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英国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创作的关于地中海历史的三部著作的集合。

内容简介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是英国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创作的关于地中海历史的三部著作的集合,它们分别是《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和《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

这三本书涵盖的时间达四个世纪之久,从1200到1600年,这是不同文明和互相竞争的各大帝国为了领土、宗教信仰和贸易控制而激烈地冲突的年代。这场冲突的参与者包括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西班牙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朝。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岛。海洋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感召下,枕戈待旦。这将是互相竞争的帝国和信仰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和世界中心主宰权所进行的史诗级别的斗争的第一枪。《海洋帝国》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争夺欧洲灵魂的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这个快节奏的故事越来越激烈,范围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在这个奴隶制、桨帆船战争、绝望与勇气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故事里,克劳利令人信服地勾勒出一系列为了权势和生存而战斗的海盗、十字军武士和宗教战士。《海洋帝国》是一个色彩纷呈、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当代的文明冲突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背景。

《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财富之城》则可算是威尼斯共和国简史,不过侧重于其在地中海上的外交与战争,尤其是与奥斯曼帝国的对抗。数百年间,威尼斯从礁湖渔村崛起为海上贸易强国,并且开疆拓土,盘踞了爱琴海沿岸许多地区,凭借狡黠的外交手腕、强悍的海军和金钱贿赂,左右逢源于东西方势力之间,与基督教和穆斯林世界都做生意,在不同时期与双方都发生过武装冲突,此中故事非常精彩。

目录

  • 1453
  • 版权信息
  • 《今日美国》夏季最佳图书 《旧金山纪事报》夏季最佳图书
  • 文前辅文
  • 中文版序
  • 文前彩插
  • 序言:红苹果
  • 1.燃烧的海
  • 2.伊斯坦布尔的梦想
  • 3.苏丹和皇帝
  • 4.割断喉咙
  • 5.黑暗的教堂
  • 6.城墙和大炮
  • 7.浩瀚如繁星
  • 8.世界末日的恐怖号角
  • 9.上帝的神风
  • 10.鲜血的螺旋
  • 11.恐怖的机械
  • 12.不祥之兆
  • 13.“铭记这一天!”
  • 14.紧锁的城门
  • 15.一捧尘土
  • 16.世界的梦魇
  • 尾声:安息之地
  • 资料来源
  • 鸣谢
  • 译名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 海洋帝国
  • 版权信息
  •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 文前辅文
  • 中文版序
  • 序言:托勒密的地图
  • 第一部 恺撒们:海上角逐,1521~1560年
  • 1.苏丹驾到
  • 2.求援
  • 3.邪恶之王
  • 4.远征突尼斯
  • 5.多里亚与巴巴罗萨
  • 6.土耳其的海
  • 第二部 震中:马耳他战役,1560~1565年
  • 7.毒蛇的巢穴
  • 8.入侵舰队
  • 9.死亡的岗位
  • 10.欧洲的三角堡
  • 11.最后的求援者
  • 12.血债血还
  • 13.堑壕战
  • 14.“马耳他不存在”
  • 第三部 大决战:冲向勒班陀,1566~1580年
  • 15.教皇的梦想
  • 16.盘子上的头颅
  • 17.法马古斯塔
  • 18.基督的将军
  • 19.着魔的毒蛇
  • 20.“决一死战!”
  • 21.火海
  • 22.其他的海洋
  • 尾声:遗迹
  • 鸣谢
  • 译名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 财富之城
  • 版权信息
  • 《星期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 《金融时报》隆重推荐图书
  • 文前辅文
  • 中文版序
  • 文前彩插
  • 序幕:起航
  • 第一部 机遇:商人十字军
  • 1.达尔马提亚领主
  • 2.失明的执政官
  • 3.三万四千马克
  • 4.“狗转过来吃它所吐的”
  • 5.兵临城下
  • 6.四位皇帝
  • 7.“地狱的造孽”
  • 第二部 崛起:海洋的君主
  • 8.八分之三个罗马帝国
  • 9.需求与供给
  • 10.“在敌人的血盆大口中”
  • 11.圣提多之旗
  • 12.驯服圣马可
  • 13.战斗到底
  • 14.海洋帝国
  • 15.“如同泉中水”
  • 16.尼普顿之城
  • 第三部 月食:升起的月亮
  • 17.玻璃球
  • 18.基督教世界之盾
  • 19.“如果内格罗蓬特沦陷”
  • 20.火的金字塔
  • 21.扼住威尼斯的咽喉
  • 结语:归程
  • 引文来源与参考文献
  • 鸣谢
  • 古今地名对照
  • 译名对照表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与大海的婚礼(下篇)

