意义
  • 二 《礼记正义》的著述之优
  • 三 《礼记正义》的政治实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