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4千字
字数
2025-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赴一场法理学的思想盛宴,开启法律溯源的批判阅读。
内容简介
书中以经典案例为切入点,介绍、分析、比较了20世纪英美法理学各主要流派关于“法律是什么”的理论,在学理根据层面呈现了各种理论的渊源与困境、关联与交锋,从多重维度探索了法律的含义。
在写作方式上,作者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间接评介,而是以原典文献为基础,从读者的知识背景出发,结合提问和反思,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与法理学家进行深度“交往与对话”,让读者的批判阅读得以展开、深入,从而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有更深刻的认知。
目录
- 版权信息
- “现代图书馆”出版缘起
- 增订版序
- 修订版序
- 再版小序
- 初版序言
- 引言
- 第一章 实际存在的法律命令
- 一、法律是一种命令
- 001 命令、义务和制裁
- 002 历史中的法律
- 003 法律的连续性
- 004 对立法者的法律约束·法律制裁
- 005 法律的自愿内容
- 006 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
- 007 主权者和强暴者
- 二、区分实然法律和应然法律
- 008 法律的存在与功过
- 009 实证观念
- 010 自然法观念
- 011 实证法律观念的实践理由
- 三、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法律
- 012 法律科学
- 013 经验分析
- 014 如何确定“法律制度”
- 015 法律结构、特征和概念的一般分析的实践意义
- 四、小结
- 第二章 行动中的法律
- 一、疑难案件
- 016 疑难案件的特征及原因
- 017 疑难案件中的法律推论
- 018 法院判决的最终性
- 二、法律与法律的渊源
- 019 法律适用者的解释即为法律
- 020 法律的渊源
- 021 法律适用者解释的效力
- 022 法律规则和法律的具体判决
- 三、法律是一种预测
- 023 律师的“预测”
- 024 坏人的视角
- 025 预测的约束作用
- 026 好人·法官·预测
- 四、行动中的法律
- 027 虚构的法律规则
- 028 作为具体判决的法律
- 029 行动中的法律及其不确定性
- 030 疑难案件与法律适用者的复杂推论
- 031 法律适用者的态度
- 032 法律适用者的推论与法律规则
- 033 具体判决·强制·法律规则
- 034 法律具体判决的最终性
- 035 法律的阅读与理解
- 五、实用主义精神
- 036 法律与社会的需要
- 037 实用主义和法律的正当性
- 六、作为一种没有“规则”内容的社会现象的法律
- 038 实然与应然·法律社会学
- 039 内容不确定的法律知识
- 七、小结
- 第三章 官员统一实践中的法律
- 一、规则的内在方面
- 040 习惯行为模式·规则行为模式·被迫行为模式
- 041 规则的内在方面和规则的存在
- 042 内在方面·法律权利·积极义务·法律规则
- 043 对待规则态度的种类
- 044 内在方面与义务
- 045 义务与规则
- 二、次要规则
- 046 法律规则的种类
- 047 三种次要授权规则
- 048 承认规则的作用及其存在方式
- 049 次要规则的法理学意义
- 050 承认规则与法律性质(或效力)的来源
- 051 区别法律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要素
- 052 法律适用者的实践与承认规则
- 053 制定法及判例中蕴含的原则、政策及政治道德准则的形成机制及运用·承认规则
- 054 法律的存在与官员
- 三、规则的确定性与模糊性
- 055 “意思中心”与“开放结构”
- 056 规则的确定性与模糊性
- 057 “意思中心”·规则的存在·法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058 “意思中心”与法律适用者的争议
- 四、法律与道德的分野
- 059 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
- 060 广义的法律观念和狭义的法律观念
- 061 法律与道德在事实上和概念上的联系
- 062 道德选择的困境与两种法律观念
- 063 法律理论的研究
- 五、法学是一种客观的法律知识
- 064 日常语言的正常用法
- 065 “出处”“形式”“结构”“目的”
