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语文”学科课程的全面研究之作。

内容简介

作者首先对语文课程整体存在特征予以较为形象化、概要性的分析揭示,然后对语文课程各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予以具体的分项分析。

在分项分析研究中,笔者主要按照“泰勒原理(TylerRationale)”来进行,即按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基本组成要素(分项)依次来对语文课程具体存在着的各个(各方面)特征予以具体分析、详细论证,以细致而微地显示语文课程具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最后,作者对这些特征所反映出的语文课程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加以思考与剖析,还对语文学建设的未来展望以及对如何解决语文课程所面临的几个“世纪性难题”加以分析与讨论,并以之作为全书的结语。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莫衷一是:语文课程存在之特征
  • 第一节 学生对语文课程的不同感受与认识
  • 一、从一篇周记看学生在语文课程认知与行为上的矛盾现象
  • 二、从一则调查研究看学生在语文收效与感受时的对立态度
  • 三、从一种阅读现象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与表现中的复杂行为
  • 第二节 学者对语文课程的不同体验与主张
  • 一、同一学者对语文课程不同对象与方法的不同行为与主张
  • 二、不同学者对语文课程以诵读为主或以讲析为主的不同认识与评价
  • 三、不同学者对注重课内训练或注重课外阅读的不同感受与体验
  • 四、不同学者对以阅读为主或以写作为主课程行为取向的不同评价与观点
  • 第三节 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不同观点与实践
  • 一、文学取向与语文(言)取向:不同语文教师的不同课程观与实践
  • 二、诵读(记诵)取向与讲析(讲解)取向:不同语文教师的不同课程观点与实践探索
  • 三、语文形式取向与语文内容取向:不同语文教师的不同课程观点与实践探索
  • 第四节 概念阐释与分析框架及各章要点
  • 一、语文的多种含义与多项所指
  • 二、语文课程特征分析方法
  • 四、全书的逻辑结构与内容概要
  • 第二章 持续论争:语文课程名称之特征
  • 第一节 语文课程命名的历史回顾
  • 一、语文课程命名的历时性分析
  • 二、语文课程命名的共时性分析
  • 第二节 语文课程正名的逻辑分析
  • 一、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出现的应然性
  • 二、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出现的实然性
  • 三、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出现的自然性
  • 第三节 语文课程更名的多维分析
  • 一、对各种更名观点的必要辨析
  • 二、对各种正义观点的必要分析
  • 三、对语文作为课程名称的几点认识
  • 第三章 多元并存:语文课程目标之特征
  • 第一节 语文课程目标确立中的多元对峙
  • 一、语文课程目标观之一——语言目标派述评
  • 二、语文课程目标观之二——人文目标派述评
  • 三、语文课程目标观之三——语言目标与人文目标兼顾派述评
  • 四、语文课程目标观之四——主目的与副目的派述评
  • 第二节 语文课程目标确立时的多样变化
  • 一、民国时期国文(语)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 二、陕甘宁边区国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教学大纲中的语文教学目标
  • 四、改革开放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教学)目标
  • 五、21世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 第三节 语文课程目标确立时的多向比较
  • 一、港澳台地区的语文课程目标
  • 二、亚洲部分国家的语文课程目标
  • 三、欧美部分国家的语文课程目标
  • 第四章 混沌难明:语文课程内容之特征
  • 第一节 语文课程内容缺失的具体表征
  •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缺失的具体表现
  • 二、语文教材中“教材内容”缺失的具体表现
  • 三、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失的具体表现
  • 第二节 语文课程内容缺失归因分析
  • 一、目标多元交织:语文课程内容缺失的标准研制因素
  • 二、学科复杂多样:语文课程内容缺失的外部依靠因素
  • 三、知识动静难辨:语文课程内容缺失的客观表现因素
  • 四、内部要素繁杂:语文课程内容缺失的对象构成因素
  • 第三节 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基本构想
  • 一、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研究队伍的组成
  • 二、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中学科知识的进入
  • 三、语文课程内容构建中课程形态的优化
  • 第五章 言人人殊:语文课程评价之特征
  • 第一节 “文白之争”中折射出的对立性评价
  • 一、“文白之争”的缘起、经过与实质
  • 二、“文白之争”的对峙、体验与认识
  • 三、“文白之争”的意义、启迪与思考
  • 第二节 “知行之辩”中反映出的复杂性评价
  • 一、观点、体验与感受:对语文课程知识价值与作用的认识与体会
  • 二、主张、体会与认识:对语文课程实践价值与作用的观点与感受
  • 三、分析、认识与设想:对语文课程两种价值取向的学理辨析
  • 第三节 “价值之识”中体现出的多元性评价
  • 一、对语文课程地位与作用的不同认识与评价
  • 二、对语文课程价值功能发挥的不同认识与评价
  • 第四节 “方法之用”中渗透出的多样性评价
  • 一、对以教师讲授为主与以学生自悟为主的不同认识
  • 二、对以程式法为主与以多样法为主的不同主张
  • 三、对以思想内容讲解为主与以语文形式练习为主的不同看法
  • 第六章 任重道远:语文课程建设之特征
  •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与目标确立的相互影响
  • 一、人文性质观对语文课程目标确立具有的影响
  •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性质观对语文课程目标确立具有的影响
  • 三、言语性质观对语文课程目标确立具有的影响
  • 四、文化性质观对语文课程目标确立具有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与内容建设的相互影响
  • 一、分科型课程形态对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影响
  • 二、综合型课程形态对语文课程内容构建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课程目标确立与内容建设的相互影响
  • 一、不同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对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影响
  • 二、不同课程目标模式对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影响
  • 三、不同课程目标维度对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课程建设中关键问题解决的前景展望
  • 一、推动语文课程科学发展的认识前提:课程性质定性
  • 二、推动语文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课程目标确立
  • 三、推动语文课程良好发展的重点问题:课程内容构建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