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1917年美国专业报人在华办报,《密勒氏评论报》独树一帜,推广美式新闻理念,突破障碍。
内容简介
托马斯·F·密勒和约翰·B·鲍威尔于1917年6月9日在上海共同创办了《密勒氏评论报》,从而开启了美国专业报人在华办报的历史。《密勒氏评论报》是一份引领了中国周刊时代的“政治和财政之周刊”。在刊行的32年里,刊物历经了密勒和鲍威尔父子三任主编。它一开始就宣称自己遵循美国的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刊物主编致力于将美式专业办刊方式移植到中国,并使之逐渐适应中国本土的需求。编辑团队还迅速培养起了一个包括中国年轻知识分子在内的国际读者群体。刊物以在华“密苏里新闻帮”为核心构建起了一支亲美的跨国、跨领域、跨地域和跨党派的新闻专业团队。依靠这一团队,刊物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在华的语言障碍和种种新闻封锁,开启了在华外报专业化办报的新纪元。刊物还将包括客观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等一些专业报道方式和深度报道手法综合运用于其新闻活动之中,从而以鲜明的专业办刊特色在在华外报中独树一帜。小鲍威尔主笔时期,刊物逐渐走上了美国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对立面,宣传色彩也日益浓厚。它的财经特色和美式专业办刊特色也逐渐褪变。1953年7月,《密》宣告停刊,成为最后一份离开中国大陆的在华外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绪论
- 第一章 美国专业报人来华办报的开端
- 第一节 密勒——“美国在华新闻业之父”
- 第二节 老鲍威尔——西方来华专业报人的先驱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创阶段:美国专业办刊方式的移植
- 第一节 对《新共和》杂志的模仿
- 第二节 目标读者的确定与培养
- 第三节 主要栏目设置
- 第四节 日渐明确的办刊宗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熟阶段:美国专业办刊方式的本土化
- 第一节 拓展新闻报道范围
- 第二节 构建跨国编辑记者团队
- 第三节 丰富经营和管理方式
- 第四节 支持中国民族民主运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专业团队的构成与分布
- 第一节 专业团队的核心——在华“密苏里新闻帮”
- 第二节 专业团队的成员及分布
- 第三节 专业新闻团队对“整体真实”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专业服务功能的发挥
- 第一节 《密勒氏评论报》的政治功能
- 第二节 《密勒氏评论报》的经济功能
- 第三节 《密勒氏评论报》的其他社会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专业报道手法的综合运用
- 第一节 对西安事变的客观性报道
- 第二节 对“巴黎和会”的解释性报道
- 第三节 针对日本的调查性报道
- 第四节 对“治外法权”的综合报道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蜕变阶段——小鲍威尔的坚守与离去
- 第一节 复刊前后
- 第二节 复刊后政治立场的演变
- 第三节 从周刊,到月刊,再到停刊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妥协
- 第一节 传播美国新闻专业主义
- 第二节 推动“密苏里模式”在中国的移植
- 第三节 对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妥协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沃尔特·威廉士所拟之《记者信条》(英文版)
- 附录2 《密勒氏评论报》1928年所刊《新中国特刊》封面及目录
- 附录3 《密勒氏评论报》所载关于治外法权的“特别稿件”
- 附录4 《密勒氏评论报》所载有关新闻业的“特别稿件”
- 附录5 20世纪上半叶在华美国记者名录
- 附录6 美国在华主要英文报刊名录
- 后记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