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身为女性,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行为模式,不需要脚本,也没有模板。

内容简介

一个完美的女人,一个陷入困境的少女,一个圣洁的母亲,一个致命的女人。

长期以来,从艺术史经典到广告等图片中随处可见的一系列有限的原型扼杀了女性的身份,而女性艺术家被忽视,无法塑造更具影响力的角色。

在这本慷慨激昂的书中,艺术史学家凯瑟琳·麦科马克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图像告诉我们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渊源,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从随处可见的女神维纳斯到恭顺温良的圣母玛利亚,从困境中的羸弱少女到邪恶的女巫、女怪物——作者在此详细分析了父权社会是怎样利用这些艺术形象来束缚女性的,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在我们的文化中得以延续,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女性身份、性别、种族和权力的新方式。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式,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艺术和今天熟悉的图像,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女性从这些限制性角色中解放出来,拥抱女性的广阔视野。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维纳斯
  • 第二章 母亲
  • 第三章 (死亡)少女
  • 第四章 女怪物
  • 结语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画作是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的铁证

    很适合在伸张女性权益的季节让普通又自信的人看看。看完这本书再看电影话剧纪录片《初步举证》《黑箱》《还有明天》《女人们的谈话》《妇女参政论者》《知晓我姓名》希望能唤醒沉睡的女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向艺术和现实宣战的女性主义

