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我们与动物的历史,揭示人机关系的未来。

内容简介

机器人伦理学杰出专家凯特·达林基于人类与动物的历史,对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大胆、乐观的探索,从我们与动物互动的方式中获得灵感,探索如何与机器人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这可能是让机器人技术发挥作用的未来的关键。

我们经常下意识地把机器人比作人类,把人工智能比作人类的智能。这种比较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是时候重新审视机器人了。凯特·达林跳出思考人与机器人关系的传统“怪圈”,认为机器人可以成为我们的伙伴。

改变将机器人视为未来潜在竞争对手的思维,用人与动物的关系审视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像对待动物一样对待机器人,反而能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如果我们将动物融入工作、交通、军事甚至家庭的历史,将会使机器人乃至人工智能的进程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本书对我们的技术未来和等待我们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原创性分析,解释了对机器的处理如何能够揭示对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自己的系统以及我们如何相互联系的新理解——不仅是与非人类,也包括彼此。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人工智能不是人类的替代品,而是合作伙伴
  • 前言 用动物来思考机器人
  • 第一部分 机器人不是人类的替代品,而是合作伙伴
  • 第1章 动物改变我们的世界
  • 肮脏、枯燥、危险的工作
  • 机器人远不能取代人类,但可以成为卓有成效的合作者
  • 人与动物的早期伙伴关系
  • 动物没有取代人类,而是成了强大的工具
  • 第2章 将机器人视作像动物一样的新物种
  • 不同种类的智能
  • 不是取代,而是替代和补充
  • 变革的新动力
  • 从实用角度设计,我们并不总需要类人机器人
  • 机器人引发城市设计和公共空间的改变
  • 第3章 机器人如何为自主决策承担责任
  • 不能把责任简单地推给机器人
  • 对机器人进行分类
  • 为机器人制定法规
  • 对动物进行审判
  • 机器人的错误应该由谁来负责
  • 用动物做类比,重新思考机器人的责任
  • 第二部分 拥抱伴侣动物,拥抱机器人伙伴
  • 第4章 我们为什么会把机器人视为生命体
  • 拟人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周围世界
  • 移动着的机器人
  • 受生物学启发的设计
  • 社交机器人设计理念:少即是多
  • 第5章 人类最好的朋友:伴侣动物的历史
  • 宠物的发展历史
  • 拟人化的宠物服务
  • 设计我们的宠物
  • 健康和教育方面的伴侣动物
  • 第6章 与机器人开启崭新的关系
  • 机器人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替代品
  • 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新伙伴
  • 机器人大战动物
  • 互惠互利的关系
  • 像对待生物一样对待机器人
  • 第7章 机器人陪伴的真正问题
  • 来自机器人的情感胁迫
  • 人工智能设计中的偏见
  • 人工智能与隐私问题
  • 机器人背后的问题
  • 第三部分 从动物权利的历史探索人类与机器人的权利
  • 第8章 西方的动物和机器人权利理论
  • 机器人应该享有权利吗
  • 动物应该享有权利吗
  • 动物权利与机器人权利
  • 第9章 西方动物权利的实践
  • 仁慈和阶级主义
  • 反活体解剖主义者
  • 偏见和选择性同理心
  • 对动物拟人化的争论
  • 保护动物选择上的道德
  • 第10章 不要对机器人拳打脚踢
  • 对机器人的同理心
  • 对机器人施暴会让我们变得残忍吗
  • 与机器人的互动可以改变我们的同理心吗
  • 我们人性的反映
  • 人类复杂的同理心
  • 结语 塑造未来的不是机器人,而是我们自己
  • 致谢
  • 译者后记 技术革命与人类边界的探索
  • 智能新物种-导读手册
  • 重磅推荐
  • 01 动物、机器与人
  • 02 却道天凉好个秋
  • 03 关于智能化谜思与物种演化的一种新视角
  • 04 用动物类比机器人
  • 05 把机器人当作我们的伙伴
  • 06 科技与人类友好共生的新时代图景
  • 重磅赞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智能新物种》有感

