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86千字
字数
2022-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展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一主题,把马克思哲学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这一宏大背景中,从理论与文本、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这三个维度展开了对马克思哲学的新解读。
本书首次明确提出并深入论证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并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未充分展开,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出版说明
- 写在前面
- 序言 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 第一章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 一、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考察与审视
- 一、从“唯物主义辩证法”到“辩证唯物主义”
- 二、从“历史科学”到“历史唯物主义”
- 三、从“实践人道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
-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与理论特征
-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 二、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 三、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 第四章 马克思: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 一、反对形而上学与建立“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 二、从人的存在出发与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 三、超越近代唯物主义的视野
-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 二、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
- 三、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 第六章 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 一、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
-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
- 三、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困境
- 第七章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与世界二重化的基础
- 一、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 三、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
- 四、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 五、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 六、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 第八章 实践本体论:内涵、实质与意义
- 一、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 二、实践的本体论意义
- 三、实践本体论与否定性的辩证法
- 四、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 五、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 六、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 第九章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 三、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 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 五、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与超越形态
- 第十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 一、历史规律观念的确立:从维柯到黑格尔
- 二、历史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历史规律观念的特征
-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 四、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 第十一章 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与社会主义
-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 二、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三、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历史命运
- 四、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 五、社会主义在东方国家首先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 第十二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 一、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 二、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 三、语言是现实的意识
- 四、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 五、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 六、意识形态批判
- 第十三章 社会批判及其核心:资本批判
-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兴起
- 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从外在的价值批判到内在的科学批判
- 三、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
- 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资本批判
- 第十四章 社会有机体方法:社会的总体分析法
- 一、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内涵
-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析法
- 三、社会有机体的再生产分析法
- 四、社会有机体的总体要素分析法
- 第十五章 “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 一、“从后思索”: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从后思索”:客观理解与基本要求
- 三、“从后思索”:历史认识与科学预见
- 第十六章 科学抽象: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
- 一、科学抽象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 二、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环节:起点范畴、中介范畴与终点范畴
- 三、科学抽象的根本原则:历史逻辑的统一
- 四、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联系与区别
- 第十七章 认识的反映、思维的建构与实践反思
- 一、思维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
- 二、思维的建构性:观念客体、“先验结构”与“客观的思维形式”
- 三、思维的反思性及其作用: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 四、实践反思:认识活动的根本规律
- 第十八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 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类活动的本原性结构
- 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 三、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 四、时间:人的生命尺度与发展空间
- 附录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确立和演变
- 一、从《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到《社会学大纲》
- 二、从《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哲学导论》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四、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三个问题
- 附录二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形成、特征和缺陷
-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初步形成及其标志
-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基本形成和确立
- 三、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根本缺陷
- 附录三 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
- 一、建构“严密科学的哲学”的危机:转向生活世界
- 二、欧洲科学的危机:转向生活世界
- 三、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基础
- 四、简短的结语
- 附录四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 一、《马克思的幽灵》的主导思想
- 二、德里达话语转向的理论途径
- 三、德里达“靠近”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内涵
- 四、《马克思的幽灵》的启示
- 附录五 杨耕的哲学人生:生命与使命同行
- 一代学者的使命
- 哲学要关注“时代的迫切问题”
- 关于“新唯物主义”
- 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
- 一见哲学“误”终生
- 附录六 杨耕:让马克思哲学“活”在当代
- 主要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第一版后记
- 第二版后记
- 第三版后记
- 第四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