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刊物,本册是第十四辑。

内容简介

《清华社会学评论》是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自2000年创刊以来,始终以“面对中国社会真问题,关注转型期实践逻辑,推动本土化理论研究”为宗旨,刊发过许多在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

《清华社会学评论》创刊前期多以热点主题形式组稿出版,通过热门主题的选取、独到的视角、精辟的论述,掀起了学术界对“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新生代农民工”等问题的讨论热潮,为社会学学界搭建了一个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卷首语
  • STS的传统、特质与未来
  • 如何“从STS的视角看”?
  • 机器习得人类知识的前提:具备身体抑或掌握语言?
  • 责任自治与数字泰勒主义:外卖平台资本的双重管理策略研究
  • 当农民工遭遇“机器换人”
  • 多元知识、权威角力与符号资本:一个中国工业化农村中的环境健康知识论辩
  • 表演“噪音”
  • 社会的形状与社会学的美
  • 日常实践塑造知识体系
  • 《清华社会学评论》征稿启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在 2013 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应用的步伐在 “中国制造 2025” 计划颁布后加速,不仅浙江、江苏和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出台政策大力推进产业升级,连江西和湖北等中部地区也出现了 “机器换人” 的热潮(聂洪辉、朱源,2017)。媒体也大力吹捧一些典型案例,如 2015~2016 年,东莞先后有两家 “无人工厂” 登上了报纸头条(黄少宏、靳延明,2015;余宝珠,2016),这两家手机代工厂成功获得市政府 “机器换人” 政策的补助,成为推动东莞 “世界工厂” 产业升级的样板。鉴于以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中国当前的技术升级格外引人关注。颇具争议的是,中国工人能在技术进步中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国外关于技术与劳工的左翼社会学研究主要有两波:第一波研究关注 1950~1980 年自动化数控机床引入制造业后工会的角色。社会学家不满工会只关注利益分配,而放弃对生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的争取。第二波研究始于 2010 年,人工智能的炒作使不少学者认为新技术能压缩劳动时间、延长人类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从而使社会自动跨入 “后资本主义” 时代。第二波学者对新技术的发展潜力寄予厚望,而不像第一波学者那样关注工人的组织与行动对利益共享的重要性。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