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6千字
字数
2019-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构建,提出基于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法律道德的教育体系。
内容简介
《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构建:责任、法治与价值取向》围绕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这一问题,聚焦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目标构建,对教育目标的历史发展、现实问题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中国应构建国家认同前提下的个体、社会公民身份认同,社会责任基础上的权利公民身份认同,以及法律、道德基础上的参与式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目标体系,并提出通过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场域、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实现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目标及其价值理念。作者通过系统考察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当代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客观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问题的解决目标和方法应具备的基本架构、逻辑关系和内容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相关概念及理论解析
- 一、核心概念解析
- (一)臣民、国民、人民、公民
- (二)公民身份
- (三)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四)责任与社会责任
- (五)价值取向
- 二、理论工具阐释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二)认同理论
- 第二章 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内涵发微
- 一、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马克思主义释读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的公民身份基础与核心
- (二)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主体思想
- (三)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实践依据
- 二、西方理论视域中的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一)个人主义:现代西方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价值基础
- (二)个体与国家关系:教育目标的分歧与耦合
- (三)权利、责任与参与:教育内容的争议与整合
- 三、中国政治文化架构中的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一)以集体主义为重点的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二)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为核心的价值标准
- (三)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 四、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及其目标构建的维度、内涵与导向
- (一)公民身份个体、社会、国家价值理念的整合
- (二)公民身份政治、法律与道德属性的统一
- (三)公民身份个体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 五、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实践路径与实践主体
- (一)知识与实践途径的教育协同
- (二)学校与社会场域的优势互补
- (三)政府、社会组织与个人的主体作用结合
- (四)教师与学生主体的交往实践互动
- 第三章 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 一、近代中国的历史境遇与公民身份认同教育问题的凸显
- (一)中国传统臣民身份认同教育及其影响
- (二)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及身份认同教育的重构需求
- 二、历史镜像中的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及其目标演变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更新与转型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培育
- (三)改革开放后“四有”公民的培养
- 三、当代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现状
- (一)当代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基本模式
- (二)当代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 四、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演进的特点与实践方式
- (一)工具主义的价值导向
- (二)国家政治及个体道德的目标主导
- (三)单向传输的基本路径
- 第四章 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与实践的问题解析
- 一、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构建的社会背景分析
- (一)转型下的社会结构变化
- (二)全球化下的多元社会语境
- (三)信息化、网络化下的现代生活
- (四)全面依法治国推导下的社会发展愿景
- 二、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构建的现实困境
- (一)个体性与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折冲
- (二)公民权利诉求高涨与社会责任意识的淡漠
- (三)公民法治意识的薄弱阻滞法治社会建设
- 三、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分离与脱节
- (一)传统理念与公民身份认同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 (二)公民身份法律主体认同教育的弱化
- (三)公民身份权利与义务教育的失衡
- 四、公民身份认同教育路径单一
- (一)公民身份知识与实践的疏离
- (二)政治教育的路径依赖
- 第五章 国外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经验借鉴
- 一、多元文化下的融合:美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二)个体价值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教育目标
- (三)知识与实践参与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 二、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新加坡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二)儒家传统与西方文化互通基础上的目标构建
- (三)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教育路径
- 第六章 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构建
- 一、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应有视野
- 二、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二)建立个体、国家、社会和谐关系
- (三)实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 三、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目标的基本架构与逻辑关系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
- (二)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为重点
- (三)以法治理念为依据和准则
- 四、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目标体系
- (一)国家认同前提下的个体和社会公民
- (二)社会责任基础上的权利公民
- (三)法律、道德基础上的参与式公民
- 第七章 中国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实施路径的拓展与创新
- 一、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创新
- (一)以公民主体性为主导的教育方法理念转变
- (二)以整体公民身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
- (三)以公民身份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方法创新
- 二、公民身份认同教育的手段拓展
- (一)传统大众媒介公民身份教育功能的激活
- (二)网络空间教育潜能的拓展
- (三)制度化公民参与实效的提升
- (四)社会主义特色公民文化氛围的营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