    04"起初有商",威尼斯只相信利润封建君主制 —— 秩序空间中的松散和混乱造成的裂隙,是威尼斯的陆上生存空间就边界这个概念上,地中海首先是文明意义上的边界。是由不同的人种,以多种社会经济生活形态所聚集成的群体之间,彼此进行文化与物质交流,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与发展,形成诸多不同规模的社会文化,最终相对稳定之后的边界。在前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地理因素,其次才是欧亚非三大洲在地理空间上的自然边界。受罗马文明圈和阿拉伯文明圈合围的地中海周边地区,既是两种文明与多种文化的交融地,也是两个空间秩序相互施加力量,和进行意志对决的导出地。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帝国的北部疆土和未征服领域,在 "我与你" 的关系中,逐渐获得精神自觉,并开启了自我意识,且自我意识被不断加强。自西罗马崩裂后,罗马帝国此前曾对环地中海地区以及西欧、北欧、东欧的,强大的政治统合能力和军事威慑能力,也随之消散。虽然帝国的政治框架解体了,但是罗马文明却极大扩张了。在欧洲混乱的状态中,"我与你"、"我与他" 的关系建立起来了,在一个统一的罗马文明之下,欧洲人纷纷确立了各自的身份认同,并在不断地相互对抗中得到强化。因此,拜占庭帝国独自面对来自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各自完成了政治及文化整合后诸王国的冲击。戴克里先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也分裂成了天主教与东正教。教权与王权围绕着世俗权力展开的斗争,在欧洲大陆截至 19 世纪之前,就一直从未停止过。不光是宗教与世俗的矛盾,教会内部、王室之间,也有矛盾。国力逐渐衰弱的拜占庭,长期以来采取最多的应对思维,是善于在强力对手的内部寻找分裂矛盾,将自己的力量和意志渗透进去,从内部使用巧劲儿,从而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而宗主国拜占庭的这种应对策略,也间接地影响了威尼斯。在历次面对危机时,相较于出动海军,威尼斯更多的是派出外交官。军事目的从来都不是威尼斯的国家目的,在军事上的投入,要折算进此后进行贸易的收入当中。因为一旦出动海军,共和国的贵族精英就要披挂上阵,如果把人才都打没了,再培养起来就缓慢且困难。在与热那亚人和奥斯曼帝国的历次海战中,贵族精英就阵亡多达三分之二,而培养人才只有两个方面,一是靠贵族家庭的言传身教;二是专门的职业学校培育。贵族要是打没了,这两条教育线就都缺 "教师"。而且,作为中世纪船舶在地中海航行的最主要 "燃油" 动力:奴隶桨手,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按照威尼斯的举国体制,战争期间所有商船也要参战,贸易运输极为受影响。所以无论每场战争的输赢,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都发自内心的认为,即时喊停非常有必要。"囚徒困境" 中的贸易、战争与外交从政治与社会秩序上看,威尼斯既不是欧洲的封建君主制,也不是西亚北非的中央集权制;在宗教信仰即意识形态层面上,他们虽然是信奉天主教,但是宗主国却是奉东正教的拜占庭,而且威尼斯人内心深处更加相信 "利润",只要有利可图,那即是 "先做威尼斯人,再做基督徒"。在大的地理秩序空间上,他们的唯一生计就在海洋,但也依赖于陆地上的土地产出。在国家行为上辗转腾挪于东、西方之间,透过契约和信用的普适性,来阐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努力的在两大对立阵营之间维持自由。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古希腊文明 —— 古罗马帝国文明,成就了中世纪的威尼斯。也正是处于四战之地的君士坦丁堡逐渐陷入窘境,又从财政意义上帮助 "建设" 了威尼斯。而且拜占庭帝国不但将威尼斯人扶上船(达尔马提亚领主),还要送一程(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远距离商品贸易的成本,取决于地区内各方力量是否统一,和国际秩序是否稳定。地中海上的贸易秩序是亚平宁半岛上的海洋城邦国家们的共同努力。但是,"自由交易" 既关乎到利润,那么在这个一个秩序的平台上,获得主导权的国家,只能有一个。威尼斯无论是对拜占庭的资源攫取,还是与热那亚、匈牙利、奥斯曼的战争,在觊觎贸易独占权的背后,是对于主导地区贸易秩序的争夺。但是从与之交锋的陆权国家角度看,却不是这个逻辑。