      艺术殿堂里话语权常常掌握在男性手中,尤其是那些支持和拥护父权制的。故而女性的形象常常以一种陪衬或者装饰出现,很难展现其真实的想法,更别提进行正面积极的描绘。时至今日,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进行改变了。《画框中的女性》里作者在讲述艺术史的过程中带领我们去重点关注其中的女性,通过相关的文化和历史,更是对于当下进行反思。艺术以往掌握在男性手中,如今却需要更多的女性参与,需要她们的发声。1. 男性说教作者书写的一个契机是现实中遇到的一次男性说教,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对方侃侃而谈,所说的不过是一些传统男性视角下的可笑言论。随着对于绘画的关注,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的历史画作中不乏此类问题。有多少对于女性的摧残和侮辱是以艺术之名进行的?以裸体为例,很多艺术家可能都有相关画作,有的是宗教主题,但往往都是女性的裸体,我们确实很难想象男性裸体的出现。不是说没有,而是说很多作品本身就是围绕着对于女性私密空间的冒犯和践踏展开的。更加匪夷所思的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男性对于女性进行践踏和侮辱之后甚至会让女性以坦然接受为荣。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逻辑不光存在于以往的画作之中,却也早已根植于西方历史的神话故事里。看似高雅的西方画作,荒诞离奇的神话故事,尽管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女性注定是配角。是需要付出所有努力来赢得男性欢心还要在被抛弃之后欣然接受的,尽管冠以再多的圣洁之名,依然难以洗刷其中的罪恶。相当可笑的是这并不是只存在于思想世界,更长期存在于现实生活。那些对于女性进行强奸侮辱等暴行的似乎在结婚之后就得以解脱。看似合理的安排背后是完全无视女性个人意志的做法。2. 艺术之名当我们欣赏艺术的时候,往往会将其放置在一个看似真空的空间去欣赏,可从生产到创造的各个环节都和现实世界紧密相连。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更是某些观念和思想的产物,而不是所谓的客观中立。《划清界限?》里讨论了现实艺术作品可能遇到塌方的情况,然而我们在回顾艺术史以及相关艺术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有不少放在当下是备受争议的。其中之一就是以艺术之名对男性的暴行进行洗白辩护,甚至视为一种荣耀。与此同时,女性默默忍受着各种不公。白人男性可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在很多时候不光左右着艺术世界,更影响到现实中的女性。与之相比,白人女性往往成为了被侵犯的对象。至于其他有色人种,比如黑人女性,早已被踩在脚下,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欺凌。换言之,其他人早已被视为低人一等的存在,而白人女性的处境稍微能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付出了一切,得到的不过是白人男性给的赞扬。逆来顺受是其所希望的,可并不是女性该有的,也不是其愿意成为的。事实上这种圣母形象更像是其意淫之后的产物,历经多年,遗毒无穷。3. 圣女巫女不为圣女,便是巫女。在通过艺术作品回顾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对于女性的分类概括为圣女和巫女。前者按照男性预设的角色去行事,后者则常有不安分之举。说白了,你要是不按照男性的想法来,没有资格成为圣女,常常会被视为巫女。巫女的存在历史悠久,至今也没有彻底消除。在现代西方的政治游戏中时常见到,甚至可以说打压女性从政最有效的一个把戏就是将其视为巫女或者进行巫女化的处理。如此一来,轻而易举就可以群起而攻之。在艺术作品的表达和传播中,我们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以往人们的观念和认知,却很少去进行审视和反思。作者就像是揭穿了那笼罩在其上的虚伪面具,让读者看到那些残忍的真相以及那些长期被忽视和无视的事实。倘若习惯于以往的叙事,可能会感到有些不适。有些男性可能会感到被冒犯,甚至不愿意或者拒绝接受。可不管怎么样,真相一旦被揭露就很难再假装没看见。当我们看到所谓的艺术作品,很难再心安理得去欣赏而不去思考女性的弱势处境。画框中的可能是过去的历史难以去改变,可画框外的现实世界却仍需要去关注。我们可能没有必要彻底撕毁所有的艺术作品,但有必要对活生生的人多一点关注,而不是沉迷于所谓的艺术世界里。4. 政治内外作者的一个观点蛮有趣的,那就是艺术作品是政治的,或者说是包含许多政治议题的,比如男女平等。然而我想说,它可以是政治的,但不要和具体的政治人物联系太多,很容易被反噬。女性政治人物的上台也好,下台也罢,难免会涉及类似的话题,可倘若太过于紧密就会因为个人所卷入的丑闻和争议而模糊了需要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很多看似光鲜亮丽的政治人物在聚光灯下往往和艺术作品一样经不起细看。我们在通过这些讨论相关议题进行政治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具体的政治人物,可不必像书中作者一样有太过明显的偏好和取向。事实上,这些具体的人物可能和议题相比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所要努力的不是为了某一个政治人物的胜利,而是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不是为了某些女名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广大的女性群体。能让真实个体的处境得到一些细微的改变,确实比在艺术作品上投注太多关注要看。尽管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我们依然需要思考,需要将眼睛放在这些思想过时的艺术作品还是现实世界的女性个体。或许让那些有着丑恶黑历史的艺术作品登场入室就是对于女性堂而皇之的侵犯,或者是隐秘的,或许是一种测试。5. 女性发声当话语权长期掌握在白人男性的手中,女性自然没有机会讲述自己的历史。作者的一个建议不光是让女性发声,更是让女性参与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讲述女性感受和处境的作品,也就少一些污名化或者神圣化的旧有做派。让女性参与其中,确实很有必要。我们不是说女性一定要成为艺术家,但一定要去讲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否则只会任由那些想象中的女性形象广为流传,从而对于女性自身带来更多的伤害和不公。书中作者的观念和做法还不算激进,可提到的艺术家们那就有些让人觉得过于刺激。对于比较敏感的男性来说,可能不是简单的不适,而是更为严重的冒犯。可这些人不过讲述了属于自己的事实罢了。作为男性,很难想象遭受性骚扰和性侵对于女性来说有多么普遍。作者本人就有过类似的经历,《捕杀》引发的 METOO 运动席卷全球,可《黑箱》里逍遥法外恶人先告状的并不是个例。有些男性可能觉得委屈,毕竟自己没有实施类似的行为,可作为一个共同体,尽管没有合谋,也很难说就可以彻底摆脱。要是进一步来说,作为男性,本身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一部分,不能光占便宜不承担责任。6. 写在最后这本小书可以说是写给女性的一本情书,对于男性来说可能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跳出自己的固有视角去重新看待,不管是艺术品还是现实世界。那些和自己比较遥远的可能好接受一点,至于联系更为紧密的恐怕才是真的考验。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共谋。比如将某些艺术作品在公开场合进行展览,尽管按照当时的观念没有问题,可放在当下却明显不合时宜。我们可能需要对于艺术作品进行一种更为符合当下的审查。这种审查工作可能会让人类历史上不少的艺术作品牵扯,有些时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争议。目前来说还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案,但至少需要我们多一点关注和重视。就像曾经家暴不被视为问题,可如今我们却不能置之不理熟视无睹。社会的进步不光在于经济,更在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弱势群体。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细节可能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曾经多少代女性梦寐以求的梦想在如今成为现实,可不要以为我们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我们去往何方》里上野千鹤子看到女性解放运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到底让女性主义取得了如今的成绩,可并不是每个人都因此过得更好。有些时候人们会因享受成果而不得不承认更为惨重的代价,日本社会里在男女平等的旗号下对女性玩弄性别歧视的把戏就是其中一例。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猴面包树工作室

      猴面包树工作室是帆书(原樊登读书)旗下的文化出版品牌,着力于出版人文社科、文学艺术、思想文化领域优质图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发现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以虔敬之心、匠人态度做好每一本书,为读者提供与新知、新思联结的可能,与读者一起向心灵的深处探索,向思想的高处攀登,在阅读中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与世界。