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6千字
字数
2018-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对致力于网络舆情、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研究的学者而言,本书是解读网络社会的钥匙。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国家—社会—技术”互动的视角,运用社会变迁理论、社会权力理论和新媒体与信息社会理论,展开“网络社群”概念的建构和分析过程。本书以“结构—制度分析”方法探讨网络社群形成的宏观社会、技术条件。又以近年来出现的四类不同抗争类别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为分析单位,引入“过程—事件分析”这一方法,深入到事件发展过程的内部,在表达形式、身份、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四个层面上对网络社群形成过程进行动态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对一个模糊概念的考察
- 第二节 理论资源、研究视角、策略与方法
- 第三节 章节安排
- 第一章 社会与技术:互动视野下的网络社群
- 第一节 社会变迁:结构分化与信息社会形成
- 第二节 技术变迁:具有地方性特征的互联网发展逻辑
- 第三节 技术赋权: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重构
- 第四节 网络社群:一个具体概念的提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技术与应用:四个平台上的网络社群
- 第一节 “网络茶馆”:中国网络论坛的聚众与分众
- 第二节 博客:自媒体开创交往新范式
- 第三节 节点式传播与话题驱动型微博社群
- 第四节 作为存在方式和社会场景的微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过程与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社群
-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过程—事件分析”
- 第二节 以恶制恶:暴民型社群及其背后——以周立波微博骂战为例
- 第三节 寻求真相:专业型网络社群的激辩——以“华南虎事件”为例
- 第四节 激愤网络:情绪型网络社群的形成与分化——以网络空间中的“小贩之死”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化与对立:社会权力视角下的网络社群
- 第一节 网络社群的建构:个体权利到群体权力
- 第二节 网络社群中的结构与权力
- 第三节 网络社群中的“派系”、社会思潮和极化现象
- 第四节 集体抗争:理念型网络社群的权力实践——以“东莞扫黄事件”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与意义:作为分析框架的网络社群
- 第一节 网络舆情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 第二节 网络社群:网络舆情研究的核心概念、理论起点和分析框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