——"我消灭你与你无关":陆权与海权在冲突中的错位:13 世纪初,已然羸弱不堪的拜占庭,依旧背负着罗马帝国担纲者的包袱,陆权秩序意识下的拜占庭,背后遭受基督教国家在领地上的侵蚀,正面被新崛起的塞尔柱王朝挤压。陆权国家的战略考量是,威胁都是来自于陆地,如何通过外交结盟与贸易赎买来消解掉军事威胁,而发展海上力量使用海军仅是一种军事手段。即使是中世纪后期的奥斯曼帝国与威尼斯以及神圣同盟的战争,也是从军事战略安全角度考虑的。打归打,但是奥斯曼依然给予威尼斯人以贸易特权。但是海洋贸易国家在逐渐巩固了海上交通线之后,进一步考虑的是,如何占领更多的海上交通节点,进而开拓更大的自由交易市场,成为东西方之间贸易规则的定制者和主导者。而获取作为欧亚大陆上最大贸易集散地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贸易独占权,是必须要纳入海洋贸易战略规划的。所以,在地中海地区这样一个狭小拥挤的空间中,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之间的冲突,虽然看起来是围绕着同一个物理目标,但是双方借由这个物理目标所展现的初衷和意愿却完全不一样。对此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勒班陀海战。相比较而言,在 19 世纪以全球为宏大视野的英帝国面前,威尼斯、热那亚作为为地中海上的海权国家,就联结和调动的信息与能量来讲,其格局实属有些勉强。从能量上看,勒班陀海战的确是陆权秩序裹挟着海洋城邦国家,使用海军进行对决的战争;从信息上看,又是一众海洋城邦国家引导着大陆国家达成己方目的的冲突。虽然勒班托海战的参与阵营是欧洲组成的神圣同盟与奥斯曼帝国。但就输赢方面来讲,是威尼斯、热那亚、马耳他骑士团、柏柏尔海盗、拉古萨等等诸多海洋城邦阵营,为了维护传统的地中海贸易秩序,在军事上战胜了神圣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试图在地中海上全面导入陆权秩序的战争。05"与大海的婚礼" 仍未结束奥斯曼帝国在苏莱曼一世掌权时期处于扩张的巅峰,"加齐" 作为帝国扩张的底层意识,政治、经济和军事架构均围绕着土地扩张展开。然而当帝国对社会资源的集结速度与消耗速度相持平时,也就意味着帝国的扩张势头已是极限。奥斯曼在维也纳城下的失败,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扩张意识仍未停止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从 16 世纪开始,开始出于对战略安全和获取新的资源方面的考虑,将视野从陆地转移到海上。即便如此,也是将海洋视作可以承载海军力量,以达成陆上战略目的的存在。勒班托海战之后,陆权秩序想要遮蔽海洋秩序的战略目的并未达成,两大帝国又将精力转回到了陆上。地中海的海面上又重归了平静。"圣马可万岁!共和国万岁!" 在地中海之外,以葡萄牙王室全资支持的达伽马远洋探险作为开端,欧洲人的跨洋贸易开始有了丰厚的回报。欧洲以土地财政为主导的封建君主制的社会,得以在陆地之外产生新的刺激,新的社会经济活力被激发出来了,来自北欧的水手开始南下深入地中海进行商船贸易以及劫掠。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家族在巴尔干半岛形成犬牙交错的统治疆界,地区性的动荡,为本就贫瘠多山的达尔马提亚地区不断地滋生海盗,又增添了动力。乌斯科克海盗问题再次令威尼斯人极为头疼。欧洲人的跨洋贸易 —— 开辟新航线,绕过中间商加价,为欧洲带去生活必需品的同时,在工业生产与原材料关系上最为显著的是纺织工业的膨胀,英国人和西班牙人纷纷参与进地中海贸易当中。为适应大西洋而产生的新式船舶和航海技术,在地中海上对威尼斯人直接呈碾压之势。又加上威尼斯的贵族阶层在历次战争中被大量消耗,海事人才的缺乏不足以再次支撑起海洋帝国的强盛。对 "利润" 嗅觉敏感的威尼斯人,自然也不会放过参与到工业纺织品的生产当中。以上种种因素综合起来间接地导致了威尼斯共和国从事地中海贸易的逐渐衰落。1789 年 7 月 14 日,在威尼斯的里亚尔托,仿佛也能看到法国巴黎燃起的冲天火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潮起潮落地中海

      终于啃完了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故事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看得出无论作者还是译者,都竭尽全力地给读者奉献了如此经典的作品,我们只需要从中汲取养分来充实知识武器库即可。期待拜读两位的另一部著作,已列入计划。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