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儒道互补”美学史观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是李泽厚突破西方美学重围,探寻中国文化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提升中国美学自信心而建构的重要理论成果。

本书首先探讨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形成发展的过程。其次分析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丰富而独特的内涵。继而论述了其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史价值。最后辩证地分析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阐释困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绪论
  • 一 学术史回顾
  • 二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和创新点
  • 第一章谁持彩练当空舞
  • 第一节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提出背景
  • 一 西学东渐:从“儒道对立”到“儒道会通”
  • 二 文化自觉:从“西方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本土化
  • 第二节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形成和发展过程
  • 一 《孔子再评价》——确立“儒家主干”地位
  • 二 《美的历程》——提出“儒道互补”思想史观
  • 三 《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儒道互补”美学观的确立
  • 四 《华夏美学》——确立“儒道互补”美学史观
  • 五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深化
  • 第二章万紫千红总是春
  • 第一节 “儒道互补”前提:儒道同一
  • 一 儒道具有相通性
  • 二 儒道具有同源性
  • 第二节 “儒道互补”实质:儒家主干,以道补儒
  • 一 儒家美学主干地位的证明
  • 二 “以道补儒”基本观点的论证
  • 三 儒家美学主干思想的全面贯彻
  • 第三节 “儒道互补”动力:兼收并蓄
  • 一 屈骚传统对儒家美学的补充
  • 二 禅宗美学对儒家美学的补充
  • 三 近代个性解放思想没有背离儒学传统
  • 四 近代西方美学对儒学传统的回归
  • 第四节 “儒道互补”现代转化:“自然人化”观
  • 一 儒道互补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
  • 二 “人的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化”的充分补足
  • 第三章千举万变其道一
  • 第一节 “儒道互补”是“自然的人化”观的扩展与升华
  • 一 “自然的人化”观的发展过程
  • 二 “自然人化观”与“儒道互补”
  • 第二节 “儒道互补”是历史本体论的基本精神
  • 一 历史本体论的基本要点
  • 二 历史本体论与“儒道互补”思想
  • 第三节 “儒道互补”是“情本体”论的归宿
  • 一 “情本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 “情本体”与“儒道互补”的密切关系
  • 第四节 “儒道互补”是“度本体”的集中体现
  • 一 中式辩证——“度本体”的内涵与地位
  • 二 “儒道互补”与“度本体”
  • 第四章但开风气不为师
  • 第一节 确立中国美学思想的根基
  • 一 儒家美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 二 道家美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影响
  • 第二节 创新美学史书写范式
  • 一 与西方主要美学史观比较
  • 二 中国美学研究先行者的影响及与中国主要美学史观比较
  • 第三节 提升中国美学独特价值
  • 一 情理结合
  • 二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 三 儒道互补理想人格美学
  • 第四节 建构“儒道互补,会通中西”的理想中西文化交流模式
  • 一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互补
  • 二 重视情感
  • 三 追求和谐美
  • 第五节 开创中国美学现代性未来
  • 第五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第一节 诠释方法阐释困境
  • 一 “儒道互补”的根源模糊
  • 二 论证中的矛盾性
  • 第二节 文艺实证阐释困境
  • 一 中国古代诗歌美学史:超越儒道、美在深情
  • 二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史:儒道并立、儒道融合、重视抒情、走向民间
  • 三 中国古代陶瓷美学史:儒道并立、儒道融合、雅俗共赏、中西会通
  • 第三节 思维方式阐释困境
  • 一 “互补”思维阐释困境
  • 二 单一论思维阐释困境
  • 三 统一论思维困境
  • 四 混同思维的阐释困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