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7千字
字数
2015-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知识产权侵权特点与责任论述
内容简介
对知识产权造成的损害,具有特殊性。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垄断性,反映到被侵权的特点上,表现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很容易发生、破坏性大、影响面广、甚至超越国界。本书针对知识产权的侵权特点,分别就专利侵权、商标权侵权、著作权侵权和商业秘密侵权各专门领域进行论述,并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责任进行整体性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论
- 一、专利侵权问题
- 二、商标侵权问题
- 三、著作权侵权问题
- 四、商业秘密侵权问题
- 五、关于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整体思考
- 第一章 专利权保护范围与侵权责任
- 第一节 被侵权对象的判断: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
- 一、专利权利要求书
- 二、对于权利要求的理解与解释
- 第二节 专利侵权的中心与边缘: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
- 一、侵权形态的区分
- 二、直接侵权的判定
- 三、关于专利间接侵权
- 四、持有专利侵权产品:直接侵权还是间接侵权抑或即发侵权
- 五、关于专利网络侵权问题
- 第三节 侵权范围的适当限制:专利侵权的归责原则
- 第四节 专利侵权责任的承担
- 一、停止侵害
- 二、关于即发侵权与民事责任
- 三、损害赔偿
- 第五节 专利侵权抗辩事由
- 一、专利权无效抗辩
- 二、现有技术(设计)抗辩
- 三、在先专利抗辩
- 四、先申请专利的抗辩
- 五、已经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许可抗辩
- 六、“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抗辩
- 七、非经营目的抗辩
- 八、“合法来源”的抗辩
- 九、其他抗辩
- 第二章 扩张与限制:关于商标侵权责任
- 第一节 利益衡量与自由限度:商标权侵权的归责原则
- 第二节 核心问题:混淆与淡化
- 一、商标的构成与商标的功能
- 二、我国《商标法》对于商标侵权的规定
- 三、向混淆可能性标准的过渡:我国以往实践中的商标侵权判断
- 四、混淆可能性:国际条约及一些国家的相关规定与解释
- 五、商标权的扩张:商标淡化侵权的追究
- 第三节 关于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
- 第四节 商标权进一步扩张:网络商标侵权责任制度
- 第五节 商标权侵权的责任承担
- 第六节 商标权侵权抗辩
- 一、商标权无效抗辩
- 二、商标权用尽及平行进口
- 三、在先权利抗辩
- 四、合理使用
- 五、非商业性使用
- 六、“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未使用注册商标”抗辩
- 七、“合法来源”抗辩
- 八、权利懈怠抗辩
- 第三章 著作权专有领域与侵权责任的判定
- 第一节 概念扩张与制度演进:关于著作权损害事实
- 第二节 权项的制度设计与加害行为的违法性
- 一、理论争鸣
- 二、权项的制度安排与行为违法的分析判断
- 第三节 关于侵权构成的因果关系和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 一、侵权构成的因果关系
- 二、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四节 权利扩张与责任判定:关于间接侵权
- 第五节 科技挑战与制度回应:关于网络侵权
- 一、无过错侵权与过错侵权
- 二、共同侵权(包括帮助、教唆侵权)
- 三、判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以判断教唆、帮助
- 四、通过立法解决著作权网络侵权问题的建议
- 第六节 关于侵权抗辩
- 一、权属抗辩
- 二、权利限制与例外:合理使用抗辩
- 三、法定许可
- 四、授权许可
- 五、著作权穷竭
- 六、关于平行进口抗辩
- 七、关于合法来源抗辩
- 八、作品已过保护期
- 九、关于时效完成抗辩
- 第七节 著作权侵权的具体判断
- 一、对于有效著作权的判断
- 二、对于抄袭剽窃侵权认定的“三段论”
- 三、权利范围、侵权类型以及侵权判定方法
- 四、关于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列举式规定
- 五、关于著作权登记公示问题
- 第八节 研究结论与打击侵权以及化解侵权的建议
- 第四章 特殊形式:商业秘密侵权责任
- 第一节 商业秘密的法律地位
- 第二节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模式
- 一、合同法保护
- 二、公司法保护
-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 四、侵权责任法保护
- 五、刑法保护
- 六、立法完善构想
- 第三节 商业秘密侵害行为形态、责任判定以及归责原则
- 一、商业秘密侵害行为形态
- 二、商业秘密侵权责任判定
- 三、关于商业秘密侵权责任的过错责任原则
- 第四节 商业秘密侵权责任承担方式
- 一、禁令(停止侵害或有关行为)
- 二、损害赔偿
- 三、其他责任方式或救济措施
- 第五节 商业秘密侵权的抗辩事由
- 一、独立研发获得
- 二、反向工程获得
- 三、转让或许可获得、授权使用
- 四、关于公共利益抗辩
- 五、善意第三人的合理依赖
- 六、有关技术或者信息已经公开
- 七、关于时效
- 第五章 对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的整体思考
- 第一节 逻辑起点:损害结果及其判定
- 第二节 侵害行为及其违法性
- 一、侵害行为因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不同而不同
- 二、关于知识产权侵害行为的违法性判断
- 第三节 因果关系及其判断
- 第四节 理论纷争与制度反思: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
- 一、理论争鸣
- 二、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间接侵权抑或过错责任
- 三、制度反思
- 第五节 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的承担
- 一、停止侵害
- 二、关于“即发侵权”与民事责任
- 三、损害赔偿
- 四、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时效的制度安排
- 五、关于侵权预防措施
- 结论与推论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