    《智能新物种》是我从去年开始阅读的又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籍。作者将机器人的 “前世今生” 做了回顾、归纳和展望;而回忆我的一生中,从记事开始,第一次听到机器人这个词是 “叶永烈” 撰写的科幻小说里的未来世界,以及美国人拍摄的电影《未来世界》里的机器人,受过往经历的影响,参加完高考后,填报的志愿,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来叫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专业方向:电子精密机械系(机器人机械手)4 系 833 班;读书那年,本专业也才第二届招生,而大学 4 年的课程里,机械类的学科和电子类的学科,各占据了一半。毕业后,由于学科过于超前,在包分配的年代,在电子工业部所属企业里,没有找到适合的岗位,而选择了回到父母原来的单位,也就从电子工业部所属系统,转到了冶金工业部所属体系,在从事了 5 年的基础技术工作后,派到美国(美国西屋公司)学习和培训工业控制系统(用于宝钢工业计算机的控制系统,)96 年,又因为宝钢三期工程前往日本富士电机参加培训…… 这两次培训的机会,打开了我对外认知的视角和窗口,看到了中国的电子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当别国进入数字时代时,我们还徜徉在模拟世界里,当别国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建立起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时候,我们的制造业才起步,第一次出国,听介绍,美国的底特律机场,平均一分钟一架飞机起降……,我们在看到了未来的目标的时候,奋力追赶,今年的春晚的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扭秧歌、以及今年中国人自己的人工智能产品 DeepSeek 的很空出事,中国经过改革开发后,高速发展,中国的钢铁基础工业,以及中国的以汽车规模和数量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也异军突起,而以芯片和机器人为代表的,所谓美国和西方卡脖子的高端制造业,中国人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不受到卡脖子的影响!中国也从模拟制,数字式,到现在的智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也就发生在我们近 30 多年的时空里;而 57 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的 “人工智能” 在这几年尤其热乎,本书的作者,就是以既有的时代为背景,将未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物种下,如何与人类共生共存,如何改变和构建人与机器、机器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是一本描述即将到来的新物种,如何在方方面面影响 “人” 所建立的社会体系等。用翻译该书的一段话来描述本书的读后感 —— 技术革命与人类边界的探索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探索自然的步伐,试图通过理解和驾驭宇宙的法则来提升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从仰望星空到深入地壳求知的渴望,促使我们一次次突破认知的边界,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每一场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深远的社会变革,蒸汽机的发明打破了自然界的物理限制,电力的应用拓展了人类的感知规范,而计算机和互联网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知识和信息的理解方式,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智能生命本质以及人类身份认知的全新反思。在《智能新物种》一书中,凯特・达林从社会学,伦理学和技术发展的多维角度细致入微的剖析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崛起对当代社会的冲击与挑战,他的研究视角独具匠心。具有创新的意义且富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人与机器关系日趋紧密的当下,这本书不仅展望了技术的未来,更对人类身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场思想的碰撞与洗礼,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场文化与思维的对话,通过对原作者的深入理解,我清晰的感觉到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劳动方式以及伦理秩序的影响甚为深远,这场关于技术的对话引发了我的思考,面对智能机器的崛起,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人与技术的关系?第一,从工具到新物种,重新定义人际关系,第二,劳动与身份的重新定义,第三,机器人权利与伦理的争议,第四,技术与人性之间的平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平平无奇,不值得读

      一个很震撼的书名,一个很直给的类比(机器人类比动物),佩服作者可以把一个浅显的道理,长篇累牍地用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物保护 / 动物虐待 / 动物伦理等相关的案例堆砌。看书名以为会有一些对未来技术的展望和预测,哪怕从机器人伦理角度的一些技术、社会运行机制等的展望,但并没有。文笔一般,可读性更一般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