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赴一场法理学的思想盛宴,开启法律溯源的批判阅读。

内容简介

书中以经典案例为切入点,介绍、分析、比较了20世纪英美法理学各主要流派关于“法律是什么”的理论,在学理根据层面呈现了各种理论的渊源与困境、关联与交锋,从多重维度探索了法律的含义。

在写作方式上,作者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间接评介,而是以原典文献为基础,从读者的知识背景出发,结合提问和反思,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与法理学家进行深度“交往与对话”,让读者的批判阅读得以展开、深入,从而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有更深刻的认知。

目录

  • 版权信息
  • “现代图书馆”出版缘起
  • 增订版序
  • 修订版序
  • 再版小序
  • 初版序言
  • 引言
  • 第一章 实际存在的法律命令
  • 一、法律是一种命令
  • 001 命令、义务和制裁
  • 002 历史中的法律
  • 003 法律的连续性
  • 004 对立法者的法律约束·法律制裁
  • 005 法律的自愿内容
  • 006 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
  • 007 主权者和强暴者
  • 二、区分实然法律和应然法律
  • 008 法律的存在与功过
  • 009 实证观念
  • 010 自然法观念
  • 011 实证法律观念的实践理由
  • 三、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法律
  • 012 法律科学
  • 013 经验分析
  • 014 如何确定“法律制度”
  • 015 法律结构、特征和概念的一般分析的实践意义
  • 四、小结
  • 第二章 行动中的法律
  • 一、疑难案件
  • 016 疑难案件的特征及原因
  • 017 疑难案件中的法律推论
  • 018 法院判决的最终性
  • 二、法律与法律的渊源
  • 019 法律适用者的解释即为法律
  • 020 法律的渊源
  • 021 法律适用者解释的效力
  • 022 法律规则和法律的具体判决
  • 三、法律是一种预测
  • 023 律师的“预测”
  • 024 坏人的视角
  • 025 预测的约束作用
  • 026 好人·法官·预测
  • 四、行动中的法律
  • 027 虚构的法律规则
  • 028 作为具体判决的法律
  • 029 行动中的法律及其不确定性
  • 030 疑难案件与法律适用者的复杂推论
  • 031 法律适用者的态度
  • 032 法律适用者的推论与法律规则
  • 033 具体判决·强制·法律规则
  • 034 法律具体判决的最终性
  • 035 法律的阅读与理解
  • 五、实用主义精神
  • 036 法律与社会的需要
  • 037 实用主义和法律的正当性
  • 六、作为一种没有“规则”内容的社会现象的法律
  • 038 实然与应然·法律社会学
  • 039 内容不确定的法律知识
  • 七、小结
  • 第三章 官员统一实践中的法律
  • 一、规则的内在方面
  • 040 习惯行为模式·规则行为模式·被迫行为模式
  • 041 规则的内在方面和规则的存在
  • 042 内在方面·法律权利·积极义务·法律规则
  • 043 对待规则态度的种类
  • 044 内在方面与义务
  • 045 义务与规则
  • 二、次要规则
  • 046 法律规则的种类
  • 047 三种次要授权规则
  • 048 承认规则的作用及其存在方式
  • 049 次要规则的法理学意义
  • 050 承认规则与法律性质(或效力)的来源
  • 051 区别法律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要素
  • 052 法律适用者的实践与承认规则
  • 053 制定法及判例中蕴含的原则、政策及政治道德准则的形成机制及运用·承认规则
  • 054 法律的存在与官员
  • 三、规则的确定性与模糊性
  • 055 “意思中心”与“开放结构”
  • 056 规则的确定性与模糊性
  • 057 “意思中心”·规则的存在·法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058 “意思中心”与法律适用者的争议
  • 四、法律与道德的分野
  • 059 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
  • 060 广义的法律观念和狭义的法律观念
  • 061 法律与道德在事实上和概念上的联系
  • 062 道德选择的困境与两种法律观念
  • 063 法律理论的研究
  • 五、法学是一种客观的法律知识
  • 064 日常语言的正常用法
  • 065 “出处”“形式”“结构”“目的”
  • 六、小结
  • 第四章 解释性质的法律
  • 一、“理论争论”
  • 066 法官的不同意见
  • 067 “理论争论”
  • 068 “理论争论”的法理学问题
  • 069 “理论争论”存在的实践前提
  • 070 “理论争论”·识别功能的标准·日常语言的正常用法
  • 071 “隐含法律”的特点及理论渊源
  • 072 “隐含法律”概念的功效
  • 073 “隐含法律”·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 074 “隐含法律”·法治·正当性
  • 075 “隐含法律”·法律的矛盾·唯一正确的法律答案
  • 076 “隐含法律”存在的理论根据
  • 077 “隐含法律”存在的现实根据
  • 078 “理论争论”表现的是“实然”还是“应然”
  • 079 “理论争论”与疑难案件
  • 二、法律的解释性质
  • 080 解释的微观形态——“建构性的解释”
  • 081 解释的宏观形态——解释的“树形结构”
  • 082 解释的历史形态——解释的链条
  • 083 法律的解释性质
  • 084 “解释”概念的作用
  • 085 解释·法官的义务·法律性质(或法律效力)的来源
  • 086 前解释阶段·法律的一般性质和结构
  • 087 解释的确证·恶法
  • 088 解释的概念·法律的概念
  • 089 法律·解释者
  • 三、内在参与者的观点
  • 090 实践中的一般理论和理论中的一般理论的同一性
  • 091 一般法律概念理论的“描述性”与“规范性”
  • 092 内在参与者的观点
  • 093 内在参与者观点的意义及理由
  • 094 内在参与者的观点·外在观察者的观点
  • 四、唯一正确的法律答案
  • 095 外在观察者和内在参与者眼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 096 能否获得唯一正确的法律答案
  • 五、小结
  •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中的法律
  • 一、法律形式的内在矛盾
  • 097 两种形式的内在矛盾
  • 098 分析法律形式内在矛盾的目的
  • 099 观察法律的姿态
  • 二、法律原则的内在矛盾
  • 100 原则的冲突
  • 101 法律原则的矛盾·法律原则的统一·法律原则的互补
  • 三、法律外在观察者的“解构阅读”
  • 102 法律本文本身无意义
  • 103 外在“解构阅读”的目的·开放结构
  • 104 解构语言学·交流的意义·解释共同体
  • 四、法律内在参与者的“解构阅读”
  • 105 “法理迷津”
  • 106 内在解构阅读·法官的责任姿态
  • 五、法律与意识形态
  • 107 法律政治学
  • 108 意识形态的概念
  • 109 意识形态·法律的多元化
  • 110 意识形态·统治者意志
  • 111 意识形态与边缘话语
  • 112 法律的多元化·法治
  • 113 意识形态·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的视角·法律与政治
  • 六、小结
  • 第六章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法律
  • 一、法律实践主体的“消亡”
  • 114 法律实践者所说的“我们”
  • 115 “主体”(如“我”“我们”)观念的实际构成
  • 116 主体“消亡”论的理论来源
  • 117 主体提出的“理论”的实质
  • 118 知识进步·知识异同·主体存在
  • 119 道德判断·主体存在
  • 二、法律知识的“地方性”
  • 120 法律知识的“地方性”
  • 121 后现代社会·权力/知识·话语·逻辑中心的解构
  • 122 法律的地方性·法律的不确定性
  • 123 “地方性”的法律知识·法律的权威·自我解构
  • 124 后现代认同·姿态选择
  • 125 法律政治学·统治阶层的“霸权”
  • 三、小结
  • 第七章 需求对话中的法律
  • 一、对话中的法律客观性
  • 126 主体性的信念
  • 127 对话的客观性
  • 128 对话客观性的获得
  • 129 相互对话的法律实践者和自我确证的法律实践者
  • 130 科学中的标准与政治中的标准
  • 131 对话客观性的可能性
  • 二、效果中的法律
  • 132 普遍原则指导·效果探索尝试
  • 133 法律实践效果的思考·工具主义
  • 134 实际效果·道德是非
  • 三、需求语境中的法律
  • 135 语境中的衡量
  • 136 一般约束的思考和具体需求的语境思考
  • 137 知识的语境与价值的语境
  • 138 需求语境论的实用主义和基础中心论的实用主义
  • 139 需求语境论和原则统一论
  • 140 需求语境的“理性”·绝对怀疑论与相对怀疑论·法治
  • 141 需求语境中的法律知识·“邪恶要求”和“恶法”·法律简明适用过程
  • 四、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初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法之所以为法