- 六、小结
- 第四章 解释性质的法律
- 一、“理论争论”
- 066 法官的不同意见
- 067 “理论争论”
- 068 “理论争论”的法理学问题
- 069 “理论争论”存在的实践前提
- 070 “理论争论”·识别功能的标准·日常语言的正常用法
- 071 “隐含法律”的特点及理论渊源
- 072 “隐含法律”概念的功效
- 073 “隐含法律”·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 074 “隐含法律”·法治·正当性
- 075 “隐含法律”·法律的矛盾·唯一正确的法律答案
- 076 “隐含法律”存在的理论根据
- 077 “隐含法律”存在的现实根据
- 078 “理论争论”表现的是“实然”还是“应然”
- 079 “理论争论”与疑难案件
- 二、法律的解释性质
- 080 解释的微观形态——“建构性的解释”
- 081 解释的宏观形态——解释的“树形结构”
- 082 解释的历史形态——解释的链条
- 083 法律的解释性质
- 084 “解释”概念的作用
- 085 解释·法官的义务·法律性质(或法律效力)的来源
- 086 前解释阶段·法律的一般性质和结构
- 087 解释的确证·恶法
- 088 解释的概念·法律的概念
- 089 法律·解释者
- 三、内在参与者的观点
- 090 实践中的一般理论和理论中的一般理论的同一性
- 091 一般法律概念理论的“描述性”与“规范性”
- 092 内在参与者的观点
- 093 内在参与者观点的意义及理由
- 094 内在参与者的观点·外在观察者的观点
- 四、唯一正确的法律答案
- 095 外在观察者和内在参与者眼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 096 能否获得唯一正确的法律答案
- 五、小结
-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中的法律
- 一、法律形式的内在矛盾
- 097 两种形式的内在矛盾
- 098 分析法律形式内在矛盾的目的
- 099 观察法律的姿态
- 二、法律原则的内在矛盾
- 100 原则的冲突
- 101 法律原则的矛盾·法律原则的统一·法律原则的互补
- 三、法律外在观察者的“解构阅读”
- 102 法律本文本身无意义
- 103 外在“解构阅读”的目的·开放结构
- 104 解构语言学·交流的意义·解释共同体
- 四、法律内在参与者的“解构阅读”
- 105 “法理迷津”
- 106 内在解构阅读·法官的责任姿态
- 五、法律与意识形态
- 107 法律政治学
- 108 意识形态的概念
- 109 意识形态·法律的多元化
- 110 意识形态·统治者意志
- 111 意识形态与边缘话语
- 112 法律的多元化·法治
- 113 意识形态·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的视角·法律与政治
- 六、小结
- 第六章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法律
- 一、法律实践主体的“消亡”
- 114 法律实践者所说的“我们”
- 115 “主体”(如“我”“我们”)观念的实际构成
- 116 主体“消亡”论的理论来源
- 117 主体提出的“理论”的实质
- 118 知识进步·知识异同·主体存在
- 119 道德判断·主体存在
- 二、法律知识的“地方性”
- 120 法律知识的“地方性”
- 121 后现代社会·权力/知识·话语·逻辑中心的解构
- 122 法律的地方性·法律的不确定性
- 123 “地方性”的法律知识·法律的权威·自我解构
- 124 后现代认同·姿态选择
- 125 法律政治学·统治阶层的“霸权”
- 三、小结
- 第七章 需求对话中的法律
- 一、对话中的法律客观性
- 126 主体性的信念
- 127 对话的客观性
- 128 对话客观性的获得
- 129 相互对话的法律实践者和自我确证的法律实践者
- 130 科学中的标准与政治中的标准
- 131 对话客观性的可能性
- 二、效果中的法律
- 132 普遍原则指导·效果探索尝试
- 133 法律实践效果的思考·工具主义
- 134 实际效果·道德是非
- 三、需求语境中的法律
- 135 语境中的衡量
- 136 一般约束的思考和具体需求的语境思考
- 137 知识的语境与价值的语境
- 138 需求语境论的实用主义和基础中心论的实用主义
- 139 需求语境论和原则统一论
- 140 需求语境的“理性”·绝对怀疑论与相对怀疑论·法治
- 141 需求语境中的法律知识·“邪恶要求”和“恶法”·法律简明适用过程
- 四、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初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