    长久以来,公众乃至法律初学者往往将法律简单等同于立法机关颁布的条文。作者刘星在本书开篇便颠覆了这一普遍认知。他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案例与历史情境,揭示出白纸黑字的规则与法庭上的实际运作、与社会中的实效规范之间,常常存在深刻的裂隙。法律并非静态的文本,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过程。作者引导我们思考,当法律条文与民众普遍的正义感相冲突时,当法官在具体案件中需要填补规则的空白时,法律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展现。这种追问,将读者从对法律的简单化理解,引向对其复杂性的审慎观察。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对法律确定性的祛魅。作者系统地剖析了形式主义法学的局限,他指出,语言本身固有的模糊性、社会生活的飞速变迁以及规则适用时无法避免的价值判断,都决定了法律无法像自动售货机一样产出确定无疑的答案。他深入探讨了法律解释的实践,展示了法官和执法者如何在具体情境中权衡条文意图、社会效果、公共政策乃至个案公平,从而赋予法律规则以具体的含义和生命力。这一部分论述扎实有力,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法律的 “不确定性” 并非其缺陷,反而是其适应复杂社会、实现具体正义的弹性空间。在解构了法律即条文的简单观念后,作者还帮我们进一步梳理法律的根基。他在书中评析了西方主流的法哲学流派,从奥斯汀的命令说,到哈特的规则论,再到德沃金关于原则的整全法理论,以及批判法学运动的深刻质疑。他的叙述并非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将这些理论置于对话与辩驳的关系中,让读者看到每一种理论如何试图捕捉法律的某一面向,同时又面临何种理论困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引介,他始终以中国自身的法律实践与法治建设作为潜在的参照系,启发读者思考这些理论资源对于理解我们自身所处法律秩序的意义。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强烈的现实关怀。作者反复强调,理解 “法律是什么” 并非学者的智力游戏,它直接关系到公民的权利、司法的权威以及社会的治理水平。一个将法律视为僵化条文的社會,与一个将法律视为开放性解释实践的社會,其法治形态与公民的法律体验将截然不同。他论证了,对法律本质的深刻认识,是构建成熟法治文化的思想前提。只有当公众理解法律内蕴的弹性与原则,才能更理性地参与法律对话,更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并对司法裁判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期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法律是什么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系‌,它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维护社会秩序。‌它具有以下特性:规范性‌: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调节社会关系。‌‌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服务于统治目的。‌‌稳定性与适应性‌:需随社会发展调整,如我国宪法修正案。‌‌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